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翠琴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一直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工作,一些學生認為語文簡單,人人會說話,個個會寫字,但是等到考核之后才知道不是那么簡單。原因多多,可是教學內容的封閉和教學方法的陳舊應是問題的主要癥結。筆者教學以來,耐心揣摩,認真總結,得些微體會如下。
一、作者人格的感悟
任何一篇作品都產生于一定的社會背景之下,都寄托著作者一定境遇之下的思想感情。因此,我們可以把作家同一時期的不同作品放在一起進行比較閱讀,來感悟作者的人格及作品主題。如陶淵明的作品有詩有文,《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這些都是教材中的文本,通過比較閱讀便可以發現,《桃花源記》中的社會思想、《五柳先生傳》中的“頗示己志”的“志”、以及《歸園田居》中的“但使愿無違”的“愿”,通過分析這些內容,便可以發現一個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的隱士形象,也從中體會到了那種“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的矛盾和借助創作來抒寫情懷的無奈,有了這種認識,再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便很容易把握其主題思想了。
又如,柳宗元被貶永州所作的“永州八記”,課內出現了兩篇,《始得西山宴游記》和《小石潭記》,如果通過學習這兩篇文章,把握了作者的思想感受,那么再閱讀其他六篇文章,不用深讀,對文章的主旨也能略知一二。
用課本中積淀的對作者人格的感悟來指導該作者的其他作品的閱讀,這樣由課內遷移到課外就收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二、把時代化特點引入教材
語文教材中經典名篇琳瑯滿目,讀來饒有趣味,看后余香滿口。有些名篇甚至是童叟皆知,它們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了解這些作品,不能簡單地為了學習而學習,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把作品和生活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深刻地了解作品的實用價值,在講課的過程中,把作品和生活結合起來,容易被學生接受,也給作品增加了時代特點,讓教學不拘一格,富有時代氣息。
三、作文導入,以寫關于母親的文章為例
寫作是語文教學的核心,要讓學生養成動筆的好習慣,有濃厚的寫作興趣,學會洞幽察微,能夠明辨慎思,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一定會筆下生輝看,能勾勒出想象中的未來世界,下面以寫母愛的文章為例。
1.認識母愛的偉大。母愛是天下至情,世上之最暖人心者,無如母愛。然而,母愛因為時時刻刻地付出而被子女淡漠。在小學的時候,我們就學過《媽媽的賬單》,相信對很多學生都有非常大的啟示,母親的一生對我們只有付出,不求回報。母愛是最偉大的,母愛是無法用語言來衡量的,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計算過,有多少這樣的愛的故事?
2.以回憶母親照顧我們的樁樁往事導入,引導學生想象。我們在母愛的懷抱中長大,在母親的背上度過了無憂無慮的童年;在家庭中,慈母愛吃我們的剩飯,我們生病了,母親衣不解帶;我們的衣服臟了,母親給我們洗,揮汗如雨;我們情緒低落,母親給予鼓勵;我們有了成績,母親叮嚀囑咐;我們誰的手指上沒有扎過刺?是誰細心地挑了出來?誰沒有磕磕碰碰受過傷?是誰給我們輕輕地或吹或揉?如此導入,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件件往事浮現出來,下筆不再無話可說。
綜上所述,語文教學要深入學生內心,讓學生讀懂課文,扎實地掌握學習的內容,更新教學形式,使語文課堂一片生機、有聲有色,注重語文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將生活和學習聯系起來,激發學生對學習的熱情,讓每個學生既樂意學習,又都各有收獲,具有成就感。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