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歡
學具是輔助學習的工具。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好奇心強,對什么事都感興趣,必須摸一摸、試一試、玩一玩,方能滿足。我們不妨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特征,在新知教學中運用學具,讓學生在“把玩”學具的過程中探索新知,達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生常用的計數學具是小棒,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為了讓小學生直觀地理解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我在選擇學具上也思考了一番。小棒雖好,但是10根捆一捆的過程操作起來有些麻煩,而小圓片配上十字格,操作起來容易,也讓學生容易形成“湊十”的思想。我在教學“20以內進位加法”時,多次讓學生操作小圓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一、情境引入,引發猜想
小動物參加射擊比賽,都想爭第一,教師出示成績并提問:估計一下,誰得了第一名?
學生踴躍舉手,生1:我覺得沸羊羊得了第一名。因為它有一個9分。
師:哦,它得了全場最高分,所以你覺得她可能得第一。
生2:我覺得懶羊羊得了第一名,它是最高的。
師:到底誰得了第一,算一算就知道了,喜羊羊得了幾分,誰知道?
生異口同聲:13分。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8+5=13。
師:會算并不稀奇,如果你能把怎么算的說清楚,那才厲害。
在這一環節當中,出示統計表,讓學生估計誰的總分最高。這個時候,就會有學生認為得了全場最高分9分的沸羊羊可能是最厲害的,也有學生已經會計算了,他們心里已經算出了每只羊的總分,8+7=15是全場最高分,也讓認為沸羊羊是最高分的學生理解全場最高分指的是兩場總分最高。
二、舉例驗證,滲透方法
生:我是用小圓片先擺好8個,再拿出5個,數一數就是13個。(由于課前讓學生準備了小圓片,他們就直接借助圓片來計算8+5了)
師:哦,你是用數一數的方法,還有嗎?
生:8+2=10,5里面拿出2個還剩3個,10+3=13。(有的學生已經知道了湊十法)
師:這么好的方法,你聽清楚了嗎?誰再來說說看?
再叫一個學生站起來說一說,教師相應地板書:看到8想到2,5可以分成2和3,8+2=10,10+3=13。
師:也許有的小朋友沒有聽明白,沒關系,我們請好朋友來幫幫我們,同桌合作,拿出圓片,跟老師一樣,左邊擺8個,右邊擺5個,擺好了嗎?擺好的,同桌兩人把剛才的方法用圓片擺一擺,說一說。
● ● ● ● ●
(同桌合作操作一邊擺一邊說,巡視學生理解的情況)
指名匯報,到投影上擺一擺
● ● ● ● ●
● ● ● ● ●
師提問:為什么他要在右邊拿出2個圓片?
生:因為8差2個就是10個了。
師小結:原來,你們是想著把8湊成10,變成我們熟悉的10+幾來算。能把沒學過的知識轉換成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計算,你們真會學習。
(評析:直觀演示,操作學具等活動,為學生形成抽象的概念提供了大量豐富的感性材料,在直觀操作之后,學生在頭腦中已形成了一定的表象,此時進行適時引導,讓學生把直觀操作的過程進行整理和復述,通過口頭語言訓練進行表象加工。教學中,教師設計學生擺圓片的過程,為了使學生理解湊十法,這樣的語言表達既有助于學生形成計算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又有助于學生對學具操作過程的理解和歸納。)
三、再次操作,理解思路
師: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看到5,想到5,向8借5,5+5=10,10+3=13。
師:誰聽明白了?
生重復
師:聽得真仔細,一字不差。
師:我們來演示一下這種方法吧,看到5想到幾?——5
師:從哪里借5?誰上來借一借。(生到黑板上移一移小圓片)
師:你會擺了嗎?自己擺一擺,并說給同桌聽一聽。
生:向8借5,5+5湊成10,10+3=13。
師:5+5=10,大家也容易想到,所以可以用“兩5湊10法”。
(評析: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化枯燥的計算教學為具體形象的直觀教學,利用學具掌握算理,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整個教學中,學生始終是饒有興趣地操作活動,愉快地掌握了所學知識,使學習變得自然、輕松、高效。)
四、學具操作,解決問題
師:羊羊們取得了這么好的成績,其他小羊也趕來為它們賀喜。瞧,它們正排著隊整整齊齊的向比賽場地走來呢。
師:你知道一共來了幾只羊嗎?同桌合作商量一下,可以畫一畫,也可以擺一擺手中的小圓片。
學生們都拿起了手中的小圓片擺起來。
師:誰愿意到投影上來展示一下自己擺的方法?
生:我來,我來!
生:(擺出一個被涂黑圓)這個代表這只黑色的羊,它的前面有6只,它的后面有5只,所以5+1+6=12(只)
師:你怎么知道它的后面有5只?
生:它說它排在倒數第6只,它后面是5只的時候,它就是第6只了,不信你可以數數看。
動手操作既是學生認識數的概念的一種重要途徑,又是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提高興趣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在小圓片面前,大家清楚地看到了當小黑羊后面有5只的時候,它就是第6只了,也清楚地得到了5+1+6的算式。小學數學教學應充分利用學具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總之,低年級利用學具是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重要手段。“數缺形時少直觀”,教師需要用慧眼去挖掘一些學具,理性地選擇學具來輔助開展教學。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