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階段對曹植詩歌意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女”、“少年”、“云”、“風”、“飛蓬”等這幾個意象上,而對“白日”意象的研究比較少。本文重點分析了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移情性、多義性、階段性、繼承性和影響性等特點。
關鍵詞:曹植 白日 意象 特點
中圖分類號:I22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1
一、“ 白日”意象
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創作中占據重要地位。被稱為“建安之杰”的曹植在詩歌中大量使用“美女”、“少年”、“云”、“風”、“飛蓬”等意象,關于這一點學術界多有研究。同時,曹植詩歌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意象:白日。“白日”意象本身的原型含蘊十分單一,但是一旦詩人將自身情感注入其中,在詩歌中勢必會呈現出多種復雜的意蘊,這也展現了作者精湛的藝術表現力。
曹植詩中“有‘白日’意象的詩共五篇,分別為《箜篌引》、《贈徐干》、《贈白馬王彪·其四》、《侍太子坐》、《名都篇》……曹植以‘白日’入詩,不僅是詩人對曹操在世時他‘貴公子’般生活的懷念和留念的體現,更是他后期內心生活悲苦、政治失意的一種淋漓盡致的宣泄。‘白日’還表達了曹植對時光匆匆流逝中自己卻功業未立的哀嘆”。①本文主要探討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的特點。
二、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特點
(一)移情性
所謂“移情”,“指人在聚精會神中關照一個對象(自然或藝術品)時,由物我兩忘,達到物我同一,把人的生命和情趣外射或移注到對象里去,使本無生命和情趣的外物仿佛具有人的生命活動,使本來只有物理的東西也顯得有人情”。②“日”僅僅就是“太陽”的意思,而正是由于移情手法的運用,詩人將自己內心中的不同感受傾注于“白日”意象中,這也就使得曹植詩歌中的“白日”意象有了不同的含蘊。太陽光芒四射,給人以朝氣蓬勃之感,使人充滿希望。曹植在《名都篇》中所描寫的京洛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洋溢著樂觀、浪漫的情調,主要是歌頌詩人自己的理想和抱負。詩中“白日西南馳,光景不可攀”雖是一種對時光易逝的感慨,但基調仍是十分積極樂觀的。散發著灼熱光芒的太陽本應給人以樂觀積極的印象,但是由于觀察者自身的情感的消極而使得代表著勃勃生機的太陽充滿了抑郁暗淡。“原野何蕭條,白日忽西匿”(《贈白馬王彪》)的“白日”一片慘淡,毫無生氣,是由于同胞兄弟被害,路上又被迫與諸侯王分開走,曹植“思郁以紆”。詩人內心悲憤,因此看到的太陽暗淡凄涼,沒有光彩,這集中抒發了曹植數年來屢受迫害而積壓在心頭的憤慨,并且對那些挑撥他們兄弟感情的小人大為痛斥,表達出對手足情深的任城王的深切懷念。同樣,詩人的朋友徐干才華橫溢卻不得重用,于是曹植在《贈徐干》中用“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來表達因對朋友身世遭遇的同情和思念而引發的對時光易逝的慨嘆。曹植其他詩篇中的“太陽”意象也有此意。《雜詩七首·其一》首句“高臺多悲風,朝日照北林”,寫的是登臺時的情景,慘淡的日和高臺上的“悲風”相互映襯,寫出了詩人內心的凄涼和蒼茫之感,也比喻當時朝廷政治氣氛險惡陰慘。《情詩》中“微陰翳陽景,清風飄我衣”,薄薄的云層遮蔽了日光,一陣陣涼風吹起詩人的衣衫,寫出了一派凄清的景色,其中寄寓著詩人壓抑、憂郁的心志。既是寫情,也是寫景,達到了物我同一。
(二)多義性
多義性是指寓“情”于景中的“情”是多方面的。讀者閱讀文學作品,其實是作者與讀者在文本當中的潛在對話,讀者的接受活動被看作是文本含義的具體化和再創造過程。③西諺中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之說,中國也有“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古語。由于關照的角度和讀者自身文化素養以及生活體驗的不同等原因,對于同一首詩,同一個意象,不同的讀者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甚至,對于同一個意象,詩人本身就寄寓了多種復雜的感情在里面。徐干是“建安七子”之一,善詩賦,好文詞,但一生坎坷不遇,貧賤可憐。《贈徐干》是曹植憫其不遇,勉其待時的勸慰之作。首句“驚風飄白日”,李善評說:“夫日麗于天,風生平地,而言飄者,夫浮景駿奔,倏焉而過,余光杳杳,似若飄然”。風驚、日飄,一方面是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另一方面也與詩人對朋友的思念密切相關:正是對朋友的思念導致詩人神情恍惚而主觀上產生的光景西馳的感受。一首《贈徐干》即包含著詩人憫朋友之不遇、對朋友的思念以及感慨時光流逝等多種情感寄托,同時,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有其他的理解。有學者(韓濤)認為“這首詩是作者以朋友的身份勸說徐干出仕的,所以詩寫的真摯熱情,喻之以理,動之以情,很有分寸。”他認為首句“驚風飄白日,忽然歸西山”,則是以比喻的手法,說明東漢王朝就像驚風吹拂下的白日一樣快要落山了,而曹家的天下就要建立起來了,把天下的大趨勢告訴了徐干,以封建士大夫最珍重的友情來感化徐干,讓他出仕,和自己一起共舉大業。《侍太子坐》寫于曹植競爭太子之位失敗之后。曹丕當上太子,曹植心里十分壓抑苦悶,但卻不得不參加哥哥“清醴盈金殤,肴饌縱橫陳”的游樂宴饗之事。在一片歌舞升平的歡樂景象之下,曹植內心充滿了份孤獨苦悶的失落感。“這首詩表面上一派歡樂景象,其實是以樂景寫哀情。其中‘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既指現實中大雨過后,太陽普照大地,‘白日’也喻指曹丕,形容他當上了太子后光芒四射,足以‘曜青春’”。
(三)階段性
曹植是建安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觀其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為界,可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在父親的庇護下,曹植過著安逸舒適、風流自賞的貴公子生活,“幾為太子者數矣”(《魏志》本傳),并沒有意識到身邊激烈的明爭暗斗,故“以公子之豪,下筆琳瑯;并體貌英逸,故俊才云蒸”(劉勰《文心雕龍》),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詩人對生活充滿理想,在《薤露行》中 以“愿得展功勤,輸力于明君。懷此王佐才,慷慨獨不群”和“騁我徑寸翰,流藻垂華芬”自許,并在《白馬篇》中歌唱他“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抱負,充滿著樂觀明朗的感情;后期由于曹丕和曹叡對他的猜忌和迫害,他在曹丕父子兩代皇帝的煎熬下生活了十一年,一直處于被監視、受壓抑的地位,精神十分苦悶,因而詩歌的基調也向著沉重抑郁的方向發展,主要表達由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憤,這在他的《野田黃雀行》、《雜詩》等中都有所體現,寫出了惡勢力的強大、朋友的無辜受害以及自己的苦悶憤慨。前后兩個時期生活的不同差異在他的詩歌中也得以體現。其中《贈徐干》和《名都篇》作于前期,主要表達對好友的勸慰之情和時光易逝的感慨。也有學者(韓濤)認為《贈徐干》是勸徐干出仕,與自己共舉大業,充滿著對未來生活和建功立業的積極樂觀情調。《名都篇》尤為典型,詩歌中的京洛少年“寶劍直千金,被服麗且鮮”,風度翩翩、身手矯健,“斗雞東郊道,走馬長楸間”,熱衷于馳騁游樂、宴飲斗酒,是詩人早期生活的寫照。而《贈白馬王彪》則作于詩人詩歌創作的后期,由于交好的兄弟受到曹丕迫害,與詩人或生離或死別,終于使得曹植郁積許久的怒氣迸發,憤而援筆作《贈白馬王彪》,敢怒、敢恨、敢言,強烈地抒發了他數年來積壓在心頭的憤慨。一個是因光芒萬丈而引發的盡情消費人生和時不我待的“白日”,一個則是暗淡無光而顯得蒼涼悲傷、蒼茫無助的“白日”,可見曹植“白日”意象在不同階段里有不同的情感意蘊。
(四)繼承性和影響性
“鄴中諸子,陳王最高”。建安時期是中國詩歌發展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里,成就最高者首推曹植。他的詩歌創作,“該國風之變,發樂府之奇,驅屈宋之辭,析楊馬之賦而為詩”(黃節《曹子建詩注》),既建立在對前人詩歌創作繼承的基礎上,同時也對后世詩人的詩歌創作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白日”意象的運用便是一例。懷抱壯志卻不被重用的王粲在荊州登上麥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城樓,縱目四望,看到的是“白日忽其將匿”。“詩人借《登樓賦》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自己的思歸之情和懷才不遇的悲憤。‘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中‘白日’也是暗淡無光的‘日’,這也象征了詩人內心的悲傷。正是因為詩人內心悲傷,所以導致他無論看到什么都是一副蕭條的景色,一個“忽”字也表達出詩人對時光易逝的感慨。”這個暗淡無光、充滿悲憤的“白日”對曹植詩歌創作有很大的借鑒意義,這在曹植《贈白馬王彪》中借“白日”抒發內心悲憤得到了充分體現。而繼曹植之后,“白日”意象也出現在后世的許多詩人的詩歌創作中,如阮籍的《詠懷》之五:“娛樂未終極,白日忽蹉跎”和宋代歐陽修《送孔生再游河北》詩:“志士惜白日,高車無停輪”中借“白日”表達對時光易逝的慨嘆,唐韓愈亦有《洞庭湖阻風贈張十一署》詩:“云外有白日,寒光自悠悠”,杜甫《陪鄭廣文游何將軍山林》詩之六:“野鶴清晨出,山精白日藏”等,可見“白日”意象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從中可以理出詩歌中“白日”意象的發展軌跡,同時也可看出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對前人的繼承性以及對后世的影響性。
綜上所述,在曹植詩歌中,“白日”作為書寫詩人心靈的重要意象,在詩歌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整體上看來,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具有移情性、多義性、階段性、繼承性和影響性等特點。
參考文獻
[1] 逯欽立輯校.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 桂天寅.中國古代詩歌的“白日”及其他[J].社科縱橫,1996(4).
[3] 呼丹華.淺析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情感寄托[J].絲綢之路,2012(8).
[4] 賀新輝主編.古詩鑒賞辭典·第四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
[5] 黃節.曹子建詩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8.
[6]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7] 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
注解
① 參見拙文.淺析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情感寄托[J].絲綢之路.2012(8):72-73.
② 朱光潛.談美書簡[M].北京:長江文藝出版社,2008:81.
③ 童慶炳主編.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5.
④ 賀新輝主編.古詩鑒賞辭典·第四卷[M].北京:中國婦女出版社,2004:139
⑤ 參見拙文.淺析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情感寄托[J].絲綢之路.2012(8):73.
⑥ 參見拙文.淺析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情感寄托[J].絲綢之路.2012(8):73.
作者簡介:呼丹華,女,漢族,河南焦作人,西北師范大學文學院學生。已發表論文《淺析曹植詩歌中白日意象的情感寄托》和游記《山險水秀云臺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