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輝軍
在小學階段要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培養學生好的學習習慣,特別是學生能力的培養,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要真正做到授之與漁,而非授之與魚。為孩子將來的獨立性和創造性打下基礎,其核心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思維能力提高了才是學生今后學習、工作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所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應該是我們小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那么怎樣培養呢?筆者談一下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激發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對一切都充滿著好奇,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編寫和搜集兒歌、游戲、舞蹈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充分調動他們的口、耳、眼,使他們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創設學生喜歡的情景把枯燥的數字變成有情有趣的情節使他們樂學。
如我在教一年級10以內數的組成時我編成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握握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十的朋友記心頭。再讓學生兩人一組做游戲邊說邊演:你拍一,我拍九,我們都是好朋友;你拍二,我拍八,我們的友誼頂呱呱;你拍三,我拍七,我們團結又親密;你拍四,我拍六,我們就是一雙手;你拍五,我拍五,咱是十的好隊伍。這樣學生在玩的過程中輕松掌握了知識,不會感到學習的枯燥無味,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愛學習。
二、形成創新思維意識,注重學生的參與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我們要善于質疑設問,將實際問題通過教師的演示讓學生參與過程,去尋找方法解決問題,才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學習,去再發現、再創造,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關鍵學會方法,知識才能記憶深刻。
如我在教“圓的周長”時,讓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后,先拿出圓形的東西,比如硬幣、圓紙片和圓杯蓋,讓學生想一想怎樣得出它們的周長。學生說用線或繩子或米尺圍繞一周,甚至有學生說將圓滾動一周留下的痕跡就是周長。再讓他們自己動手量一量,然后又問:“如果要計算一個好大好大的圓形水池或者一個星球的周長,你會怎么辦?再用這種方法可以嗎?”這時學生就會很好奇地積極地參與進來,我就勢引導學生自己探索圓周長和直徑的關系,讓學生經過探索自己得出結論。這樣的經歷是難忘的、深刻的,這樣建構知識的過程,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既促進了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又培養了學生創新的意識。
三、一題多解,訓練思維的廣闊性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創新。教師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與數學創新教育是密切相關的,是創新教育理論和思想在數學教育中的具體體現,使學生由被動適應變為主動性學習,從而樹立學生的創新觀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是要培養學生的直覺觀察、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1.引導和善于發現學生的好奇心。好奇是學生的天性,世界上好多發明和新技術都是從好奇開始的。譬如酒廠的酒瓶怎樣設計才能裝下一斤酒?瓶子大了浪費材料,小了短斤少兩,讓學生去思考設計。
2.科學運用學習的遷移,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小學生思維靈活性的最簡單的辦法是一題多解,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相同的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開拓解題思路,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多次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培養了思維能力。
如某一商店的一種皮衣,銷售有一定的困難,店老板核算了一下:如果按銷售價打九折出售,可盈利215元,如果打八折出售就要虧125元,那么,這種皮衣的進價是多少元?在講解這道題時我是這樣做的:
學生得出解法一算術法:
原來銷售價=(215+125)÷(0.9-0.8)=3400元
進價=3400×0.9-215=2845元
然后啟發學生得到解法二:(215+125)×8+125=2845元
得出兩個答案后教師繼續問能不能換個思路,比如用方程,雖然小學生運用方程有一定困難,但是通過引導,學生還是得出了第三個答案。
方程:設原銷售價為x
0.9x-215-125=0.8x
解得:x=3400
則進價為=3400×0.9-215=2845元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的目的,不僅在于傳授知識,讓學生學習、理解、掌握數學知識,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這是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