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世界報》網站5月7日稱,歷史肯定將記住這個日子:2014年5月6日,因為就在這一天,瑞士和新加坡都同意支持二十國集團(G20)為抵制逃稅所主張的國家間銀行信息自動交換的方式。
“洗錢防線”雪崩
這一令人震驚的消息是經合組織(OECD)部長會議5月6日在巴黎結束后公布的。
經過多次外交談判后,瑞士和新加坡不得不簽署一份正式聲明,承諾與包括經合組織34個成員國(包括美國、英國、德國和法國)、還有非經合組織成員國卻是G20成員國(中國和俄羅斯)在內的40多個國家自動交換銀行信息。
瑞士和新加坡兩國經濟是以金融和銀行保密為基礎的,且長期以來拒絕任何改變,而它們現在宣布放棄原來的做法可被看成是全球性抵制逃稅斗爭的重大進步。這是一個有力的政治信號,表明這些國家再也不想要未經申報的資金了。
事實上,自動交換銀行信息的方式被視為對付隱瞞資金的最有效武器。隨著瑞士和新加坡的屈服,兩個依靠銀行秘密的市場陷落了,更甚的是,它們身居全球五大金融中心(排在倫敦、紐約和香港之后)之列。
逃稅喪鐘敲響
銀行信息自動交換系統新標準將從2017年起取代現有的根據要求而采取的交換系統,因為目前的這一系統只是在進行稅務或司法調查的情況下才啟動,并依照受調查國家的誠意而發揮作用,因此效果很差。
而新標準主張國家間共享所有信息,包括各國所擁有的由個人或公司在其領土上持有的資產(銀行賬戶余額、紅利和股息、金融產品等)信息。
所有金融機構將服從新的公開標準。同意過渡到自動交換信息,人們對此十分清楚,就是接受銀行秘密和不透明的終結以展開合作。
因此,從理論上說,偷漏稅者今后將無處藏身。在個人和稅務機構之間將再也不可能存在漫長的距離、相隔的海洋和不公開的中間機構。
從實際情況來看,考慮到偷漏稅者會動腦筋應對稅務機構和一些稅法專家,應該說,可藏身的地方將變得越來越少,甚至很罕見。
從全球來看,已有40多個國家承諾參與自動共享信息,其中包括全球所有重要的金融中心。
除了瑞士和新加坡,其它一些不透明國家已參與承諾,如奧地利、馬來西亞……甚至還有沙特。
在5年前還難以想象的這些開放行動,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美國發起的攻勢以及經合組織領導人的決心。美國因為預算匱乏而決定強化稅收征管,而經合組織領導人則決定對這一從上世紀60年代起就成為其眼中釘的問題采取嚴厲措施。
“撬開”隱秘賬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5月7日報道,世界最大的離岸金融中心瑞士承諾,將自動向其他國家交出外國人賬戶的詳細資料。這是一次決定性的舉措,象征著瑞士告別幾百年來堅持保護銀行客戶隱私的做法。
這對各國政府而言是巨大的進步。在全球金融危機和一連串稅務丑聞后,它們發起了一場聯合打擊逃稅的行動。
如果要“撬開”納稅人的隱秘賬戶,瑞士的配合至關重要,因為該國為銀行客戶保密的傳統由來已久,而且它的財富管理行業也很龐大,總共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
這份在巴黎經合組織簽署的宣言要求各國收集并交換銀行賬戶信息和公司的實益擁有權。瑞士政府表示,協議凸顯了它整治稅務欺詐和逃稅的決心。
瑞士銀行家協會表示:“只要所交換信息僅與稅收目的有關,瑞士的銀行愿意與其他金融中心自動交換信息。”
與瑞士一起簽署協議的還有至少44個國家,包括其他經合組織國家、G20成員國以及開曼群島和澤西島等離岸中心。這項全球性標準由經合組織制定,并得到G20支持。
其他離岸中心預計將面臨壓力,被要求予以配合。經合組織今年可能列出一份不簽署信息透明協議國家的黑名單。
據信,一些離岸賬戶戶主已將資金轉移到少數幾個抵制透明舉措的離岸中心,如巴拿馬和迪拜。
解密瑞士銀行
為什么瑞士銀行這么受青睞?他們是怎么保證秘密呢?
數百年來,瑞士銀行因嚴格的銀行保密制度而聞名于世。至今瑞士銀行的存款已占全球總儲蓄額的1/3,瑞士銀行管理著2.2萬億美元的離岸資產。與此同時,有不少人利用這一法律鉆空子,或偷稅漏稅,甚至轉移藏匿不法資產。
瑞士——歐洲的世外桃源
二戰期間,由于瑞士特殊的中立國地位,瑞士成為納粹德國和其他國家進行黃金交易的主要地點,各國紛紛向瑞士央行買賣黃金,以換取硬通貨瑞士法郎。
據稱,當時納粹德國的帝國銀行90%的黃金交易就是通過瑞士央行進行的。
16世紀,隨著基督教加爾文教派的興起,大量受迫害的新教徒從法國和意大利逃到瑞士日內瓦,這些新教徒也帶來了大量金錢,交給日內瓦銀行家打理。
1933年,德國政府要求德國公民必須交代自己在外國的資產。
在瑞士,負責追查德國公民在外財產的納粹蓋世太保假裝成普通客戶,徑直走入銀行,拿出一沓錢,對銀行職員說,將這筆錢存入某某的賬戶(這些都是遭到納粹懷疑的人)。如果錢能夠存入,則說明了該人在瑞士銀行擁有賬號。然而,那些使用匿名賬戶的客人,就安全逃過此劫。一年之內,有三個德國人因在瑞士擁有銀行賬號而被處死。三條人命給了瑞士充分的理由來加強銀行保密法。
1934年,瑞士當局頒布了《聯邦銀行法》,該法第47條明確規定:1.任何銀行職員,包括雇員、代理人、清算人、銀行委員會成員、監督員、法定審計機構人員,都 必須嚴格遵守保密原則,保守其與客戶往來情況及客戶財產狀況等有關機密。上述人員,包括引誘銀行職員泄露客戶和銀行信息的第三人,都將面臨最低6個月到5年的監禁,以及最高5萬法郎的罰款。2.如是因為疏忽而泄露客戶和銀行信息,將酌情處罰,罰金不超過3萬法郎。3.保密協議終身生效。不因為銀行職員離職、退休、解雇而失效。
因此,瑞士成了歐洲的世外桃源,歐洲的富人們都愿意把金銀財寶放在這個地方。
恪守保密傳統 備受全球信賴
瑞士各銀行為加強保密,普遍采用了密碼賬戶、化名代號等管理方式,即儲戶只在第一次存款時寫真實姓名,之后便把戶頭編上代碼。為了替儲戶嚴格保密,在蘇黎世和日內瓦有116家專門辦理秘密存儲業務的銀行——這還不算各大銀行內設的私人儲存窗口。在這些銀行里,不準拍照,不講姓名,有些甚至不設招牌,只標有經營者的名字。而且,辦理個人秘密戶頭的職員要絕對可靠,大都是子承父業,世代相傳,經過學徒制度的良好職業教育。
長期以來瑞士恪守銀行保密傳統,贏得了全球客戶的信賴,成為全球離岸金融中心,同時也是外國人的“避稅天堂”。
全球50%資金在“避稅天堂”中轉
除了瑞士以外,“避稅天堂”還有列支敦士登、奧地利、盧森堡、安道爾、摩納哥、百慕大群島、巴哈馬群島以及英屬維爾京群島等43個國家或地區,全球50%的資金經這些“避稅天堂”中轉。
其中,維爾京群島是目前全世界所有能自由進行公司注冊的避稅港中,要求最低,監管力度最小的。在那里,設立注冊資本在5萬美元以下的公司,最低注冊費僅為300美元,加上牌照費、手續費,當地政府總共收取980美元,此后每年只要交600美元的營業執照續費即可。
在與世界金融機構的合作過程中,摩納哥、列支敦士登和安道爾被稱為不合作避稅地,原因是他們在情報交換方面進展緩慢。
在“避稅天堂”國家中,歐洲金融機構最愛選擇英屬澤西群島,是因為這里的法律制度相對寬松。
百慕大群島被視為處理保險及再保險業務的最佳地區之一,是家族企業的最佳管理地點之一。
中美洲的巴拿馬目前擁有數百家銀行和數千家注冊公司,因為這里能迅速注冊公司,免去了企業主對其行為不符合國際法規定的擔心。
瑞士銀行飽受爭議 遭各國圍攻
長期以來,瑞士銀行的保密制度一直飽受爭議。
例如,瑞士銀行曾吸納了阿根廷前總統梅內姆和伊拉克前總統薩達姆等來路不明的錢,以及在“9·11”事件發生后,瑞士銀行中發現多個恐怖嫌疑分子開設的賬戶。
2000年,瑞士曾做過一個民意調查,1/3的人認為瑞士銀行保密制度只為富人和奸商提供好處,10%的人希望徹底廢除該制度。他們認為,偷稅漏稅已經不是簡單的財政問題,而是一種嚴重的犯罪行為。
美國和部分歐洲國家因瑞士等“避稅天堂”國家吸納本國避稅客戶對其積怨已久,只是難以找到對付的辦法。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讓瑞士銀行遮掩富人逃稅之事更加公開化。美國和歐洲為保證稅收收入,開始向瑞士施加壓力。
美國先以瑞銀集團幫助美國富人逃稅為由,把這個瑞士最大的銀行告上法庭。瑞銀不但交了巨額罰金,還破天荒地提供了250余名客戶的名單。隨后,法國、德國又威脅要把瑞士放到經合組織制定的“黑名單”里,以此要求瑞士提供更多的銀行信息。
各國仍然不依不饒,就在5月6日,法國巴黎舉行的一次部長級會議中,瑞士同意簽署新的《全球自動信息交換標準》,意味著瑞士結束了數百年來保護銀行私人賬戶隱私的傳統,同時也意味著瑞士2.2萬億美元私人賬戶將完全曝光。對全球范圍來說,這將是爆發金融危機之后打擊跨國公司逃稅行為的關鍵一步。
除去瑞士之外,另有44個國家簽署了這一協議,其中包括其他經合組織(OECD)成員國,G20集團主要國家,還有開曼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
在這一背景下,其他未簽署協議的世界知名離岸金融中心將備受壓力。G20集團已經著手對拒絕公開信息的國家采取制裁,OECD也將在今年晚些時候公布拒絕銀行賬戶透明化國家的黑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