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樂智慧》是11世紀的維吾爾族詩人優素甫·哈斯·哈吉甫創作的一部長詩,其集中反映社會現實和豐富的哲理的優美詩句,融合了本民族傳統與多種外來文化于一體。書中所蘊含的倫理思想,一直受到維吾爾族的尊重,關于和諧的倫理思想的挖掘對今天促進民族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
關鍵詞:福樂智慧倫理和諧社會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產生于喀喇汗王朝時期用回鶻語寫成的這部文學名著《福樂智慧》,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一部治國方略,一些民族的道德生活和日常規范至今仍受其倫理思想的影響。重新挖掘《福樂智慧》中的與構建和諧社會一致的倫理思想,在當今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下,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理論意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提出的重要任務和奮斗目標。宗教是社會的局部,是社會系統的一個子系統,它受制于整個社會又反作用于社會,對于社會能否和諧運行產生重要影響。《福樂智慧》作為一個經典著作不僅僅對于少數民族而且對于整個中華民族都有一定的啟蒙和指導作用,那么它對于今天的和諧社會建設更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豐富的內容,倡導各階層之間的和諧共處,多種文化的和諧共處,而這種和諧共處的思想在書中是有所表現的。《福樂智慧》是在吸收了多元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作者優素甫生活的地方是喀喇汗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喀什噶爾,他在這里受到東西方文化的熏陶,寫成了這部著作。品格開放善于吸收外來文化,《福樂智慧》就是當時維吾爾族文化與外來文化和諧相融的成果。和諧相處的思想在書中也有具體的體現,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統治階級與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諧。真正的和諧是社會的整體和諧,而不是部分階層之間的和諧。只有上層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諧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和諧,重要的是上層統治階級與中下層被統治階級之間的和諧,關于這些作者十分清楚。書中談到了處于社會的各個階層的從業者,從普通百姓到高官學者,從宗教界人士到信教群眾,從手工業者到普通農民等。在談到如何對待這些人的態度時,不僅要在口頭上、心靈上尊重、重視他們,而更要有具體的行為去尊重他們。在談及對待工匠時說:“他們謀生度日全憑技藝,他們對你也是有利之人。” (4456—4457行)主張要尊重勞動者,讓他們的權利在實際中得到維護。可見作者提倡的這種和諧理念是十分具體的,樸實的。二,上層統治階級內部的和諧。《福樂智慧》原本就是作者優素甫寫給當時統治者的治國策略。君臣之間的團結一心是作者首先強調的,和諧相處,要想使實現全社會的和諧,必須先實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的和諧。作者在書中部分章節主要論述了國君、大臣、將軍、御前侍臣、宮廷人員、使節、文書官員、司庫、御膳官員、侍酒官員等一系列官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和條件。反復強調相互之間態度要謙恭、大度、和藹,不可傲慢、嫉妒別人、貪婪等一些官員應具備的條件,。在提到大臣應具備的條件時說:“態度謙虛且對人恭謹,鞏固社稷的棟梁,出類拔萃的男兒,富有知識且高貴又虔誠正直,行走于正道、德才兼備,富有智慧且博學多才,”這些品質的提倡,無疑都是在創造一種和諧的君臣關系和大臣之間的關系。
社會生活需要有序進行。有序指的是社會處于一種良性的有序發展的狀態,而這本身就內在于和諧理念之中。這種有序的思想作者在《福樂智慧》中,也是著力強調的。為追逐利益和權柄而導致的種種不安定,如動亂和戰爭,兇殺和陰謀離間、等各種各樣的丑行,使得喀喇汗王朝處社會的動蕩與不安之中,使國家喪失了正常的有序發展。這樣的混亂使人民生活無法保障,人民也無法安居樂業。當時的思想家認為人的品質的敗壞是造成這一切的惡果,尤其是上層統治者的品質是至關重要的。所以他們設想一種以倫理道德為精神思想上的約束,以法律為準繩的制度上的約束來治理喀喇汗王朝的江山社稷,使整個社會處于良性的有序運行的狀態,《福樂智慧》體現了這種思想與要求。從實現有序的角度來說,法制是維持社會的秩序的根本保障。在書中作者強調了法制的必要性,指出法制是治國的關鍵是鑰匙和韁繩,依靠法制才能去除邪惡,把世人引上正路。如果不建立法制,“人民將遭殃,國家將受損。社稷的基石將毀壞殆盡。”(2137行)在強調了法制對于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之后,作者又指出要健全和完善已有的法制,認為健全的法制,可以是國內大治,社稷鞏固。好的法制能使國家巍然屹立。制法者要制定良法,不要制定酷法,否則會作法自斃。明君要有明鑒,莫要制定酷法。誰若在生前制定酷法,身后定然會臭名昭著。可以看出作者有法制精神并要求其完備,不僅要完備而且要是良法,反對酷法。
健全法制的同時,執法公平更為重要。作者認為,無論是我的孩子,還是親屬,無論是本地人,還是過客,在法律上對他們要公平,對他們的裁決沒有偏見。法度所及,萬民得治,無論在任何地方,任何環境下,都有法制,且執法要公平。優素甫認為法治和德治都很重要,缺一不可,在《福樂智慧》中體現為禮法并重。賢明在對國王講述治國之道時說,國君凡事均都應有規章和禮法,國王也表示要用禮法來治理國家,讓國中的惡行消散。從以上可以看出早在十一世紀的喀喇汗王朝,人們就已對“依法治國,以德治國”進行了實踐,那么今天構建和諧社會就更應該依法治國,以德治國。
無論是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十六大時期,還是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斗的十七大時期,直到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的十八大時期,民族、宗教關系的和諧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宗教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密不可分。《福樂智慧》中蘊含的倫理思想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積極的意義和長遠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魏良弢.《福樂智慧》與喀喇汗王朝的文化整合[J].西域研究,2000(3)
[2] 劉志霄.11 世紀維吾爾族社會思想與《福樂智慧[J].西域研究,1994(1)
[3] 優素福·哈斯·哈吉甫著郝關中,張宏超,劉兵譯.福樂智慧[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6族出版社,2000
[4] 代俊蘭,李合堂.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J].山西師大學報,2007(2)
[5] 胡錦濤.中共第十七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R] .北京.2007.
作者簡介:張珂(1987年-),男,漢族,籍貫:河南省舞陽縣,單位:新疆師范大學法經學院宗教學專業2011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疆少數民族宗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