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周麗敏
摘要:通過對英語短篇小說《她心中有一顆明星》的漢語譯文所做的分析研究表明,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樹立了很強的語篇意識,跳出了源語言層面的束縛,并利用“增譯,縮句,換序”等翻譯手段使譯文“忠實,通順,自然流暢”。
關鍵詞:語篇意識;讀者反應;等值;譯入語
最近,筆者閱讀了一些英漢翻譯的短篇小說,被其中一篇題為《她心中有一顆明星》的小說所深深吸引。該小說講述的是一個女孩酷愛芭蕾舞并刻苦學習的故事,其情節引人入勝。從譯文來看,語言樸實,簡潔,中心思想突出,忠實地再現了原文的信息。在將原文與譯文進行對比之后,筆者發現,為了充分再現原文的主旨及內涵,譯者采用了多種翻譯技巧,對原文中的許多句子做了調整,充分激發了讀者的興趣。
一、語篇意識在翻譯中的重要性
翻譯的實質在于傳情達意。譯文若僅僅做到字詞、句子乃至段落的對等而不求語篇水平上的等值。那就不能準確轉達原文的寫作意圖,也不能再現原文的體裁風格。因此,譯者必須立足于宏觀,著手于細微,從語篇入手進行分析理解并綜合運用各種翻譯手段,才能使譯文“忠實、通順”。之所以在翻譯中強調語篇意識的重要性,一方面是為了拓寬譯者的視野,加深對原文語篇的整體理解與把握,防止把注意力僅僅集中在單句的詞匯和語法結構分析上,而很少或根本不涉及語篇和句群層面上的語義分析;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增強譯者在構建譯文語篇時的超句意識,從字句的準確進而達到句群范圍的邏輯連貫和語義連貫。邏輯連貫指句子按合理和易于理解的邏輯關系組成語篇的屬性。譯文句群實現邏輯連貫,靠的是連接詞語的使用、句法手段以及詞句的有序排列。這就要求譯者在句式、上下文關系和邏輯層次方面做必要的調整,以順應漢語行文的要求。譯文語篇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彼此之間缺乏照應的單句堆砌。
二、語篇意識在譯文中的體現
讀了本小說的譯文,筆者感觸最深的就是譯者在譯文中著實做到了這些,在翻譯過程中具有語篇意識,譯文表達具有超句意識,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例如:
1.In her enthusiasm, she had persuaded Miss Mann at the recreation center to have a class in ballet. Sarindas family had no money to pay for the lessons, but, oh, how she did want to learn! She had practiced hard, and now came the big moment!
譯者將該段譯作“出于對芭蕾舞的極大熱情,她勸說娛樂中心的曼小姐辦起一個芭蕾舞培訓班。薩琳達家里很窮,沒錢上舞蹈學校。可她具有學習芭蕾舞的強烈愿望。于是她利用培訓班的機會刻苦練功,后來終于有了一次展示才華的機會。”譯者在譯“In her enthusiasm,She had practiced hard, and now came the big moment!”時,適當增譯了一些內容,使前后文邏輯關系明確,前后一致。尤其是將“and now came the big moment”譯作“后來終于有了一次展示才華的機會”與后文呼應,忠實再現了原文的信息。
2.Your dancing is the important part.
如果直譯成“重要的是你們的舞蹈”,從表面上看,該譯文似乎與原文等值,然而它與上下文的內容缺少連貫性,讓人感到茫然。譯者的譯文“服裝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們的舞蹈”,不僅使上下文連貫,而且把原文的隱含信息再現出來了。
3.Sarinda almost cried out, “I knew it!” But that would not seem fair, so she pinched back her feeling of joy.
譯者將該段譯作“聽了這話,薩琳達高興得差點叫出聲來,‘我早就知道了!可她馬上又意識到那樣做不妥當,便抑制住了自己欣喜若狂的心情”。譯者在本段第一句增譯了“聽了這話”,這樣便能與上文聯系起來,把原文語段之間所隱含的一些語義關系,在譯文中清楚清除再現出來了。本段后半部分,譯者也作了一些適當的調整,既準確表達了原文的意義,又符合譯入語習慣。
4.A frightening sensation raced through Sarinda.
譯者譯作“一種膽怯的感覺像電流一樣傳遍了薩琳達的全身”。譯者增譯了“像電流一樣”就把原文的深層意義表達得淋漓盡致。
5.Miss Mann was waiting at the bottom of the steps. She was smiling.
“Thank you, girls. You even surprised me by how well you did.” She saw Sarindas face and stopped. “Why, Sarinda!” She put her arms around Sarinda.
“Youre trembling. Are you sick?”文中的“She saw Sarindas face and stopped”譯者譯作“她注意到薩琳達臉色不好,就停下來問”,與上下文聯系緊密,譯文表達具有超句意識,不會使讀者有突兀的感覺。
6.“Ill see to that,” Miss Mann said earnestly. “After what happened to me….”
如直譯成“自從我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后”就會使讀者摸不著頭腦,不知所云。譯者將該句譯作“我已經吃過鞋子的虧了”,既做到了忠實原文,又使讀者一目了然。
此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所作的一些合段、分段既達到了語篇水平上的等值,又符合移入語習慣。
三、結 論
總的來說,譯者在翻譯這者篇文章時,樹立了語篇意識,跳出源語言層面的束縛,并利用“增譯,縮句,換序”等翻譯手段使譯文“忠實,通順,自然流暢”。
參考文獻: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Oxford: Pegramon Press Ltd., 1982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 Hertfordshire: 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 1988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增訂本)》[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5.周煦良,《外國文學作品選》,上海譯文出版社
6.Hans-Eric Hellberg. Sarindas Star/曉夢譯,《她心中有一顆明星》[J],《兒童文學》,1990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