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素萍
《品德與生活》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程,充分體現了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征。因此,教師在進行《品德與生活》課堂教學時,應將教學活動置之于現實生活的背景之中,讓《品德與生活》的魅力在生活中升華,激發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活動的強烈愿望,從而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
作為一名品德教師,我清楚地知道“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最有效的途徑當然是讓學生在親身實踐與體驗的過程中受到教育,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一、在現實生活中培養興趣
品德與生活的教學是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基礎的,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兒童對于周圍的事物充滿好奇,所接觸的學習內容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聯系性時,內心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就會被充分激發。
在“美麗的小問號”這一主題的教學中,我讓學生提出幾個生活中發現的問題難倒教師。學生積極性可高了,一雙雙小手舉了起來,我也隨之興奮。可是等到他們提出問題,就讓我大失所望了。學生提出的不是生活中發現的問題,而是教材上的問題,我有些沮喪。怎樣才能還學生一雙充滿好奇的眼睛,還學生一顆純潔的童心?
這時候教室外面飄起了雪花,學生有的盯著窗外,有的欣喜地告訴我:“老師,下雪了!”看著他們眼中對雪的渴盼,我立刻停課,讓學生去玩雪,或許能夠喚起學生的疑問。嬉戲、打鬧、歡叫、雀躍,學生興致勃勃!忽然,一個學生大叫:“老師,為什么雪花一到我的手里就消失了啊?”這個問題如同天籟之音,學生開始留心事物了。“誰還能發現問題,一個問題獎勵一顆小星星!”我大聲鼓勵!“雪花怎樣形成的?”“為什么雪花的形狀會不一樣啊?”“雪花是花嗎?”這樣通過觀察,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對大自然的好奇心,培養了他們的觀察興趣,學生學會了主動探究。
二、在體驗生活中領悟道德
新課程標準指出: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體驗和感悟。在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兒童已有的生活經驗,找準教材內容與兒童生活實際的聯系,在教學中要重視開展直接體驗性活動,使學生積極地學習、讓學生充分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在回顧生活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活動和體驗來進行思考,深化道德認識。
生活的教學給學生帶來了全新的感受,一個個來自“生活”的真實事例感動著他們幼小的心靈;一個個來自“生活”的真實情境喚醒了他們對美好生活與美好事物的向往……在教學《幫幫殘疾人》一課時,學生雖然知道應該幫助殘疾人,但并不能真實體驗殘疾人的不便,不能感受殘疾人想得到幫助的需要以及被幫助后的溫暖心情。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親自體驗盲人取物的感覺——一位學生蒙上眼睛,摸索著走到講桌前,拿回自己的物品。這個過程,雖然不是人人扮演盲人,但“盲人”的反復觸摸,辨別方向,辨別物品,使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了殘疾人生活的困難和艱辛,這時再讓他們述說幫助別人的事,他們會有感而發,懂得了給別人以幫助,就可以給別人帶來一縷陽光,一絲快樂,讓學生真正與角色融為一體,促使學生從內心有所感悟。
三、在模擬生活中豐富感知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與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品德與生活》從生活中來,我們要盡量地去模擬生活,“為君翻作《琵琶行》”,再現真切的活動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充分體驗。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每一個主題精心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情境,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自己真實的感受并對那些獲得的間接經驗進行領悟內化。在教學“紅綠燈,在站崗”這一活動主題時,學生初步認識了交通標志,我在課堂上模仿現實生活,設置一個十字路口,讓一部分學生舉著紅綠燈和各種交通標志,一部分扮演行人或機動車,一起演一演怎樣過馬路。這一演,便把教材中的語言文字直接變成活生生的生活展現在學生面前,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感悟,從而引導學生健康、安全地生活。
借助情境的創設,再現教材所描繪的生活畫面,學生就會在教師精心鋪墊的平臺上,行為感知不斷豐富,道德認識逐步加深,情趣與理趣的交融,讓課堂煥發出了生命的活力。
四、在回歸生活中指導行為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學生良好品德的養成關鍵還在課外。教學中應注重兒童生活實踐,讓兒童在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中獲得生活規則,提高道德認識,改變道德行為,自覺地把在課堂中、書本上所學所得的“大珠小珠”,撒落運用到生活這個“玉盤”中來,讓教學與生活實際在碰撞中發出悅耳清脆的音符。
動手實踐有利于學生對他們所接觸到的生活內容、周圍的環境,眼中的世界進行認真觀察、發現、探究感悟,形成自己的情感態度和認識,達到在做中悟、做中學的目的。所以,在教學中,我們也要多創設讓學生動手的活動,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打扮我的小天地”這一活動主題,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小小設計師大賽”,讓學生帶來掛歷、碎布、卡紙、毛線、剪刀、空紙盒、膠水等材料,引導學生根據材料的特點制作出各種物品帶回家以裝扮自己的小天地,學生做成了可愛的小燈罩,小書架、相框、布娃娃……雖然比不上買的精致,但學生在動手過程中,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的發揮,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品德教育回歸學生的生活,促進了學生在生活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立足課堂,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回歸生活,讓品德課堂融入學生的生活,讓品德教育無處不在,在生活中升華《品德與生活》的魅力,真正讓學生領悟到《品德與生活》的美,學以導行,并鑄就健康的個性,從而使學生更加熱愛生活,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品德與生活》教學走上回家的路。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