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香
自新課程改革推出以來,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意見,現在的教學要更多地倡導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從以往的關注學習結果中的狀態中解脫出來,要更多地關注學習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學習過程的快樂,從而更為主動地學習,積極地吸收教師傳達的知識。
作為一門基礎學科的語文,是學好其他一切學科的基礎,因此,若要讓學生在其他學科中積極主動地學習,從容地體會學習過程中的快樂,為其自身的全面發展乃至終身的發展打好基礎,打好語文基礎是最基本且必要的環節。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這些目標的實現不僅依賴于課堂教學自身的改革,還需要教師在學生的語文作業上打好基礎,對其進行優化。
一、學生語文作業現象
通過一項問卷調查表明,目前的小學生放學回家后,首要的事情就是要做各科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當這些作業做完后,已是深夜,以致于學生休息睡眠時間不夠,第二天學生上課時無精打采。在這些繁瑣、機械且重復性的作業中,有的學生甚至對做作業產生消極、抵觸情緒,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我創造性,更限制了學生的自由活動時間。
為此,在經過一段時間對學生的觀察后,在語文課程標準基本理念的指導下,我決心對本班的語文課外作業進行一定的優化,盡量讓學生脫離繁瑣、機械且重復的家庭作業。
二、優化語文作業
(一)以作業為樂,以快樂實踐代替機械重復
教師布置家庭作業的目的是讓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含義,通曉其中的內涵。但是簡單重復的抄寫并不能達到此目的。為了讓學生可以更為順暢地理解文章的含義,掌握其中要領,我將以往學生被動抄寫文章的狀態,分解為多種理解學習的步驟。比如,我將以前的課后作業,設計為現在的隨堂練習或者課前預習,在教學中讓學生唱唱歌,表演角色,說說自己的感受等。
比如,在教學《秋天》之前,我先讓學生在大自然中尋找可以感覺到秋天的景物,并嘗試著每人說一句形容或者代表秋天的話。當學了《草船借箭》等故事性較強的課文,我會指導學生排演一小段課本劇,以此加深學生對于課文知識的理解。這一系列的嘗試,相對以往的抄寫、背誦練習的作業模式,難度較大,但是學生完成后的情況卻比預期好得多,而且學生從中掌握的知識也更為深刻。在這樣的作業模式中,學生不僅沒有將其視為負擔,而是認為有一種樂趣在其中。就是這樣的作業模式,培養了學生對于語文的喜愛,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想象力、創造力得到了最大發揮。
(二)作業多樣化,學生自主選擇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盡可能地提倡學生的自主性,讓不同學習階段的學生做相適應階段的作業。因此,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我也適當運用了這個原則。
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學生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對知識的接受水平,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在面對同樣的知識,同樣的教師授課過程中,每名學生的接受能力并不是相同等的。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布置作業的時候,就不要強求每名學生都要達到同樣的難度或標準。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作業的標準化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可以靈活多樣,偏重理解、想象以及運用;第二層次相對于第一層次的低一點;第三層次的作業則為簡單的鞏固性作業。這樣的作業布置,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接受能力去選擇作業。當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又好又有效地完成作業后,心里也會得到滿足,而且也會希望完成更高一層次的作業,最終將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逐步提升起來。
另外,在讓學生自主選擇作業形式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自主選擇做作業的形式或者完成方法。
在以往的作業的形式中,更多強調的是讓學生自主完成,強調自身的獨立性。然而,在實施了作業形式多樣化的改革之后,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可以根據自主選擇的作業模式,靈活選擇完成作業的方式。比如,在面對需要和同學一起完成的小制作或者課本劇時,學生就可以積極而主動地尋求同學的幫忙,一起將作業完成。這個過程中,學生自身的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而且也有針對性地完成了作業,掌握了教師所教授的課本知識。
(三)學科整合,開放性做作業
在新課程改革中,其中一個重要的指導思想是學科整合的思想。因此,我將單一的語文作業變為更為開放性的多學科整合起來的作業。在優化語文作業的過程中,我嘗試著將音樂、美術、英語等學科知識與語文學習相結合。比如,在學習了《四季》后,可以讓學生開動腦筋,動手畫出自己最喜歡的季節,在教師講評作業的環節中,讓學生介紹自己所畫內容,并告訴其他學生這樣畫的原因。這樣,學生在學習這篇文章時,不僅鍛煉了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而且也不自覺地將學習到的美術知識融合了進去,從而可以更為生動地理解這篇課文。又如,當學生學了《琥珀》這樣的科普文章后,可以讓學生深入自然,從中選取一種事物進行仔細觀察,并查閱資料,將這種探究性的知識撰寫成科普小文章,并介紹給其他學生。
這樣將學生的家庭作業和他們的實際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運用其他學科所掌握的知識,將所學知識形成一條知識鏈,最終對所學的語文知識進行了鞏固以及深化,最重要的是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從而發展了其自身的語文能力、創新能力。
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通常情況下,教師布置大量單一形式的作業,無非就是為了讓學生能順利地通過考試,在考試中拿到高分。然而,新課程標準要求的是摒棄應試教育,那么這樣的要求是不是一些嘗試性的教學改革就達不到考試的要求呢?這是大多數教學實驗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教學實驗的改革,都是為了實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他們在學習過程中能夠建立起自身的主動性以及探索性,從而更為順暢且輕松地掌握課本知識。在以上所提到的作業優化中,不僅讓學生在不同形式的作業中逐漸地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也在多學科整合形式下的作業中,鞏固了其他學科的知識。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于學習的樂趣,也達到了學生掌握知識的目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