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林艷,成志勇
神經源性膀胱是由于儲尿功能和排尿功能障礙導致的一系列下尿路的癥狀和并發癥的總稱。診斷該疾病必須有明確的相關神經系統疾病史,包括糖尿病神經病變、盆腔手術史、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史、腦卒中、多發性硬化等。該疾病由于病程長、發展慢、康復難、影響大,病人大多存在焦慮情緒,影響病人的治療效果,導致病人失眠、脾氣暴躁后加重病情,還容易引起醫患糾紛。如何改善病人的焦慮狀態,是臨床醫師、護師努力的方向。呼吸放松法是臨床上心理醫師常用的一種緩解焦慮的方法,迅速、有效,在治療神經源性膀胱的病人焦慮情緒中取得了良好效果[1],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68例病人均來自泌尿外科住院病人,病因:糖尿病膀胱源性膀胱36例,腦卒中12例,椎間盤突出8例,醫源性12例;年齡34歲~72歲。將病人按照隨機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34人。
1.2 方法
1.2.1 心理護理 所有病人均進行常規營養神經、擴血管治療和功能訓練[2],觀察組病人每天給予2次呼吸訓練。訓練時首先囑病人一手放于腹部,一手放于胸部,要求病人緩慢而深入的吸氣,同時小腹鼓起,呼氣時小腹緩慢內收(腹式呼氣),過程中囑咐病人想象腹內有一個氣球隨呼氣變大變小。一般每次訓練10 min~20min。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前、治療1個月后的漢密爾頓焦慮量表的情況。
1.2.2 判斷標準 ①尿潴留的入選標準和治療效果判斷標準。病人排空膀胱后,B超下測量余尿量>150 mL入選。顯效:病人癥狀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或殘余尿量>50mL;有效:病人癥狀好轉,殘余尿量減少;無效:病人癥狀緩解不明顯或者無好轉、加重,殘余尿量無變化。總有效包括顯效和有效。②尿失禁的入選標準及治療效果判斷標準。排尿期膀胱內壓<5.9 kPa入選。顯效:病人癥狀完全消除或基本消除,或排尿期膀胱內壓>7.8kPa;有效:病人癥狀好轉,排尿期膀胱內壓增加;無效:病人癥狀緩解不明顯或者無好轉、加重,排尿期膀胱內壓無變化。總有效包括顯效和有效。比較兩組病人治療后尿潴留和尿失禁治療效果。
1.2.3 盆底肌群功能鍛煉 每天2次在康復科醫師指導下做盆底肌群的康復訓練,包括膀胱肌對排尿的控制訓練。
1.2.4 統計學方法 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分析所得數據,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漢密爾頓焦慮量表評分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漢密爾頓焦慮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病人治療前后漢密爾頓焦慮評分比較(±s) 分
組別 例數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4 23.13±10.45 10.59±6.67觀察組 34 25.02±12.16 7.96±3.511)1)兩組比較,P<0.05。
2.2 兩組病人尿潴留治療效果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尿潴留治療效果比較 例(%)
2.3 兩組病人尿失禁治療效果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尿失禁治療效果比較 例(%)
人的排尿受高級排尿中樞和周圍神經控制,兩者的病變均可導致排尿的異常。糖尿病導致的周圍神經病變引起的排尿異常在臨床上最為常見,醫源性損傷、腦血管意外、老年性癡呆、脊髓損傷等也十分常見。影響病人生活,不敢外出,經常尿失禁、排尿困難等,引起病人痛苦、焦慮。在治療時該病康復慢、效果差,而病人急于求成,對治療效果往往不滿意,形成了潛在的醫患糾紛隱患。心理治療一般費時長、費用高,短期難以得到病人認可,病人多采用拒絕治療的態度,使得心理醫師難以干預,呼吸放松訓練簡便易行,護理人員進行床頭護理時就可進行指導、監督。而且臨床資料顯示不僅可降低焦慮,而且還有輔助治療的效果。
呼吸療法是近年來流行于心理治療領域的一項放松的方法。一般每次訓練10min~20min就能達到放松減壓的目的。該方法的主要機制是通過對呼吸的關注,減輕病人對疾病的關注。當病人將注意力轉移到呼吸時,病人隨著緩慢而有節律的呼吸,情緒逐漸平穩,焦慮自然減輕,排尿不適帶來的軀體感覺淡化。當病人情緒平穩后指導病人做康復訓練,病人依從性增加。另外,病人情緒改善后睡眠質量提高、精神緊張程度下降,有助于微血管的擴張,提高神經的供血、供氧,利于神經恢復。
在治療開始時病人緊張不安,呼吸訓練難以完成,這時需要咨詢師的技巧和能力,面對病人的焦慮,咨詢師必須保持情緒平穩,不可急于求成,咨詢師的鎮定與沉穩是治療的關鍵。
[1] 林菊芬.放松療法在膀胱鏡檢查中的干預作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14(7):950-951.
[2] 李建明.丁咯地爾與肌氨肽苷聯合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療效觀察[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8,16(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