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芹
目前許多教師教學中都按照舊的教學模式操作,沒有以學生為出發點,仍然以教材為出發點,結果只能使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應付考試,而不是主動發展,獲得能力。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質為主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怎樣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一、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要重要。”因為提出問題是對舊事物的懷疑,甚至否定,要能提出問題,就必須有創造性思維,而解決問題僅僅是知識技能的重新回顧、審視和具體應用,多少帶有模式化的影子。現代教育觀點認為,任何教學內容都可以用一個個問題呈現出來,學生的學習在某種程度上就是源于情景變化的刺激,所以教師就應該在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中盡量地創設問題情境,將這些問題化成各種形式,或討論、或實驗設計、或校外實踐,給學生設置疑問,促使學生進行質疑,進而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在興趣之下,進行研究學習。實踐表明:研究性學習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例如,在學習酸堿中和反應時,教師先演習Cu(OH)2固體和稀鹽酸反應的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就能判斷反應是否發生,教師接著提出問題:NaOH溶液和稀鹽酸的反應是否也有明顯的現象?不少學生還認為和Cu(OH)2固體和稀鹽酸反應一樣,但實際操作并沒有觀察什么現象。學生的思維出現了停頓,在其大腦中就產生了該怎樣才能證明它們發生了反應?此時教師應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實驗,并著手進行實驗。如此一來,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被激發,就會想到沒有現象可以創造現象,可以在NaOH溶液中滴1~2滴無色酚酞試液,再向其中逐滴滴加稀鹽酸,至紅色完全褪去,就能證明兩溶液確實發生了反應。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適時地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并加以必要的點撥、提示。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就會被逐步激發,其創新能力就會逐步提高。
二、鼓勵學生參與,培養學生動手能力
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學生的思維流暢程度和操作能力的高低與實驗次數有很大關系,思維不嚴密流暢,動作不規范,都會影響學生對目標問題的解決。教材中演示實驗多,學生實驗數量少,學生得不到足夠的動手機會,且教師在教學時大多按照:教師演示實驗→學生觀察實驗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的模式進行。學生只是思維的被動參與,沒有親身體驗,所學知識自然就沒有很深的印象,更談不上創造。教師應著力改變這種現狀,其有效途徑之一就是演示實驗學生化。可以改變演示的教學模式,按照:根據目標問題→選擇實驗用品→設計實驗原理→動手實驗→記錄實驗現象及提出問題→得出實驗結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培養學生科學研究問題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興致始終都很高,對于他們來說,是在“做中學”,真正做到了“學做和一”。與此同時,實驗過程中,學生的各種器官都會調動起來,比之單純的腦動、眼動,效果提升是巨大的,另外,還會為學生創造一種相互交流、合作、共同探究的氣氛,也會使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得到提高,創新精神、創新意識的發展就落到了實處。
當然,實驗過程中,教師的指導是必要的,沒有教師的指導,學生的實驗探究可能會偏離方向,所以,教師應該指導學生作必要的觀察,記錄。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思維
傳統的應試教育中,教師關心的是學生有沒有學會,會不會考試,而對學生會不會學、怎么學知之甚少,甚至,部分教師不愿意在這個問題上做過多討論。但是由于時間、興趣愛好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所接受的知識仍然是會遺忘的,而良好的認識方法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將會使學生獲得比以往多得多、新得多的知識,培養創新能力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思維是一種突破常規,尋求變異,將知識不斷引向深入的高級思維活動,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一種主要方法,它是一種從多角度、多側面思考問題的方法。所以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應滲透學法指導,著力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盡管有的方法原理是一樣的,而且實際操作不一定可行,長此以往,學生在思考問題時,就會自覺不自覺地產生變異思維,其創新思維就會慢慢地得到培養。
四、重視教學過程,培養思考能力
應試教育多數情況下給學生帶來的僅僅是“是什么”,而不是“為什么”。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仍喜歡自己唱獨角戲,學生只是一名普通的看客,不會主動融入到“劇情”中,只知道結果,是一種被動的應付過程。為此教師應改變“導演”方式,突破結論,面向過程,應使學生從注重結論得出過程、實驗設計過程、現象展示過程、解題思維的展示過程等。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說出其思維過程。由學生展示其思維過程的形式,一方面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們學習化學的興趣,主動地融入課堂,這樣學生就會主動地展開想象力,創造性地進行思考。
總之,教師是教學過程的設計者和指導者,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又是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教師的教要落實到學生的學上。課堂教學不能只滿足合乎科學性、邏輯性、系統性,還必須看到學生是否有了獲得知識的動力,學生是否帶著一種高漲的情緒,是否處在積極的智力活動中,進行主動思考。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