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斯琴
當代教育的一項主要使命就是知識的創新、傳播和應用,把學習看作單純的繼承觀念已經不完全符合時代的需要了。所以,無論教與學,都必須適應新時代的要求,不僅要有較全面的知識結構,更要有創新的活力。任何一門學科,對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都有義不容辭的責任。那么,如何在生物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呢?
一、要善于創設創新思維的氛圍,培養創新能力
中學生對事物和問題的認知和理解能力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發表自己的見解時,生怕出錯而招來同學和教師的嘲笑。教師在這個時候要正確對待,以免挫傷他們創新的積極性。教師態度要和藹可親,要滿腔熱情地去幫助他們,共同分析出錯原因,鼓勵他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不要害怕出錯,為他們創設良好的氛圍。這樣學生才會去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設想和見解,才會主動創新,不斷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生物教學中,教師不但要經常為學生創設新思維的氛圍,還應主動抓住時機進行誘導。教學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這些情況:學生在解決某些問題出現共性錯誤;個別學生提出不同見解;同一問題學生的理解和解決方案的不同;同學對同一問題出現不同答案而發生爭議等等。這時就形成了一個創新的良好氛圍,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因勢利導逐一解決,培養和鍛煉學生的類比思維、聯想思維、逆向思維、側向思維、發散和集散思維等創造性思維。
二、運用探究式學習模式,提高學生創新能力
探究學習最早由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施瓦布提出,是一種由學生參與和體驗的,并在教師指導下展開的具有嚴密的學術性的創造活動。在此活動中,學生通過自主地參與,親歷獲得知識的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進而養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積極態度。生物教學中的探究學習,能讓學生自主地參與觀察生命現象,探索生命本質,從而獲得生物學知識,有效地形成生物學概念。認知心理學認為,當個體原有的認知結構與來自外界的新奇對象之間有適度不一致時,個體就會出現驚訝、質疑、迷惑和矛盾的情緒,從而激發個體去探究。在生物教學中運用探究學習模式,能讓學生在生物課堂中注意到、接觸到比以前多得多但同時又不太懂得的新事物,大大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從而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它的基本概念、原理、法則等來源于生物學家所做的科學實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對生物史的考察和介紹,充分挖掘科學家崇尚科學的情感和價值觀,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品格修養,追求科學的頑強毅力和獻身科學的奉獻精神,發揮科學史可以給人以智慧的功能,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目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通過講述科學家開展研究的生動事例,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例如,學習“信息的傳遞”一節時,首先從巴普洛夫進行科學實驗講起,使學生從他那獨特的思維方式、科學研究方法中受到啟發,認識到這是巴普洛夫成功的關鍵。學習“生長素發現”時,按照科學家的思路一步步引導,這樣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科學的結論,又教給了學生獲得結論的科學研究方法和過程以及科學家具備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學習“生物進化學說”時,不僅講述現在普遍接受的現代進化理論,而且還向學生介紹目前尚有爭議的“中性學說”,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讓他們知道科學研究是沒有止境的,進而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
三、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按照教學計劃完成教學內容還不算真正地完成教學任務,還需要指導學生如何進行學習,讓學生學會學習。素質教育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僅僅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引導者。所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學會學習才是首要的。學生只有學會學習,才能從已經學過的知識中發現問題,通過已有知識來解決自己還沒有掌握的知識。只有學會學習,學生才能對新知識進行自主學習,積極探索,才能獨立完成各個生物題目。學會學習不僅在學習生物學科時讓學生事半功倍,從長遠的發展來看,學生學會學習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的作用是強大的。只有具備了獨立學習的能力,學生在遇到未知問題時才能從容不迫地進行分析、思考、解決。學會學習也是學生的一個優秀本質,具有了這個本領,不管將來是學習還是工作,都能讓自己快速順利地適應環境。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讓學生學會使用正確的學習方法,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還能提高學習興趣。
四、與生活聯系起來教學,培養創新能力
生物學科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極密切的關系,生物知識來源于現實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現實生活。而初中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與閱歷,這些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資源。生物概念是抽象的,是通過眾多的表象和抽象概括得來的。我們可以用豐富多彩的生活現象來搭建起通往概念的橋梁,讓學生將抽象的概念與豐富的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既可以激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可以喚起學生相關的生活經驗,與生物概念建立直接聯系。讓學生結合具體的表象來理解抽象的概念,這更便于學生理解,能加深學生對這些概念的理解與運用。這就需要教師做一個有心人,不僅要用好教材,還要將教學與當地學生的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在抽象的概念與現實生活間找準最佳切入點,以學生所熟悉的各種生活現象、生活事物來導入概念的學習,由淺入深,由一般到規律性認識。這樣的學習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與生物學習特點,可以激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興趣中形成概念,同時可以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生物知識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可以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樹立好好學習生物、為生活服務的學習觀。實踐證明,將生活與概念教學結合起來,更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深刻理解與靈活運用,更能激起學習的激情,使學生真正愛上生物學習,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徹底轉變,為學生更好地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時代呼喚創新,教師肩負重任,必須從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超越出來,把培養創新人才放在首位,在“創新”二字上狠下工夫,大膽探索,勇于尋求科學的培養途徑,以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林崇德、俞國良(主編),《學生創造力與創新能力培養叢書》華藝出版社1999年版
2.朱作仁,《創新教育手冊》,廣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陳皓兮,《中學生物教學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4.《生學物通報》2003年第4、5、9期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