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大學生就業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同時也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對這些不良心理的調適也越來越值得關注。
關鍵詞:大學生 不良就業心理 心理調適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21世紀社會已經進入市場競爭機制年代,大學生的就業模式已由國家統包統分變為自主擇業、雙向選擇,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的變化,高校連年大幅度擴招和專業結構性失衡等問題,使我國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日益顯露。在這種競爭激烈、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情況下。大學生在就業中存在的各種心理誤區就成為我們關心和研究的主要問題之一。
一、我國大學生在就業問題上存在的主要不良心理狀態簡述
第一、盲目的攀比、從眾心理。大學畢業生在選擇單位時,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考慮自己的主客觀條件,不深入了解單位發展情況,人云亦云,拿同學的擇業標準來定位自己的擇業目標,而不顧自己是否適合該職業,盲目與身邊同學攀比,一心想找比別的同學好的工作。認為只要單位給予的報酬多,地理環境優越,條件較好就行。有的畢業生沒有主見,擇業時沒有很好的對自己興趣、愛好、特長進行分析,不了解自己是否適合這樣的工作崗位,該崗位是否有利于自己的發展,看到應聘的人多,就跟著去應聘或簽協議,隨大流找一個單位,表現得非常盲目,到后來要么毀約,要么就業的壓力變為從業的壓力。
第二、希望魚和熊掌兼得的心理。大學畢業生在擇業過程中考慮問題不實際,只考慮自己的擇業理想,既希望單位地理位置優越,工資待遇豐厚,又要求專業對口,有發展前途,希望兼得魚與熊掌,當兩者不可兼得時,就會造成畢業生個人理想與社會現實發生沖突、產生矛盾,最終導致不少學生與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
第三、一步登天,急于求成的心理。大學生畢業之初,毫無工作經驗和社會閱歷可言,只想盡快地把書本知識應用于實踐,盡快能成就一番事業,出人頭地。在擇業時,不想從頭作起,只想選擇能盡快實現自我,體現個人價值、收入豐厚的工作,不愿到基層,到艱苦行業,到非公有制企業去工作。他們不考慮自身的實際能力,但對用人單位的要求卻十全十美,工資、福利、住房、地理位置、工作環境,無不在其考慮之中。他們不是根據自身的條件與社會的需求,給自己合理定位,而是盲目求高,追求高薪、高職位和高福利待遇,就業期望值與用人單位提供的崗位之間存在差距,最終導致與適合自己的用人單位失之交臂。
第四、大城市心態,既將就業目標集中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大中城市。當前,我國大學生的就業目標大都集中在經濟發達的北京、上海、廣州及東南沿海等地的大中城市,而不愿到西部地區和鄉村等較艱苦的地方去工作。有關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在大中城市就業者占總數的80.8 % ,在縣鎮和農村就業者僅占19.2 %。即便是來自縣、鎮和農村的畢業生,也有70 %選擇在大中城市就業。[1] 38.34 %的畢業生希望能進入外企工作,33.78 %的學生想去機關和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只有少部分人選擇。[2]
第五、過于自負或自卑的心理。一部分畢業生對自己估價過高,在擇業時過于自信,認為自己在考試中各科成績都比較優良;或者自己擔任過學生干部、獲得過各種獎勵;或者自己是研究生畢業,學歷較高。而且自身條件越好就越挑剔,要求就越高在擇業時對單位橫挑鼻子豎挑眼,忽視了用人單位在錄用人員時,往往不以個人的學歷或學習成績為主要的條件。他們更加看重個人的經驗、才干和性格等綜合素質,結果反而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有少部分學生與自傲相反,盡管具備一定的競爭實力和競爭優勢,各方面表現均不錯,但因求職屢次受挫,總認為自己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及綜合素質不如他人,于是產生強烈的自卑感,并進而轉化為自卑心理,對自己缺乏信心,過低認識與評價自己,認識不到自身的長處,覺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別人,在擇業過程中,,往往沒有信心和勇氣面對用人單位,不能適當地向用人單位展示自身的長處,不敢對自己進行“明碼標價”,一心只想找個買家草草賣出,甚至對于一些單位開出的不平等協議也閉著眼睛簽訂,錯失了許多很好的就業機會。
第六、依賴心理。部分大學生在就業時還存在著較強的依賴心理,盡管他們的一些行為、言談都表現出要求個性獨立,不愿為父母所左右的狀態,,諸如談戀愛、交友等,但在許多人的潛意識中,他們認為的重大問題仍十分依賴于自己的親人、朋友、尤其是父母親。在擇業時缺乏應有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他們對一個單位是否適合自己,往往不是憑自身思考來決斷,而是依靠父母師長之意、師兄師姐之言進行取舍,表現出較強的依賴性。
二、不良心理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社會因素的影響。首先,近年來,大學畢業生人數驟增,大批海外留學生的歸來,社會提供崗位的相對不足;東、中、西部地區就業形勢的不平衡,社會對研究生、本科生,大專生需求的不平衡;學校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的脫節等現象,都會使就業壓力加大,對大學生的就業標準產生影響。其次,目前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不完善,尚未形成一個真正公平、競爭、擇優、有序的就業市場,信息、網絡、服務保障體系尚未健全,用人單位在選擇畢業生時的排外性、照顧關系戶、領導打招呼等現象依然存在也使得就業形勢更加嚴峻。另外,傳媒對社會精英,特別是對“數字精英”、“管理精英”大加宣傳,對“經濟價值”衡量“個人價值” 持過分積極評價,也是導致大學生忽視自身特點與自我創造性,形成個人價值取向的從眾心理,不能對自己進行正確、客觀評價,相互攀比的原因之一。
第二、家庭和學校的影響。父母期望及教育子女的方法、父母職業及父母對各種職業的看法、父母的社會地位、家中其他成員的看法等都會影響大學生的就業心理。比如許多父母望子成龍心切,只重視知識灌輸,有的父母對孩子過分呵護,造成許多大學生依賴性強、心理承受能力差、孤獨等心理障礙。高校連年擴招,造成的高校畢業生高存量、高膨脹,使得畢業生就業存在很多的壓力和難度。就業指導的滯后,使大學生無法及時得到正確引導,就業過程中存在的種種心理適應問題得不到及時解決,無法保持心理健康和平衡。
第三、學生認知方面的偏差。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對自己、對職業及其周圍社會環境等的認識、了解和就業中對事物的推理與判斷的不準確。首先,自我評價不準確,一種是擇業期望值過高,不愿承擔艱苦的工作的心理,把待遇優厚、交通便利、住房寬敞等作為重要標準,不愿到經濟欠發達地區和基層地區去工作,一種是自卑心理,對自身的素質和就業競爭能力評價過低,不敢主動向用人單位推銷自己,不敢主動參與就業競爭,陷入不戰自敗的困境之中。其次,對外圍環境認知不確切。表現為對環境認識不足,思想不切實際,決策時猶豫不定,只注重經濟意識和區域觀念,不了解具體差異,對國家政策認識不全,不愿到待遇差、條件差的地方,結果出現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狀況,從而錯過許多良好的就業機會。
三、對大學生不良就業心理的調適及指導
學校應積極開展大學生健康擇業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大力宣傳國家的就業政策,向學生提供第一手的就業信息,通過就業指導,基本就業知識講座,人際關系處理講座,免費求職課程等內容,幫助學生了解形勢,掌握技巧,提高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客觀評價自身的能力。
針對不少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存在的功利心理、享受心理,要指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此來指導自己的擇業活動,樹立正確的擇業觀。要指導他們把個人的主觀愿望和社會的客觀需要結合起來,正確認識和處理好眼前利益和長遠發展的關系、理想和現實的關系。擇業時除了考慮自己的意愿、興趣等外,還要兼顧社會的需要。要向他們宣傳國家政策,合理設計成才之路、而中國主要有三大宗教:儒教、佛教和道教。然而不同于西方的是,儒佛道三教在本質上是泛神教。儒教承認天命,但這種天命只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并沒有一個明確主宰的神;佛教承認佛,但佛并不是唯一的神,只要心中有佛性,人人都有機會成佛;道教承認神仙,但這神仙是人修煉而成的,神仙做錯了也會被貶下凡做人。諺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人算不如天算”、“天無絕人之路”等中可以體現出中國宗教中的泛神性。
結語
本文以英漢兩種語言中的諺語為載體,通過二者的差異性探析它們背后不同的社會文化,以期幫助人們跨過文化差異的障礙,進一步準確把握英漢諺語、進而把握英漢兩種語言所獨有的豐富內涵。準確把握中外不同文化的內涵,不僅能使人們正確理解不同語言的諺語中所包含的趣味性與哲理性,進而吸收這兩種語言的精髓,從而培養和提高語言使用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夠為對外漢語教學提供便利,同時,促使語言學在社會發展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宿春禮.常用諺語大觀[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5.
[2] 楊曾茂.英語諺語薈萃[M].北京:金盾出版社,2011.
[3] 童修文.從中西諺語看中西人際關系價值取向的差異[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