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淑紅
摘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網絡和E-Mail已在社會生活中越來越多地發揮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和生活,為學生的自主習作提供了新的場景和工具。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網絡;信息資源;網絡習作平臺;習作興趣;自主習作
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已成為二十一世紀教育的主流。計算機信息技術為學生自主習作提供了新的場景和工具。小學作文教學與信息技術有機整合,是當前作文教學改革的一大嘗試,它適應了信息時代發展和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
一、利用網絡,收集信息,拓寬習作視野
只有“讀萬卷書”,才能“行萬里路”,有了充足的材料才能“下筆如有神”。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寫作資源,能激發學生寫作的靈感,激發學生的寫作動機,提高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例如學習了“愚公移山”“精衛填海”等詞語,學生立刻上網查看了更多的四字詞語,并了解掌握了更多的寓言故事,如《自相矛盾》《葉公好龍》等。并由此搜索出《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等富有想象力的故事,大大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積累了大量素材,為成功寫作儲備能量。慢慢地,學生就變得想寫、愿寫、盼寫習作了,而從習作中體驗到的喜悅,更積極地促進學生這種寫作意愿,形成一種有效的良性循環。
二、利用網絡,創設情境,促進習作興趣
學生都是希望得到教師的鼓勵和贊賞的。因此,教師要注意抓住每一個學生在作文中表現的優點,及時進行鼓勵和支持,比如一段優美的語言,一個標新立異的詞匯等,然后上傳到網上,使所有的學生都可以看到。通過查看人氣指數的高低,有一種成就感在促使他們進一步寫好作文,不斷地超越自我。
例如班里有位學生最怕習作,每次習作都是不足一頁作文紙,草草應付了事。在一次雪后即興描寫雪景的習作中,他寫了這么幾句“踩著厚厚的積雪,吱吱響……最好看的是松柏,渾身像掛滿了絨線……”于是我立刻幫他把這幾句佳句寫入班刊中。從此他受到了鼓舞,習作熱情高了,動機增強了,習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每當學生無論在何時何處打開班級博客,看到自己的習作時,自信心、成功感便會油然而生。
三、利用網絡,評議批改,開展師生交流
隨著網上習作的傳播,大部分學生都愛上了寫日記、寫片斷,有時也會突發奇想,進行大膽想象,創作一段段、一篇篇科幻小品文,形成了良性循環。作為教師的我更會常常利用點滴時間,進行即時評改、重點批改、典型批改,這樣既能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又能在一種民主、開放的環境中使學生全面參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而學生在這樣的修改過程中,可以及時發現自己習作中的不足和失誤,并且發現其他習作中的優點,從而取長補短,利用集體的智慧提高自己的鑒賞水平和能力。由此他們又會對自己的文章進行二次修改。
學生還可以利用網上論壇,發表自己的看法,樂于把自己的生活世界看成習作的資源。
班里的賈伊蕓同學,習作水平并不高。自從有了習作在班刊上發表后,就一發不可收,喜歡上了寫日記和作文,有時一天寫上好幾篇。她根據詩歌《我想》自己改編了《我想……》一詩,想象大膽、押韻講究、對仗工整。通過網絡傳播,她讓遠方親戚都能讀到自己的佳作,這更加激發了她主動習作的欲望,進一步激起了“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口”的熱情,更加調動起寫的積極、改的樂趣、評的情趣。
四、利用網絡,博采眾長,培養成就感
通過信息技術網絡,能有效地把學生所學的各門學科、體驗的各類生活、參與的各種活動全部整合到習作中來,為自己所用。我積極鼓勵學生申請自己的E-Mail,希望能與名師交流、與網上作家交流。我也鼓勵每位學生建自己的博客,把自己的照片、自我介紹、優秀習作發送到網上,廣交天下網友,使學生真正成為習作的主體,徹底改變原有的“要我寫”的被動局面為“我要寫”的主動意愿,視習作為樂事,把習作視為終身學習的需要。現在班里的周宇、陳美玉、賈逸蕓、王立政等學生的習作只要刊載到《為我豎起大拇指》班刊上,就可稱得上篇篇是佳作。這已經成為班刊驕傲!班級驕傲!更是名副其實的“為我豎起大拇指”的驕傲!
蘇聯心理學家贊可夫曾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教師要善于采用靈活多樣的習作方法、借助多種習作手段并結合習作環境,充分調動學生的習作興趣,激發習作動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自主習作。因為,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機會,他們就如初升的太陽一般,每天都是新的!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