摘要: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時代的背景下,網絡社交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和特點影響著處于人生轉折和過渡期的青少年,特別是青少年人格的發展。本文著重介紹了網絡社交的特點、類型以及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特點和表現,以期幫助人們對網絡社交和青少年人格發展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對我們更好的指導青少年人格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發展起到一定作用。
關鍵詞:網絡社交;青少年;人格發展;特點;類型;表現
中圖分類號:C9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于2013年1月15日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指出,2013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人,互聯網普及率持續上升增至42.1%。網民中年齡在10歲到19歲的青少年占了24%,在上網人群中所占比例較大[1]。該報告還指出,中國青少年網民在網絡溝通交流上表現得非常活躍,使用博客/個人空間、社交網站、微博和即時通信的比例分別為71.9%、57.7%、61.6%和86.0%,這幾類的應用和使用率均高于網民整體。可以說,網絡社交正以其特有的方式和特點影響著處于人生轉折和過渡期的青少年,特別是青少年人格的發展。
一、網絡社交
(一)網絡社交的概念界定
對于網絡社交中的“網絡”,簡單來說,廣義上的網絡指所有的信息網絡,包括互聯網、手機等通信網絡;狹義上則專指“互聯網”。而“社交”,就是指社會交往,指人與人之間相互往來,進行交流的社會活動。社會交往活動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基本現象之一,也是人的本質的內在要求。對于“網絡社交”,我們則可以理解為是社會交往的一種新方式,是在網絡時代背景下產生的,與傳統的面對面的社會交往不同,是通過互聯網及其他通信網絡系統進行的社會交往。網絡社交作為一種新的社會交往方式,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并逐漸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交往方式。
(二)網絡社交的特點
1、開放性與多元性。網絡化的交往使人們的交往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消除了“這里”和“那里”的界限,并且拓展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和人際關系,使人際交往更具開放性。“電子社區”和社交網絡的誕生,使得居住在不同地方的人,都可以“在一起”交往和娛樂,使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向多元化和復雜化方向發展。
2、自主性與隨意性。網絡中的每一個成員可以最大限度地參與信息的制造和傳播,這就使網絡成員幾乎沒有外在約束,而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同時,網絡是基于資源共享、互惠互利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網民必須“自己管理自己”。
3、非現實性與匿名性。網絡社會的人際交往和人際關系的定義,已經突破了傳統社交和人際關系的內涵。在網上,人們可以“匿名進入”,網民之間一般不發生面對面的直接接觸,這就使得網絡人際交往比較容易突破年齡、性別、社會地位、身份等傳統因素的制約。
4、失范性。網絡世界的發展,開拓了人際交往的新領域,也形成了相應的規范。除了一些技術性規則(如文件傳輸協議、互聯協議等),也需要道德規范和原則。但從現有情況看,大多數網絡規則僅僅限于倫理道德,且缺乏可操作性和有效的控制手段。
5、人際情感的疏遠和信任危機。網絡的全球性和發達的信息傳遞手段,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沒有了空間障礙,同時也使現實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更加疏遠。網絡虛擬化的人際交往方式往,致使網上的信任危機甚于現實社會。與此同時,一些網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挫折時,又會沉溺于“虛擬時空”,不愿直面現實生活[2]。
(三)網絡社交的類型
1、網絡聊天。網絡聊天,是一種以書面文字進行的即時互動的聊天交談形式,是目前在網絡上最受青睞,最接近現實交往的一種網絡交往形式。網絡聊天是一種平等的人際交往模式,人們在其中可以無所顧忌地坦誠交流,表達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情感。網絡聊天使用的文字和特殊的語言文字。像騰訊QQ、微信等是其中比較受歡迎的形式。
2、電子公告板。電子公告板是網絡社交中普遍使用的一種形式。她主要用于網絡交往中是信息溝通,包括獲取與發布信息、討論和溝通等。在電子公告板上的信息溝通,可以以工作為中心進行,也可以圍繞個人生活進行。在這種交往方式中,資訊是雙向交流的,而不像傳統媒體那樣是單向的。像貼吧、博客等是其中比較受歡迎的形式。
3、虛擬社區。虛擬社區是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依托,在互聯網上形成的,由具有共同興趣及需要的人們組成的虛擬生活共同體,它是以網絡中專門為網絡交往主體提供的,可建立個人的電子空間。網絡社交主體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在這里安家落戶,進行相互之間的交往互動。像天涯社區、豆瓣等是其中比較受歡迎的形式。
4、網絡游戲。網絡游戲是網絡社交中的又一重要方面。網絡游戲具有強烈的虛擬化色彩,可以滿足網絡交往主體的好奇和好勝心理,人們通過玩網絡游戲不僅能夠宣泄壓抑的情緒,而且還能獲得成功的體驗。在網絡游戲中,你可以輕松地找到自己的游戲搭檔,建立起網絡交往中的虛擬關系[3]。這也是很多青少年進行網絡社交的一個重要原因。
二、青少年人格發展
青少年人格的健康發展,不僅關系到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而且決定著青少年今后的人生走向和一個民族的興衰存亡。因此,認識和了解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內涵、特點和表現,對我們培養青少年健康人格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青少年人格發展的概念界定
青少年心理學家通常將青少年時期的年齡界定為11歲左右到21歲左右,大致相當于中學和大學教育階段,是處于兒童和成人之間的的一個過渡階段。“人格”,是指個體在行為上的內部傾向,它表現為個體適應環境時在能力、情緒、需要、動機、價值觀等方面的整合,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合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4]。而對于“青少年人格發展”,我們則可以理解為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在逐漸社會化的過程中形成的有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心理品質,包括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組合模式。青少年人格發展受遺傳和環境的共同影響,其中的環境影響包括家庭、學校、周圍環境和社會文化等因素。
(二)青少年人格發展的特點
青少年作為人生歷程中一個特殊的階段,其人格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自主性。從兒童到成人的整個發展變化過程中,青少年會逐漸脫離對家庭和學校的依附,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上來,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獨立的傾向性,開始自己觀察、思考、解決所面臨的矛盾沖突,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世界,并作出自己的闡釋,承擔起一定的社會責任,他們的行為更多地受到來自主體的內在力量的影響。他們的行為更具有自主性、自覺性和能動性。
2、過渡性。青少年時期是由兒童向成人的過渡期,這意味著青年期并不單純是兒童期的延續,而是脫離兒童期的穩定世界之后進入成人期固定的精神結構之前的不穩定時期。青少年無論在生理、心理、還是社會方面都處于未成熟狀態。此時,青年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而表現出自主、獨立的強烈意識和擺脫成人的影響與束縛的意愿,希望擺脫對家庭成員和老師等親近者的依賴,出現了“心理斷乳期”,主觀上為個體人格向成熟期過渡提供了內在的條件。
3、實踐性。正是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的未成熟狀態才為青年人格發展提供了可能性,而把這種可能性轉變成現實性即達到成熟的健康人格取決于青少年個體參與社會實踐的程度。青少年在當今這個更加多樣化的社會中,接觸到各種思想觀念、價值體系、人生態度,并在自己的社會實踐中體驗內心的矛盾沖突和生活世界中的價值沖突,進而產生、證實及堅守觀念,發展和穩定自己的人格特征。
(三)青少年人格發展的表現
青少年作為一個特殊的群落,又作為一個特定的發展階段,他們的人格發展有著自身獨特而鮮明的特征和表現,我們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自我意識的發展。青少年個體由于個體生理、認知、情緒和行為等方面的急劇變化,促使他們的認識觀發生了轉移。他們把關注的重點從認識外部世界轉向自我,自我意識有了迅速的發展。他們開始追求自己內心世界中存在著的“本來的”、本質的自我,并將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關心自我的存在上。
2、強烈的獨立性。青少年的人格發展伴隨著生理上的逐漸成熟,會產生強烈的獨立性需要。他們渴望擺脫成人的控制,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到發現自我上來,他們明顯地表現出獨立的傾向性,開始自己觀察、分析、思考、解決所面臨的矛盾沖突,他們喜歡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周圍的世界,并作出自己的判斷和理解。
3、人生觀與價值觀的確立與發展。處于青少年時期的個體開始了解、接納和逐漸掌握更多的行為規范、價值標準、社會角色,更多地運用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來衡量和評判許多社會現象,開始關注人生、思考人生、投身人生,他們在家庭、學校和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了價值標準和道德規范,發展和養成了獨立性、創造性和自我同一性,其人生觀、價值觀在這一關鍵時期得以形成和發展。
三、辯證思考
世界著名傳媒大師麥克盧漢曾說過,任何技術都將傾向于創造出一個新的人類環境。隨著Internet的誕生和演變,計算機、信息和通信技術為支撐的信息網絡的快速發展以及手機和電腦的普及,信息網絡已經逐漸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網絡不能代替現實生活,但是它正在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更為重要的是,它為人類帶來了一個嶄新的生存環境,并使得一種全新的交往方式——網絡社交躍然成型。網絡社交以其自身特點和方式為人們的社會交往提供了一個特殊的途徑和空間。
青少年時期時期是個體處于從生理成熟到心理成熟的人生發展階段,也是青少年人格發展和培養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階段,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發生了了暴風驟雨般的變化,他們的智力水平、情感體驗和知識經驗等在這一時期都有了飛速的發展。同時,由于身心發展快、社會經驗的缺乏與適應能力的不足,他們在互聯網海量信息的沖擊下,除去所需信息量外,常常會感無所適從或沉浸不能自拔,以至于常常會“迷失自己”。這個階段的青少年,既充滿了生機與活力,也充滿了矛盾與困惑這些人格發展發展方面的弱點,在網絡飛速發展的今天,特別是在青少年熱衷的網絡社交面前,更容易被逐步放大,甚至導致錯誤的認知定向和嚴重的人格障礙。
因此,在當今這樣一個網絡時代的背景下,對于網絡社交和青少年人格發展有一個全面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對我們更好的指導青少年人格發展,促進青少年健康人格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基金項目]2012年河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招標項目:“網絡社交與青少年人格發展研究”(批準號:2012-JZ-002)。
參考文獻:
[1]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http://www.cnnic.net.cn/gywm/xwzx/rdxw/2012nrd/201301/W020130115444339760410.pdf
[2] 春雷教育網.網絡交往的特點[EB/OL]http://www.hncltx.com/63/65/20106250/
[3] 馬璐璐.實現網絡社會合理性交往的路徑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級碩士論文.10
[4] 黃希庭.人格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4-7.
作者簡介:劉寧(1988-),女,河南永城人,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基礎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