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晨
創造性思維是思維活動的高級水平,即指人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從問題中找出新關系,尋求新答案的過程,這種思維具有新穎性、獨創性、發散性,從教育的過程來看這一活動,根據學生好奇、易興奮、好探求的心理特點,創設一些以趣生情的教學氛圍,培養審美情趣而陶冶情操,培養創造情趣而發展個性的邏輯軌道發展。
在美術教材中,既有生動有趣的想象畫與卡通畫,又有中外優秀的美術作品欣賞,畫家筆下的動物畫、風景畫,還有走出課堂,描繪大自然的寫生課。教師在教學中注意創設多種情景,緊扣教學,注意難點,靈活設計導入,調動學生的興趣,從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著手,引導學生沿著不同的途徑,突破習慣的范圍,產生大量的變異見解,并有意識地促使學生從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維操作,發展學生的愛好、特長。筆者通過近期的教學實踐與探索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發散思維大膽想象
提倡發散思維,首先要打破單一的、機械的求同方式,在教學過程中不要追求確定的、唯一的答案,要讓學生自由地探索多種多樣的可能性,這就是求異思維。教師進行適當的指導,一方面不僅可以鼓勵學生大膽探究,另一方面還可以培養學生求異的思維方式,對于不同的結果,甚至錯誤或失敗的結果,共同進行分析,變錯誤為正確,使失敗變成功,分析出失敗的原因,也就成了學生終身受益的無價財富。
在美術教學中,讓學生進行藝術創造并非易事,因為他們完成作業大部分是臨摹,這樣下去的話,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會逐漸減弱,習慣性思維占據了學生的腦海。因此,當出題讓學生創作時,學生會說:“我什么也畫不出來。”“太難了。”“還是照抄課本上的吧。”出現這種狀況,原因之一就是讓學生長期臨摹,缺乏想象力的訓練,發展下去,只會使學生墨守成規,將來離開書本,離開學校,離開教師將一事無成。
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先不要急于完成作業,而應圍繞每節課的內容,盡可能多地去設想,比數量,看誰的想法最多,最有獨到之處。如《我愛我家》這一課中,從他們做的手工中我感覺到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得到了發掘和提高,從他們制作的過程中我體會到他們對色彩的感覺是非常好的。最讓我吃驚的是他們在用五彩泥制作房間的時候,我覺得他們有著超強的想象力,他們不僅能把房間里的基本的東西制作好,而且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把顏色搭配得十分鮮艷,而且形狀也是各有特色,我能感受到他們對家的熱愛,以及在他們的心目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樣子的。在我的引導下,他們用自己喜歡的顏色創造出自己的房間。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逐步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學生敢于用多種表現方法表現事物,表現內心的情感。
事實說明,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也是培養探究學習的一種好方法,這種思維可以根據已有的信息從不同的角度,向不同的方向思考問題,從多方面尋找多種答案,這種思維在總結和復習中常常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提供情境培養創新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人的心靈的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育者應多給學生提供這種探究的機會,并讓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喜悅,這將激勵他們不斷地去探索,從而走上成功之路。
(一)寫生課中培養創新
實踐性強是美術學科教學的重要特點,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創作的源泉,學生新奇的想法來源于實踐,創造思維的萌發,更取決于學生頭腦中接觸過的、熟悉的事物,多感才能多知。
如教《光和影》中,學生對光和影的了解是比較到位的。在操場上觀察別的學生或者是讓他們做手勢模擬動物的形狀,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與思維拓展能力。這非常有利于培養他們的思維發展。讓學生在操場上發揮他們自由的空間是十分適合他們現在這個年齡段的。我采取了讓他們合作完成作業的方法,一個人做作業是比較傳統而枯燥無味的,所以我臨時決定將他們分別兩人或者三個人一組。一個人做手勢或者表演姿勢,而另外幾個人畫。要求學生用夸張變形的手法來表現,根據主觀感受,表現情趣,加強藝術感染力。這樣的效果是全班幾十人的作業,一人一個樣,共性中有個性。
(二)動腦動手中培養創意
《時間象小馬車》這一課,要求學生用彩紙剪出、貼出小鬧鐘,這堂課關鍵是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通過學習學生對時間的了解更加深刻,他們不僅知道了怎樣認識時間,而且變得對時間十分感興趣,我在這基礎上引導他們對鐘表的外形的想象,讓他們對形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比如,有的學生喜歡方形的鐘,而有些學生喜歡圓形,這樣讓他們在不同的形狀上面表現時間是非常有利于他們思維的發展的,他們的想法是十分有趣的,比如,他們能讓自己的小鬧鐘變成不同的樣子,有的長了手和腳,還有的學生把鐘變成一個機器人。
這一課給學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機會,學生不僅僅是動手制作,動腦構思,還升華了主題思想,培養了創造思維能力。
(三)掌聲鼓勵中培養創想
引導學生思考推測經驗感悟是中國傳統哲學的認識方式,也是中國傳統教育的寶貴傳統之一。學生不是空著腦殼走進學校的,教學也不是把新知識裝進腦殼,而是要讓知識“生長”。如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沒有自己的經驗作為基礎,讓知識生長那就不可能。創造需要勇氣,需要有一定的氣氛烘托,在創造活動中,有的學生怕自己的作品特殊,怕其他學生起哄,更怕得不到教師的認可。因此,提倡學生有創造意識,就是要求教師敢于表揚標新立異的學生,尤其在評判作業時,不以干凈規矩為唯一標準,而要看誰的作品有獨到之處,誰的作業就是成功的作業。
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美術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認識到藝術教育的最終目標并不是藝術活動的有形結果,藝術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藝術本身,而是通過藝術教育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