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人們逐漸對幼兒與母親或者其他照看者的早期社會關系(幼兒依戀)產生興趣。幼兒依戀是指幼兒與其第一照看者之間的情感聯系,在維持嬰幼兒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個重要性不亞于控制飲食和繁殖的行為系統。依戀不止存在于童年,它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持續發展過程。本文將主要探討依戀理論的發展概況及其形成的各種流派。
關鍵詞:依戀理論,鮑爾畢,精神學派,社會學習,認知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08-0000-02
精神學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認為依戀是兒童在童年早期獲得的對環境中的人、事或物的體驗,這種體驗很大程度上影響他成年后的發展。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鮑爾畢對依戀的界定更加具體,他認為依戀是指撫養者與孩子之間一種特殊的情感連接,在維持嬰兒的安全和生存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這個重要性不亞于控制飲食和繁殖的行為系統,而且還認為依戀不止存在于童年,它是一個“從搖籃到墳墓”的持續發展過程。之后的學者基本上沒脫離這個框架,大多都是從依戀是一種情感紐帶以及依戀對人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兩方面來闡述依戀的含義。中國學者張春興用中國式的語言把依戀概括為“依戀是人際間在感情上甚為接近而又彼此依附的情形,所謂相依為命,即此之意。”
根據以上定義,我們知道幼兒依戀是指幼兒與其第一照看者之間的情感聯系。通常情況下,幼兒的第一照看者是自己的母親,所以母親就是幼兒的主要依戀對象。不過幼兒不只對自己的母親產生依戀,同時還會向父親、祖父母尋求安慰,有的甚至還會對特定的游戲玩伴產生依戀,所以大多數的兒童的依戀對象都能達到三個。幼兒的依戀關系一旦形成,就會對陌生人產生排斥。
依戀有其特定的表現形式,幼兒一旦與某一親密他人形成依戀,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幼兒會不停地尋找依戀對象;在與依戀對象分開時表現出緊張、焦慮情緒;與依戀對象重逢時表現出輕松和愉快;依戀對象在幼兒身邊時,幼兒會對依戀對象的聲音和行為作出快速的反應。
從幼兒依戀走進人們關注的視野開始,大量的研究者對幼兒依戀的理論基礎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人們試圖從內在的精神分析,以及外在的學習模仿等方面探討幼兒依戀的產生機制,綜述起來無外乎以下幾個流派。
一、鮑爾畢的依戀理論
鮑爾畢指出幼兒與母親建立的一種溫暖、親密而持久的關系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在這種關系中幼兒既獲得滿足,也能感到愉悅。經過長期的研究與總結后,他寫了一系列書來論證和建構他的依戀理論。在《依戀》中闡述了幼兒依戀理論的生物基礎和進化論淵源,重點分析了幼兒依戀行為的本質、功能和特征;在《分離》中重點分析了分離焦慮、憂傷、悲痛問題,并認為母子聯結的破裂不僅引起種種情緒障礙,且將影響整個人生的順利發展;在《缺失》中分析了依戀形成的內在和外在條件,在論述兒童不良依戀的成因及其后果之后,全面系統地描述了造成的種種缺失,突出了心理健康和情緒障礙及社會生活適應不良。
他還認為依戀是通過依戀行為表現出來的,依戀行為是一種系統,包括依戀行為系統,警覺-恐懼行為系統,探究行為系統和交往行為系統。依戀行為系統保證、協調嬰兒獲得并保持同依戀對象的親近行為;警覺-恐懼行為系統保證嬰兒在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有潛在威脅的人和物時產生回避反應;探究行為系統指嬰兒內在的興趣激勵他指向一定的新異性對象;交往行為系統是指隨著兒童活動范圍的擴大,交往對象也不斷增加。這四種行為系統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起作用的。陌生人的出現自然會激活兒童的警覺-恐懼系統;在這個系統被激活時,交往行為系統和探究行為系統的目的必然會被暫時壓抑;在熟悉的環境中,陌生人的出現可能不會對兒童造成陌生焦慮,這時交往行為系統就會被激活;兒童在遇到新異的、不確定的情境時,依戀對象的情緒性質決定著兒童對新異事物的探究行為的激活或抑制。
二、精神分析學派的依戀理論
精神分析學派的依戀理論大致分成兩個時期。早期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依戀起源于母親的對嬰兒的喂養,母親的哺乳方式及擁抱方式等在依戀的形成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健康、安全的依戀往往得益于母親溫暖、寬容和充滿情感的照料。他們認為依戀的實質就是嬰兒發出需要的信號,照看者通過這些信號使他們的需要得到滿足,從而形成的情感聯結。依戀過程中,需要必然是中介,而哺乳、大小便的訓練及自居作用則是影響依戀的主要因素。新精神學派不太關注嬰兒的內驅力和性本能,他們關注人的社會存在性。他們認為嬰兒應該于身邊的重要他人形成親密的關系,這樣才能有效地促進人的社會化。良好的依戀關系是兒童發展的有利基礎。不過在嬰兒的需要應該得到滿足上與早期精神分析學派的人的觀點是一致的。
三、社會學習的依戀理論
社會學習理論也強調早期經驗和喂養方式在依戀形成中的重要性,但是他們認為依戀的實質是母親滿足嬰兒的基本需要而形成的強化行為。具體的過程是母親在日常生活中照看兒童的行為,比如喂養、換尿布,反復出現而使母親的聲音和微笑等得到強化,兒童就對母親產生了依戀,把母親作為可依靠的依戀對象。社會學習理論特別注重母親行為方式,比如懲罰、照顧等與依戀程度的關系。他們認為母親懲罰與依戀之間并不是線性的關系。高依戀事實上與母親中等數量的懲罰有關,而低依戀則源于母親的高懲罰或者放任不管。他們還認為兒童的依戀方式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改變,小時候可能采取依附、追隨等方式來表達依戀,而慢慢長大后,可能會用尋求注意和贊許來表達。兒童的依戀對象可能也會隨著時間而改變,由最初依戀母親到后來依戀其他的人及同伴。
四、認知的依戀理論
認知理論不注重需要得到滿足的作用,他們更強調兒童的認知(觀察、辨別、記憶等)在依戀發展中的作用。這種理論認為兒童的兩種基本能力在依戀的形成中十分重要:一是要能夠區別環境中的不同對象,如果兒童沒有這種識別能力,那么他們不會對某一對象產生特定的依戀,那么也不會對陌生人產生排斥;二是具備認識永久客體的能力。認知心理學家用圖式來解釋兒童的這些能力。當嬰兒出生后在與人的交往中會對某些人或者物形成特定的圖式。當于這些圖式近似的東西出現時,那么嬰兒會表現出愉悅和高興;當與原來的圖式略有不同時,嬰兒會對這個東西表現出好奇,甚至還想探索一下;當與原來的圖式完全不同時,嬰兒就會表現出害怕和恐懼,想要逃避這個東西。因此認知理論認為,嬰兒在6-9個月時對第一照看者形成了特定的圖式,從而把這些人當成依戀對象。
對依戀的本質和形成原理,各個學派進行了自己的闡述,可以看出每種理論都有自己的依據,合理地解釋了依戀的某些表征和內涵。但是為什么至今各理論學派之間沒有達成一致的看法呢,除了依戀本身的復雜性外,可能每個學派有自己合理之處的同時,還存在一些不能說服別人的觀點。精神分析學派只是停留在描述性的解釋階段,沒有通過大量的實證來證明為什么喂養方式會影響依戀的形成,沒能找出什么樣的喂養方式能夠促進安全依戀的形成,以及嬰兒的需要被滿足到何種程度能形成安全依戀。社會學習理論只是強調了外在強化對依戀形成的作用,沒有相應地從兒童自身出發來考察依戀行為,所以他們只能解釋一部分依戀現象,像被嚴重虐待的孩子仍然有依戀行為這種現象就不能通過這種理論得到合理解釋。認知理論只考慮了認知能力在依戀形成中的作用,他們忽視了情感因素的考察,使兒童與母親的聯系成為了一種特定的、不可改變的公式,如果有A,那么才有B,不然結論就不成立。因此,對于依戀產生機制的探究還有待于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同歸.依戀理論中的幾個熱點問題概述[J].北京大學學報,2006,(1)
[2] 李丹.影響兒童社會行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0,(3)
[3] 胡平,孟昭蘭.城市嬰兒依戀類型及辨別函數的建立[J].心理學報,2003,35(2)
[4] 李秀紅,靜進,楊德勝,蔡小梅,陳學彬,蘇曉梅.75 例嬰幼兒對母親的依戀性質及影響因素[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5):291-293
[5] Heidi Keller.Attachment—Past and Present.But What About the Future?Integr Psych Behav,2008,42,P 406-415
作者簡介:彭道愔湛(1986—),女,漢族,四川達州人,教育學碩士,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學前藝術教育。
胡秋夢(1986—),女,漢族,重慶銅梁人,教育學碩士,單位:重慶第二師范學院,研究方向:兒童心理發展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