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麗 蔚 潔
(1.北京科技大學圖書館,北京 100083;2.邯鄲學院圖書館,河北 邯鄲 056005)
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簡稱“卓越計劃”),是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項目[1],其目的是培養和造就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是當前開展工程教育的重要載體。
高等院校為全面落實教育部“卓越計劃”,采取了多種方式探索和建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體系。同時,為突出工程教育培養模式的特色,部分高校成立了高等工程師學院。如北京科技大學是“卓越計劃”首批實施高校,于2010年成立了高等工程師學院,并探索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工程教育培養模式。2014年中國冶金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以下簡稱聯盟)成立并揭牌,這是全國范圍的第一個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成立該聯盟旨在打造冶金行業的卓越工程師的培養平臺[2],為培養企業急需的高水平、創新性工程人才做出貢獻。
教育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印發《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的通知(教高函[2013]15號)中提到,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具有信息獲取和職業發展學習能力……”;工程碩士人才培養通用標準:“……具有信息獲取、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3]……”兩項標準均強調“信息獲取”能力,這就是卓越計劃對學生信息素養的核心要求。信息檢索課是當前高等院校開展信息素養教育(本科、碩士研究生)的主要課程,因此加強信息檢索課程建設,提升信息檢索課程的教學水平迫在眉睫。
就“卓越計劃”而言,依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的主要精神,在規劃實施的10年中,預計最終參與計劃的工科類本科生與研究生分別占到全日制學生人數的10%與50%[4]。如此龐大的學生群體,有必要設置專門的信息檢索課程體系。
卓越計劃是工程教育的重要形式和載體。工程教育的指導思想是培養應用型、創新型人才。因此,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教學,應該圍繞“應用”和“創新”開展,強化學生的實踐水平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信息素養,從而令其無論在工程實踐中還是在應用型研究中,都能正確理解、運用、組織、管理知識和獲取科學信息,為持續創新和解決實際問題奠定堅實基礎。
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大多數高校并未開設針對“工程教育”或“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程。課程計劃未能針對工程教育特色,大多數信息檢索課程的教材存在知識內容體系陳舊、創新性不足、應用性不強的問題。
課堂教學重講授、輕實踐,“老師講,學生聽”,被動地獲得知識,這種學習方式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和獨立性,與“卓越計劃”的教育理念不符。這已經遠遠跟不上日新月異的現代檢索工具和方法更新的步伐。教學當中對于數據庫資源進行羅列式的介紹,不利于學生掌握文獻及知識的組織原理和方法,影響和阻礙了學生針對本專業或學科特點的信息素養形成。
對每個學習者使用統一的教學目標、統一的課程內容、統一的教學方法、統一的學習進度、統一的學習環境。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科、不同層次(本科、研究生)的學生對信息檢索教育需求的差異性,使得課程的實用性和吸引力下降。
培養“信息獲取、知識更新和終身學習的能力”需要對信息檢索課程改造重構。以下將遵從課程設計策略的4個步驟,即課程目標設計、課程內容設計、課程實施(教學方式)設計和課程評價(考核方式)設計等4個方面來闡述。
課程目標是教育培養目標的細化,為課程內容和選擇、組織、實施和評價提供依據。“卓越計劃”目的是培養和造就創新能力強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著力解決高等工程教育中的實踐性和創新性問題,提高科技創新能力[5]。在此人才培養目標的驅動下,信息檢索課程與教學目標設計應圍繞“卓越計劃”人才培養目標而確定。
目前信息檢索課程的目標,只是就信息檢索談信息檢索,沒有在更大的背景下審視信息檢索課程教育的目標,割裂這門課程與其他課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割裂了信息檢索能力與其他能力之間的內在聯系。筆者認為,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程,就是要在工程教育的大背景下確立培養目標。學生應當具備“信息檢索能力”,還要具備“信息檢索意識”;不僅具備“信息檢索能力”,還要把這種能力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等其他能力有機結合起來,自覺地應用信息檢索為其他課程的學習、為工程實踐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務和支持。換言之,信息檢索能力與意識應當成為卓越計劃參與學生的基本素質,就像計算機操作能力和意識一樣須臾不可缺少。因此,筆者總結信息檢索課程的目標為:有目的地搜索、選擇、應用、管理科學信息,全面加強學生的信息檢索、組織和應用能力,在根本上提升其實踐能力,強化其信息意識,同時為其他學科和課程的信息需求提供支持。
傳統信息檢索課的課程內容主要是“信息檢索基礎知識、中外文數據庫文獻、網絡資源、論文寫作”,以講授中外文文獻為主,遵循的是從理論到實踐的思想,體現了嚴謹的體系化特色。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的課程內容的選擇應充分考慮到“實踐”和“創新”特性,課程內容應鼓勵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得各種新知識和新信息。
筆者建議縮短信息檢索基礎知識的內容,把“中外文文獻”的內容更換為“信息資源分析與實踐”,“網絡資源”更換為“學科特色資源”,并以項目報告的形式作為主要教學方式貫穿整個課程當中。《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的通知中提到,本科工程型人才培養通用標準是“了解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工程碩士人才培養通用標準是“熟悉本專業領域技術標準,相關行業的政策、法律和法規”[3]。因此,面向“卓越計劃”的課程應根據不同的學科和企業需求,適當側重“專家書-專利-標準-技術檔案-產品樣本”等內容,有針對性地講授“會議錄、科技報告、科研成果、產品樣本、專利信息、學位論文、政府出版物”等資源,以及講授如何做好國內外政策法規、經濟信息、市場銷售、企業競爭、科技創新等專業信息的收集、加工工作,在此基礎上利用文獻管理工具對檢索的信息進行比較、分析、研究、整合等二次開發。
除了上述課程內容之外,面向“卓越計劃”的課程需要增加“移動圖書館”學習內容,充分發揮移動圖書館的“移動”功效。“卓越計劃”規定本科階段課程實行“3+1”培養模式,即3年在校學習,累計1年在企業生產學習、專業實驗和畢業設計[4]。碩士階段也將有1年的時間,學生以工程項目為載體,深入企業進行實習、實踐。移動圖書館的使用將大大增強學生在生產學習、專業實驗階段文獻資源的可得性,有助于學生開展項目研究。見圖1。

圖1 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程內容
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將以項目報告、案例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卓越計劃”要求本科/碩士均要完成具有企業工程項目背景的畢業論文,因此將信息檢索課的實踐教學與科研、企業項目結合起來,把文獻檢索融入問題解答、項目應用過程之中,使學生在信息獲取方面取得實效。納入“卓越計劃”的學生,采用討論課、項目課、案例課等圍繞與工程實際相關的設計、研究和創新環節進行信息檢索課程學習。由此,把信息檢索課深度嵌入項目課、案例課當中,在實踐中學習信息檢索的技能,在實踐中增長信息發現的本領。
另外,對課程中的不同板塊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信息檢索理論以研討和互動的方式,將枯燥的理論潛移默化滲透在討論中。信息資源的分析與實踐將主要采用啟發式教學,把研究性學習的方法貫穿在科研選題、案例、項目報告的實際操作當中。即首先創設案例情境,將所要傳授的知識點進行分析歸納,然后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鼓勵創新思維,最后教師在學生討論、辯論的基礎上給予正確的歸納總結。學科特色資源將采用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將不同學科的學生分成相應的小組,準備好相關的案例材料或項目報告,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研討。論文寫作部分將以寫論文的過程為主線,在過程當中學習使用文獻管理軟件的方法。
課程的考核應以項目報告為主線,注重考核學生的應用能力。不同的課程內容應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如信息檢索理論、方法部分,內容相對枯燥,以學生的參與度為考核的標準之一,并布置相關內容的文獻閱讀,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程內容中。信息資源的分析與實踐部分以項目報告的具體申報為考核方式,不僅有效提升其信息檢索能力,也能學習、發現本學科或專業的研究熱點。學科特色資源部分將在日常測驗和項目報告中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論文寫作部分以撰寫論文的方式考核學生對文獻管理分析、論文撰寫流程的掌握程度。見表1。

表1 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程實施和考核
我們應該把實踐和創新的精神貫穿在信息檢索課程的始終,研究和明確面向“卓越計劃”的信息檢索課程目標,在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知識創新、科研創新、實踐操作以及論文寫作的能力,從而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信息檢索課程體系。
[1]教育部啟動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EB/OL].[2013-05-16].http://www.moe.gov.cn.
[2]北科新聞網:中國冶金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聯盟在我校成立[EB/OL].[2014-06-25].http://news.ustb.edu.cn.
[3]教育部/中國工程院關于印發《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通用標準》教高函[2013]15號的通知[EB/OL].[2004-06-25].http://www.moe.gov.cn.
[4]孫健.論“卓越計劃”實施背景下高等工程教育課程體系設計[J].高等理科教育,2012(1):41-45.
[5]中國工程院周濟院長委托左鐵鏞院士到會講話[EB/OL].[2004-06-25].http://baike.baidu.com/link?url=5Wrph3Ks-Fs.mN1sWRQbOIY1TEvckmhJmAaEBsfnRTitlV_DwZiBMoeQ-O_NhtqgWG-i4ErC2hz28Bp9C9C1JmcgHQqfAm-UuuE08XGEj0cUVm_kiHCoZdxj7Yul9DyBr5Gz-K9RoBHKFyKqh3tvjFVUKJLg9TMP72GmeF-FefTgi.
[6]葛敬民.2007年國家級精品課程《信息檢索與利用》[OL].[2013-01-27].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contents?uuid=8a83399b-19cc4aab-0119-cc4aac01-0053&courseID=B070051&column=content.
[7]羅愛靜.2009年國家級精品課程《文獻信息檢索》[OL].[2013-01-27].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contents?uuid=e9bc73ca-123a-1000-8559-144ee02f1e73&courseID=K090294&column=content.
[8]黃如花.2010年國家級精品課程《信息檢索》[OL].[2013-01-27].http://course.jingpinke.com/details/conten ts?uuid=4ac417ff-1292-1000-0a9f-b7b5f3b2d8d7&courseID=K100250&column=content.
[9]教育部關于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若干意見[EB/OL].[2013-05-06].http://www.moe.gov.cn.
[10]李耀俊.中、美大學生信息素養能力標準管窺[J].高校圖書館工作,2011(1):69-71.
[11]鐘啟泉,李雁冰.課程設計基礎[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0:4.
[12]謝幼如.信息時代高等學校課程與教學設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