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凱立案距今已經有十幾年了,但是隨著證券市場的發展和法律的修訂,凱立案給了我們重新審讀的空間。本文旨在從純法律法規的角度解讀凱立案中關于會計資料適用的相關問題,并以此作為思考尋求關于會計鑒定權的權利歸屬問題。
關鍵詞:證監會 會計資料鑒定權 監督管理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案情簡介
1997年3月,海南證管辦致函國家民委,同意推薦凱立公司公開發行股票。1998年2月,中國證監會通知海南證管辦同意凱立公司上報股票發行申請材料,并要求列入省1997年的計劃內。1998年6月,凱立公司向中國證監會上報了A股發行申請材料。1999年6月,凱立公司收到了國務院有關部門轉送的中國證監會《關于海南凱立公司上述問題有關情況的報告》,即:證監發(1999)39號文(以下簡稱:39號文),該報告稱:凱立公司97%的利潤虛假,嚴重違反公司法,不符合發行上市的條件,決定取消其發行股票的資格。凱立公司據此向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了行政訴訟,但該院以39號文屬于內部行政行為為由,裁定不予受理。就在凱立對此裁定上訴期間(2000年4月),又收到了中國證監會以辦公廳的名義作出的證監辦函(2000)50號文《關于退回海南凱立中部開發建設股份有限公司A股發行預選材料的函》(以下簡稱:50號文),認定凱立公司“發行預選材料前三年財務會計資料不實,不符合上市的有關規定。經研究決定退回其A股發行預選申報材料”。凱立公司以中國證監會又作出了新的行政行為為由申請撤回了上訴,并于2000年7月針對39號報告中稱其97%利潤虛假,取消其A股發行資格的表述和50號文認定其前三年財務會計資料不實,退回其A股發行預選申報材料的行為一并提起行政訴訟,要求(1)撤銷被告作出的原告申報材料前三年會計資料不實,97%利潤虛假的錯誤結論;(2)撤銷被告作出的取消原告A股發行資格并進而退回預選申報材料的決定;(3)判令被告恢復并依法履行對原告股票發行上市申請的審查和審批程序。
2000年12月18日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1)被告中國證監會退回凱立公司預選材料的行為違法;(2)責令被告恢復對凱立公司股票發行的核準程序,并在判決生效之后的兩個月內作出決定;(3)駁回凱立公司的其他訴訟請求。
二審法院于2001年7月5日作出了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一審判決。二審法院經過審理,認為:
(1)50號文認定事實的證據不充分。凱立公司的財務資料所反映的利潤是否客觀真實,關鍵在于其是否符合國家統一的企業會計制度。中國證監會在審查中發現有疑問的應當委托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專業機構對其財務資料“依照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進行審查確認。中國證監會在未經專業部門審查確認的情況下作出的證監辦函(2000)50號文,認定事實證據不充分。
(2)退回行為違法。法院認為凱立公司應當適用核準程序。而按照該核準程序,中國證監會應當作出核準或者不予核準的決定,從而中國證監會50號文退回其預選申報材料的行為違法。一審法院要求其限期重作是正確的。
(3)39號文屬于行政機關的內部行為,其內容已經被50號文所涵蓋,因此,一審判決駁回訴訟請求是恰當的。①
二、凱立案引起的爭議
“凱立案”經歷過一審和二審,本文關注的爭議焦點在于:
會計資料的鑒定權之爭。現有不少文章將其稱為“會計話語權”,意思是“誰說了算”,即在財務資料的最終評價問題上,證監會、會計主管部門、會計專業機構之間的權力/權利格局到底應當如何配置。在本案中,證監會39號文中涉及財務造假,即所謂的“97%的利潤虛假”和50號文認定其前三年財務會計資料不實,退回其A股發行預選申報材料,然而,凱立公司申請上市并不是基于自身公司的實力,其主要是剝離資產,借殼上市。凱立公司最大股東將位于武漢的“木棠工程”合并到凱立名下,而該工程在1992年即告竣工。但是該工程的款項最終在1996年才結算完成,而此時,“木棠工程”已經歸于凱立名下。根據中國公司企業的會計審查制度,由于“木棠工程”的加入,凱立公司的財務報告顯示該公司1995—1997三年連續盈利,符合證券發行相關法律的規定;而根據證監會的會計審查制度,1996年加入凱立的“木棠工程”不得算作凱立在1995—1997三年的財務統計,而除去“木棠工程”的盈利,凱立在這三年間根本不盈利。基于上述理由,證監會否定了會計資料的真實性,二審法院作出的判決中“50號文認定是事實證據不充分”,最終導致了對會計資料的鑒定是由《會計法》說的算,還是由《證券法》說的算,也就是會計資料鑒定權在誰手里?
三、針對上述問題的淺見
1、會計資料的鑒定權
根據《會計法》第33條第一款規定,財政、審計、稅務、人民銀行、證券監管、保險監管等到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職責,對有關單位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又根據《證券法》第一百七十八條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對證券市場實行監督管理,維護證券市場秩序,保障其合法運行。《證券法》第167條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在對證券市場實施監督管理中履行下列職責:(三)依法對證券發行人、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證券公司、證券登記結算機構、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機構、證券投資咨詢機構、資產評級機構以及從事證券業務的律師事務所、會計師事務所、資產評估機構的證券業務活動,進行監督管理。第一百八十條規定,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依法履行職責,有權采取下列措施:(五)查閱、復制當事人和與被調查事件有關的單位和個人的證券交易記錄、登記過戶記錄、財務會計資料及其他相關文件和資料;對可能被轉移、隱匿或者毀損的文件和資料,可以予以封存;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證監會有權就涉及證券業務的會計資料實施監督檢查,它的監督檢查一般包括查閱和復制權,但是否有會計資料鑒定權就值得思考?根據《會計法》第八條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由國務院財政部門根據本法制定并公布。國務院有關部門可以依照本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制定對會計核算和會計監督有特殊要求的行業實施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具體辦法或者補充規定,報國務院財政部門審核批準。
2.財政部門的監督
財政部門對各單位下列事項實施監督:(1)是否依法設置會計賬簿;(2)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和其他會計資料是否真實,完整;(3)會計核算是否符合《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4)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員是否具備會計從業資格。此外,國務院財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財政部門,依法對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協會進行監督,指導.財政部門對會計師事務所出具審計報告的程序和內容進行監督。
3.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
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的概念:會計工作的社會監督主要是指由注冊會計師及其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依法對委托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的審計,鑒證的一種監督制度.此外,單位和個人檢舉違反《會計法》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行為,也屬于會計工作社會監督的范疇。
一份會計資料是否有效享有最終解釋權的應該是國務院財政部門,國務院財政部門更加權威的熟悉并了解一套會計制度,并對公司應該提交何種程度的會計資料就滿足《會計法》甚至是《審計法》的要求,而證監會即使有相關的職能部門,也僅對這份資料的證券方面業務可以做到一定程度的監督檢查即是否是虛假信息及是否可能存在利益相關性,這些類似的程序性審查監督,這些可能影響這份會計資料的真實性,但是在無其他相關證據佐證的情況下,這份會計資料是否能用,是否有用,按正規的程序進行并作出的,應當是申請由國家財政部門根據有關規定進行鑒定,這樣才不至于過分干預,造成政府部門職權方面的沖突。會計事務所急注冊會計師有一套完整而規范的程序,并且作為中介鑒證機構,若無相反證明,它處于中立地位,在理論上,其公正性是可信的,這也是確定法定會計鑒證制度的原因。北京高院認定“中國證監會對于海南凱立‘財務資料不實’認定的事實和證據不充分”,理由是“中國證監會在審查中發生疑問,應當委托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專業機構對其財務資料依照‘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進行審查確認”。言下之意是:證監會在沒有委托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專業機構對海南凱立財務資料依照“公司、企業會計核算的特別規定”進行審查確認之前,是不能認定其財務資料不實。根據現行的《會計法》及《證券法》規定,法律并沒有規定證監會在作出財務資料不實認定之前應當委托有關主管部門或者專業機構對其財務資料進行審查確認。②到目前為止,至少應該《會計法》為主。因此,筆者認為,證監會無證券業務會計資料鑒定權。
注解
① 參見宋彪:《“凱立案”之我見》,載《法學雜志》2002年第3期。
② 參見鄭朝暉:《由“海南凱立案”證監會敗訴所想到的》,載《財會月刊》2001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