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
在面對小高考時,每一個學生必然是渴望得到最好的結(jié)果的。但是,基礎(chǔ)、目標各不相同導致在小高考的準備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和采取的行動不盡相同。有的學生為了自己的最高目標竭盡全力,可也有些學生為以往高通過率所影響,抱著僥幸心理,總覺著也能過關(guān),包括一些基礎(chǔ)差的學生也沒有全心投入。而要改變這部分學生,筆者認為光靠一兩次的說教是不可能完成的,需要的是耐心和方法。以下是我所經(jīng)歷的典型實例。
一、耐心
小高考前三個月,四門學科開始了一輪復習,我們班的學生小D起初斗志昂揚,上課認真,練習沒有了過去抄襲的現(xiàn)象??墒菦]過多久任課教師反映,他上課時沒有了之前的盡心,背誦內(nèi)容也總要重默,甚至作業(yè)也重新出現(xiàn)了抄襲。得知這種情況我很是焦急,立刻將他找來,狠狠地批評了一頓。之后,他略有改觀,但不久又恢復原狀。我知道,上次談話并沒有找到問題的真正癥結(jié)所在,這一次我先找到班級任課教師和其他學生冷靜詳細地了解他最近的學習、生活和思想,結(jié)果找到了原因。原來前段時間他聽幾個高三的學生說,每年小高考的通過率是極高的,只有極少數(shù)人沒過,甚至某某都過了,他就覺得自己應(yīng)該也能過,不需要那么辛苦投入。
找到原因,我又仔細思考了與他談話的目的和要點并寫了談話提綱,放學后我就將他找來詳談了一番。談話的開始并不順利,也許是上次簡單粗暴一味指責式的批評讓他產(chǎn)生了抵觸情緒,坐在我面前一言不發(fā)且神情中流露著一種“我知道你要說什么,我就是不聽”的態(tài)度。我沒有發(fā)火,也沒有像上次那樣以指責開始。
“今天我們心平氣和地談?wù)?,因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那就是通過小高考?!彼犃颂ь^看了我一眼。我有了信心,繼續(xù)往下說:“它的通過率的確很高,但畢竟還是有人被淘汰了。”接著我給他分析了以往被淘汰的學生失敗的原因,絕大多數(shù)都是因為麻痹大意沒有全心付出,抱著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然后,我又舉了跟他類似情況上屆學生的例子。他的頭慢慢抬了起來。然后我拿出了他最近做的四門學科練習卷。
“我從任課老師那兒了解,最近的練習卷難度與小高考相當甚至略有不如,因為它們只針對剛復習的內(nèi)容,就范圍而言非常小,遠不如小高考內(nèi)容多、選題廣?!彼粗@些及格左右的卷子,腦袋又低了下去。“老師不是要指責批評你,我們唯一的目標就是想幫助你好好地跨過這個坎,而不是將來懊悔自己此時的不作為?!苯又?,我又給他分析了他目前危險地狀況和他本人所具有的優(yōu)勢,過程中他的頭越抬越高,注視著我鼓勵的目光。最后我交給他一份我們班所有教師給他寫的激勵語。事后,他的狀態(tài)有了很大改善,辦公室經(jīng)常看到他求教的身影,也再也沒有了上課和練習方面不認真的問題。期間偶有反復,我找他談話不管是耐心教育還是嚴厲批評,效果都很好,沒有出現(xiàn)過情緒的抵觸。
我深切感受到對學生的教育工作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該焦躁地期待立竿見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或者長久的愛心教育得不到及時的回饋,教師容易失去教育學生的耐心,在處理學生問題時便逐漸簡單粗暴,隨之而來的便是學生與教師的矛盾激化,學生越來越不聽話。尤其是對一些所謂的“問題學生”,教師的耐心顯得更為重要。當學生犯錯誤時,教師不應(yīng)一味地先批評一通,而應(yīng)先站在學生的立場分析犯錯誤的原因,使學生意識到教師是理解他們的,然后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循循善誘,耐心引領(lǐng),使學生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自覺地糾正自己的錯誤。
二、方法
小C高一時沒有認真對待小高考學科,基礎(chǔ)相當差,智力水平很一般。在小高考準備的過程中他感到力不從心,默寫總要重默,幾次練習也都相當差,慢慢喪失了信心,甚至想要放棄。我找他談了幾次話,說他的優(yōu)點,稱贊他鼓勵他,雖然他也花時間在幾門科目上,但成績總上不去,就又失去了信心,沒了沖勁。
后來在和任課教師交流后,我認真分析了他的情況,決定以默寫為切入口。默寫前一天,我將他叫到辦公室,要求他當場準備第二天要默寫的內(nèi)容,然后我檢查。第一次默寫很不理想,讓他再準備。在旁邊觀察他背書的習慣,發(fā)現(xiàn)整個過程中,他沒有動過一次筆,只是用雙眼不停地盯著要背的內(nèi)容從頭到尾一遍又一遍地看。我讓他停下來,拿出紙和筆,幫他分析第一個大問題,畫出關(guān)鍵詞歸納出要點,然后背誦。檢測時,他能很好地背出了。他有些欣喜。我又指導他背了兩題,然后讓他自己嘗試運用這種方法把剩下的內(nèi)容背完。再次檢測時,他大致能全部背出。然后,我讓他看問題自己再默寫一遍,對照答案自我檢測。
第二天的正式默寫他拿到了90分以上,我走到他面前詢問時,他很高興地展示給我看。趁此機會,我與他再次詳談了一次,給他分析了之前不理想狀況的原因,主要在于學習方法有問題,只要改善學習方法,多思考,多投入,多請教必會有所提高。他聽了連連點頭。雖然之后的準備工作中還是頗多波折,但是他自己通過不斷改善方法,一點一點重拾信心最終達成了自己的目標。
這件事讓我認識到,在教育學生幫助學生的過程中浮于表面的賞識和鼓勵是沒有太大意義的。作為教師,我們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困難,找到有針對性的方法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要多幫助學生找到改善的方法,指導監(jiān)督他們改變,當然不僅在學習上還有為人處事上。
耐心與方法也并非孤立的兩點,兩者應(yīng)是相輔相成的。教育過程中光有耐心,一味柔聲細語的寬慰或講道理是不夠的,必須運用自己的才智找到學生問題的原因和癥結(jié)所在,對癥下藥。對學生重復出現(xiàn)的錯誤,也不能單一處理而要采用多種方法,多角度去教育、幫助學生。而方法的提出必然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的愛和耐心之上的。試想,如果這個教師一味急躁,怎么能靜下心來思考學生的問題,更不要說站在學生的角度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其實,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多點耐心,多想辦法,必能解決很多令我們頭疼的問題。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