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濱
摘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逐步成為關注的熱點,這其中課堂教學文化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本質上反映了教學改革的深化程度。本文將對和諧課堂教學文化內涵及其特征進行分析,希望對今后教學有所助益。
關鍵詞:課堂教學文化;內涵;特征
課堂教學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而課堂教學改革最終應該指向課堂教學文化的改變。課堂教學文化從本質上反映了教學改革的深化程度。教學作為一種過程應該在和諧的文化氛圍中進行,同時應該致力于生成、創造新的文化。本文將試圖以德育課教學為支撐,探索和諧德育課堂教學文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何為和諧課堂教學文化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教學的智慧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謂課堂教學文化是在長期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形成的,為師生所自覺遵循和奉行的共同的課堂精神、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在《教學的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方向》一文中,肖正德博士對課堂教學的文化研究作出了較為完整的界定——教學的文化研究,即運用文化學的理論與方法來探討教學現象或教學問題。
在傳統教育背景下,課堂教學背離了學生本位這一根本出發點,學生置于被安置、被操縱的地位,學科至上,知識本位,學科教育目標單一,而在這種教學過程中,忽略了教育促進每個學生全面發展、這一宗旨,這一點在職業教育類的學校尤為突出。
本文認為,課堂教學文化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是從整體上來把握課堂教學的文化特質,在深層體現為課堂教學中師生共同信奉的教育理想,共同具有的教育理念、教育旨趣、價值觀念等。課堂儀式、課堂制度規范等等都屬于課堂教學文化的范疇。從教學上來講,可以分解為在教學目標、內容、方法等不同層次上發生的相互作用。新課程實施幾年來,教師難以將新課程倡導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內化為其自身的教育信念和教學行為,其深層原因就在于來自文化的沖擊使教師處于認知不協調、行為不統一、態度不一致的困境中。教學改革的過程實質上就是一個文化變遷的過程,只有從文化建設和改革的高度來透視和設計教學改革,才能夠收到實質性的效果。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課堂教學文化是制約新課改深入的重要原因,適宜的教學文化是課程改革成功的基石。因此,聚焦課堂文化,構建以科學的教學觀為前提,以課堂為主要空間,以行為實踐為主要形式,促使學生逐步產生積極的學習情感、良好的行為習慣,形成民主、合作、創新的課堂教學文化,是推進課程改革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和諧課堂教學文化的特征
(一)師生互動,激發課堂活力
良好的師生關系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整個教學工作的基石。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往往忽略了學生復雜的心理活動和思維,從而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和捕捉問題的能力。現代意義上的課堂是一個學生和教師進行交往的場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營造一種民主、和諧的人文情境,讓教師與學生真正進行“面對面”地真誠交流。教師除了知識的傳遞,更應該為學生的社會交往創造一種良好的環境和必要條件,允許學生發表自己的認識和理解,闡述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從而介入課堂交流與對話。在這一情境中,教師既是學生的向導,更是學生的朋友,是課堂交流主題的設計者。
在職業院校,德育教師應該時刻牢記職校學生在德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盡管職校學生學習成績普遍較差,但是他們的自尊心并不比其他學生差,從某種程度上講,他們的自尊心可能更強。因此,對德育教師來說,要想學生配合自己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就應該注重在課堂上甚至生活中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只有認為教師是自己的朋友時,學生才會樂于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與觀點。
(二)尊重差異,促進課堂和諧
課堂教學是產生分歧與偏見的場所,也是產生差異的場所。差異是和諧的前提,只有正視學生的差異,才能使各類拔尖人才脫穎而出,適應新的人才競爭。那種“異口同聲”沒有異議的課堂并非是和諧的課堂,而是思維與靈性被窒息的課堂。新課程教學改革提出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從絕大多數學生的心理出發,將平等、和諧的理念貫穿在教學的過程中的始終,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關心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展示教師的人文關懷,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和諧的教學氛圍下增強教學的實效性。
新課程強調要尊重學生,但不意味著教師對學生無原則地讓步,盲目地順從學生的意志,甚至將課堂完全交給學生。我們要認識到,學生的個性特點不同,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差異,尊重個體差異,就應該分析和掌握每個學生的特點,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各得其所。教師既要保護思維活躍、踴躍發言的學生的積極性,又要關心照顧相對弱勢的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從學生本身的特殊性出發,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個性化教學,細心觀察學生的聽課狀態、研究其思維特點,找出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方法,增強學生主動學習的信心,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存在的獨特價值,從而充分展示自己。
(三)教學生活化,提升課堂價值
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要貼近生活,要建立“建構生活為基礎、學科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的理念,為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應該走進生活。陶行知先生說:“我們的實際生活就是我們的全部的課程,沒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對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偉大。”我們的生活中處處有教學需要的素材,教師應該善于捕捉生活素材,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知識的產生、形成和發展,使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讓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個性和能力。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把學生的直接經驗、個人知識、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教學資源,使學生的生活經歷成為教育的起點,生活成了教育的背景。將生活中的問題恰當地引入到課堂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在課堂上重回他們熟悉的生活之中,這樣的教學資源讓學生感到親切,能很自然地激發學生的內心情感和體驗。在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生活為主線,將學生現實生活的活動作為載體,將學生的整個生活世界作為教學空間,讓學生走進生活,讓德育課堂融人生活,幫助學生認識和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許多問題。新課程特別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體現了“在生活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長”。課堂不再是教學的終點,而是一個起點,是學生通向現實生活的起點。
(四)合作學習,打造和諧課堂
合作學習是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倡導的重要學習方式。傳統課堂教學中教師提供給學生直截了當的答案,使得教師一個人的思考代替了大多數學生的獨立思考,弱化了學生之間合作學習的主體需要。課堂互動只限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相互影響,否認了同伴之間的相互影響。研究表明:同齡人之間相近的身心發展水平使其在平等的同伴交往中更愿意傾訴與交流。隨著學生的成長,他們會意識到教師給的答案可能不是他們滿意的答案,而在他們自己探究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與周圍同學合作學習的需要就出現了。合作學習是否真實有效,關鍵在于學生自身是否具備主動合作學習的品質,以及學生之間的合作行為是否具有自主性和真實性。
合作學習倡導一種多邊立體的互動,從而推動教學過程的發展,在合作學習所營造的和諧、民主、開放的經驗交流氛圍中,學生更愿意表達,也更敢于表達。在這里他們可以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使學習者之間在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小組成員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尊重,每個成員都有機會,也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同時傾聽其他人的觀點,在共同進步的過程中交流、質疑、發展思維和品格,并在成員之間形成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的人際關系。而教師在這種合作學習過程中則成為學生學習的引領者、對話者與合作者。
總之,課堂教學文化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和終極目標,我們所構建的課堂教學文化雖無法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們應該把學生看作課堂教學的主體,要尊重他們、關心他們,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和諧的課堂真正煥發出生命的活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達到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吳剛平,《課程資源的理論構想》[J],《教育研究》,2001
2.吳也顯,《課堂文化重建的重心——學習力生成的探索》[J],《課程·教材·教法》
3.劉冬巖,《和合而生: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文化》,《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第4期
4.王坦,《合作學習——原理與策略》[M],學苑出版社,2001.3
5.肖正德,《教學的文化研究:價值、進展與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7
6.杜時忠,《我國教育文化學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3)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