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花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參觀中國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第一次提出了“中國夢”概念——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滿懷信心地表示這個夢想“一定能實現”。中國夢的提出,極大地激發了全國人民實現民族復興的高漲熱情,成為鼓舞各族人民頑強拼搏、奮發進取的強大精神動力。而傳承夢想、助力圓夢,將“中國夢”的種子播撒到中學生心靈成長的歷程中,以“中國夢”激發學生的“理想夢”必將是新時期中學教育肩負的神圣職責和光榮使命。
一、選好平臺,通過易于親近學生的載體讓“中國夢”走近學生
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受眾發自內心地接受,而刻板的說教和強行的灌輸只能適得其反。因此,針對當代中學生個性獨立、張揚自我的心理特點,教師可選擇網絡、課件、辯論、演講、主題班會等形式多樣、特色各異、易為中學生接受和親近的宣傳載體,寓教于樂,將“中國夢”的深刻內涵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之中,融入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之中,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深切感受到“中國夢”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夢想,而是全體中華兒女的思想意識和目標追求的高度融合,是中華民族萬眾一心、努力奮斗的共同理想,寄托著中華民族永不褪色的記憶,昭示著中華民族崇高的目標理想和美好的未來。
二、走近歷史,充分利用嘉峪關歷史資源探尋“中國夢”
嘉峪關位于古絲綢之路的中段,是明代萬里長城的西端起點,遍地都有文物遺跡,有著浩繁的典籍文獻,如嘉峪關關城、魏晉壁畫墓、萬里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長城博物館等。而且,嘉峪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學校應充分利用這些歷史資源,組織學生登雄關關城、參觀博物館,讓學生身臨其境,感悟追思。
登臨關城讓他們感悟筑城者那自強不息、精進不止的積極人生態度和“大漠孤煙,長河落日”的邊塞風光的恢宏壯闊;參觀博物館內“醉臥沙場”雕塑,讓學生體會在金戈鐵馬中的帶鉤男兒視死如歸的豁達樂觀;參觀林則徐、左宗棠雕塑,讓學生體會“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林則徐和抬棺出征的左宗棠等人那撫危濟難,矢志不渝的愛國情愫和如履如臨、朽索馭馬的憂患意識。通過這些活動讓學生懂得“中國夢”有著深刻的文化背景,中國的歷史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追逐夢想的精神,這種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剛健有力的強大精神動力。
三、感知今天,以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來取得的輝煌成就詮釋“中國夢”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人民自強不息、銳意進取,在學習借鑒外國先進技術和經驗的基礎上,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不斷創造著令世人為之驚嘆的奇跡,推動一個曾經積貧積弱的中國大步邁向一個繁榮昌盛的中國。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躍居全球第二,有二億三千五百萬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神九飛天,從此浩瀚太空中留下了中國人的足跡;“遼寧號”入列服役,從此中國第一次有能力保衛擁有無盡寶藏的蔚藍色國土;諾貝爾獎花落中國,讓世界感受到中國悠久歷史文化的非凡魅力。這些輝煌成就的取得,包含著中華兒女對“中國夢”的不懈追求和熱切期盼,鋪就了偉大“中國夢”宏偉大廈的基石,充分展示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和聰明智慧,也必將在學生的心里引發強烈的自豪感和榮譽感,進而激發他們積極參與實現“中國夢”的愿望和決心。
四、責任擔當,以青年學子承擔的歷史責任激勵其以“理想夢”圓“中國夢”
梁啟超曾說過:“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毛澤東同志也曾說:“你們青年人好比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未來永遠是屬于年輕人的,少年心懷夢想則國才有希望,民族才有希望,“中國夢”的實現仰賴于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不懈奮斗。今天的社會價值多元,價值觀越來越功利化,其中不乏受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影響,讓少數青少年混淆價值、迷失自我,無所事事、虛度光陰,這種現象,其根源都在于他們沒有正確的理想、沒有明確的目標,沒有對自身所承擔歷史責任的清醒認識。因此,教師必須要將青少年從迷茫和混沌中解救出來,使其認識到,90后,00后的青少年并不是溫室中的一代、襁褓中的一代,而是擔當歷史責任的一代,是肩負實現“中國夢”的中堅力量的一代,是有遠大理想并為之奮斗終身的一代。偉大的“中國夢”就是千千萬萬個“理想夢”的集合,當億萬青少年的“理想夢”圓的時候也一定就是偉大“中國夢”圓的時候。
五、立足當下,以一步一個腳印的努力付出、自我超越中助力“中國夢”
“中國夢”包含億萬中國青少年的“理想夢”。每一名學生,為了實現理想夢,圓偉大的“中國夢”,就要從現在做起,找到自我、確立人生目標,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中努力前行。在日常生活中要把偉大目標與平凡小事相聯系。因為,所有大事都是由無數小事組成的,因此實現自己的理想,一定要從身邊平凡的小事做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列寧說:“要成就一件大事業,必須從小事做起。”俄國寓言大師克雷洛夫曾作過一個精彩的比喻,他說:“現實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間隔著湍急的河流,行動是架在河上的橋梁。”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
翻開成功者的歷史,哪一頁沒有記載者艱苦的字眼;回顧成功者走過的歷程,哪一步沒有流下辛勤的汗水。對于立志向上的青少年朋友來說,只有樹立了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才能在生活的道路上堅韌不拔、斗志旺盛,不論什么艱難險阻都能克服,才能在學習上兢兢業業、刻苦鉆研,在艱苦的實踐中經受鍛煉,培養吃苦耐勞的品格,用辛勤的汗水培育出豐碩的果實。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