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群
隨著中國越來越國際化的發展,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學習英語的年齡也越來越趨于幼兒化。但是真的是越早學習越好嗎?大多數家長關心的并不是適不適合,而是孩子是否能及早接觸英語,學好英語,為將來做準備。
有些學者從生物學角度研究兒童及成年人學習第二語言的結果發現,并沒有充分的證據顯示大腦的神經發展及分化與語言學習有直接的關聯。在人的一生中其實沒有特別某個時期不適合學習的語言。
俞敏洪在一次講座中說道:“英語的教育完全可以從初中開始,現在小學生可以用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語文當中。”他舉了一個例子,北京市延慶縣一所中學的校長找到他說,該校高三高考模擬考的分數跟全市平均分相差了十幾分。因為是鄉下的學校,主要是英語方面的差距。后來,他安排了自己的老師去講課,每周講一節,只用了10周的時間,該校高三當年文科就比全市平均分高了1.5分,理科只有3分差距。這件事情可以反映出,英語完全可以后來補上去。俞敏洪還說,他本人是從16歲才學英語的,但是現在英語水平也很好,他覺得英語不必從小學抓起。
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家長說,剛剛教過的單詞,一轉身的工夫再問,孩子就說不上來了。我也經常看到課堂上學生“身在曹營心在漢”的表現。這都是對英語沒有興趣的表現。其實,英語很簡單。首先,它由26個字母組成,比中文的拼音少多了;它沒有四聲調,這點也比拼音簡單。其次,它不會像中文一樣,有那么多的方言,也不會有簡體與繁體之分。
那么,我們怎樣才能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呢?
1.可以不時地聽一些英文歌曲,看一些英文故事,與同學用英語說說話都可以增加你學習英語的興趣。愛因斯坦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旦學生對英語產生了興趣,學習就不再是沉悶乏味的了。
2.要培養“語感”。如果學生對英語有很好的“感覺”,在遇到一些學生從未見過的題時,學生也會直覺地選出答案。同時,培養“語感”對提高完形填空和閱讀理解的準確度也是很有好處的。那么,怎樣培養“語感”呢?朗讀和泛讀相結合是有效的途徑。我經常讓學生讀一些短小有趣的文章,并讀出聲來,借助視覺與聽覺的雙重效果來加深印象。同時大量地閱讀一些課外書籍,一方面可增大詞匯量,另一方面可使我們得到一些英美國家重要的背景知識。學英語關鍵是能夠持之以恒。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制定一個計劃,一天記住幾個單詞,一天記住一兩個句型。每位學生都要有一個賬本,哪天學會了哪幾個單詞,哪幾個句型一定要記錄在案,以備復習之用。長此以往,學生一定會發現,英語并不難。時間久了,學生會漸漸愛上它。
3.教師的教法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英語學習,興趣是關鍵。小學生都具有好奇、好動、愛表現和善模仿等特點,同時還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爭強好勝的特點,這決定了教師的教學方法應是生動有趣的,創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對于學生的任何一點的成功,教師都應該給予肯定、鼓勵和表揚,學生就不會有壓力和負擔了。
如果產生了學習的興趣,那么學生的成績自然就很容易上去,不用督促。如果只是追求成績,不管興趣的話,學生有時候會走向極端,也許投機取巧,也許變著方法去抄襲。我想,這并不是家長愿意看到的事情,家長也會希望孩子能夠學到真實的本領,而不是弄虛作假的成績。如果產生興趣來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學以致用,還會激發學生其他方面的潛能。讓這種積極性延伸到其他科目的學習中,何樂而不為呢?
【責編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