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歷史關頭。
每一個時代都有她不得不面對的深刻主題,每一個時代的人物都有她不可推卸的歷史使命!梁啟超曾把再造中國的希望,寄語青年,謂之《少年中國說》,魯迅曾將以赤子之軀勇于肩負變革閘門的人謂之“中國的脊梁”。
毋庸置疑,當今日中國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同時,也面臨諸如資源日益短缺,環境破壞嚴重,貧富差距懸殊,社會道德滑坡等一系列嚴峻挑戰。
對中國企業家來說,如何順應世界綠色經濟大潮,立足產業轉型與變革實踐,在實現企業永續經營的同時,如何更自覺的承擔一個企業和企業家的歷史使命,無疑是一個緊迫的時代課題,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創新舞臺。
正是帶著對上述問題的思考,本刊記者特別訪問了斯坦福大學教授Dr. Vincent F. Yip以及北京龍陽偉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龍陽偉業)董事長王偉。作為2013年度“中國市場品牌成就獎”以及“中國市場品牌杰出人物獎”獲得企業和企業家,在董事長王偉的帶領下,龍陽偉業十年如一日,始終肩負“讓建筑更安全”的企業夢想,不懈致力于中國建筑地下防水“三高”產業痼疾的科學解決方案,并形成了“建筑地下防水與結構”同壽的革命性成果,為中國建筑質量安全的提升與根本保障,為減少資源和能源浪費,做出了杰出貢獻,使龍陽偉業成長為引領產業變革的領軍王牌!王偉董事長也被國家領導人贊譽為建筑地下防水領域的“變革實踐者”。斯坦福大學教授Dr. Vincent F. Yip曾任新加坡主管高科技領域的重要領導,并曾受到中國國家領導人鄧小平的親切接見,Dr. Vincent F. Yip也曾擔任多年的新加破駐中國外交使節,對中國國情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希望通過對他們的訪問,能夠為轉型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提供一些借鑒。
記者:經過三十余載跨越發展,中國經濟社會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面臨霧霾、食品安全、水污染、建筑安全事故時有發生等重重挑戰,您怎么看待造成這個局面的根本原因?
Dr. Vincent F. Yip: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資本投入、資源消耗來驅動的。這種粗放型增長方式引發的效益低下、資源高耗、能源緊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等嚴重后果不僅威脅到人們當下的生活品質,更禍及子孫,因為地球有限的資源和寶貴的生存環境不僅屬于我們,更屬于未來。
美國前副總統艾伯特·戈爾(Albert Arnold Gore Jr)是倡導綠色發展的杰出代表。他的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瀕臨失衡的地球》頗具影響,2006年,戈爾推出了自己參與制作和演出的紀錄片《難以忽視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和同名書籍,該片主要講述了工業化對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生存的影響,在西方國家引起廣大的回響,獲得79屆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2007年10月,他和聯合國組織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一起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理由是他“喚醒了對由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危險的意識”。
如今,在實現經濟復蘇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雙重壓力下,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紛紛提出了綠色發展戰略,實施“綠色新政”,全球范圍內綠色經濟迅速發展,并成為國際經濟發展的新趨勢。中共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施國家綠色經濟轉型,就是順應這一潮流的戰略抉擇,相信,通過未來從中國政府到行業領袖以及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上述環境保護問題將會從根本上得到改善或克服。對普通民眾來說,用綠色環保意識要求和完善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是對解決上述問題最切實的支持和行動。
記者:當前中國經濟處于綠色轉型時代,要求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更加自覺的承擔社會責任,您認為中國企業家應如何正確認識承擔社會責任與實現商業目標的關系?
Dr. Vincent F. Yip:根據聯合國最近在日本橫濱發布的一份最新氣候科學報告,如果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含量持續上升,預計全球變暖將在21世紀給未來的糧食安全以及人類的健康和財富帶來風險。這種風險和挑戰也是對全球政企領袖責任和意識的考驗。比爾·福特曾經說過,“一個好的企業與一個偉大企業的區別在于,一個好的企業能為顧客提供優秀的產品和服務,而一個偉大的企業不僅能提供產品和服務,還竭盡全力使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其實從企業誕生至今,在學理上論證企業必須承擔社會責任的一直大有人在,被稱作管理“大師中的大師”的彼得·德魯克或許是最著名的一個。在他看來,企業作為存在于社會中的一類組織,理應承擔起消除在經營過程中對社區、環境和人所產生的負面影響的責任。很多人則進一步提出企業應該憑借自身所具有的能力主動幫助解決各類社會問題,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也就越大”。
對當今的中國企業家來說,實現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既是機遇,更是挑戰。不論是環境污染的治理,水資源的保護以及食品安全、建筑安全的保障和提升等領域,都有著廣闊的創造空間。如果中國的企業家,能夠自覺的認識到自己對自然環境,對社會以及子孫后代所承擔的神圣使命,就會積極探索上述問題的商業化解決方案,這也將促成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與商業價值實現的有機融合,并有助于中國企業家在商業實踐基礎上,傳承中國“義利統一”的優秀文化傳統與商業智慧,面向未來,積極培植新的發展空間與綠色土壤。
記者:您對中國企業開創富責任的綠色企業品牌,以健康優質的服務造福社會實現企業價值有何建議?
Dr. Vincent F. Yip:首先要倡導一種新型的商業文明精神,使綠色意識深入人心,使大家意識到,履行社會責任和商業目標的實現可以并行不悖甚至可以促使商業價值的更好實現。更重要的是,他能幫助我們每一個致力于綠色事業的開創者更好的創造和實現自己的生命價值。其次,中國企業家也應該立足自身商業實踐,勇敢探索實現這種融合的創新機制和商業規律是什么?如何保障社會責任與商業利益的實現和統一,這確實是一個緊迫的課題。不有效解決責任導向的利益實現“機制”問題。只是一廂情愿的要求企業去履行社會責任,將使企業流于應付或陷入以規避和減少訴訟損失為目的的消極應對泥潭。
對此,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曾將自己著名的“五力分析”模型和“價值鏈”理論應用在了“企業社會責任”領域,并指出每一個公司都應該檢視自己所處的競爭環境和價值創造過程,既要消除那些自己所造成的社會問題,也應該主動參與解決那些會對自己的長期戰略帶來負面影響的社會問題,從中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在波特看來,非洲的艾滋病問題對于一家依賴當地勞動力的美國礦業公司來說就是需要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如同碳排放問題對于UPS這樣的快遞公司和Toyta這樣的汽車制造商一樣。
因此,如何將“企業社會責任”和企業競爭優勢與產業發展戰略進行有效整合,并實施商業模式創新,對中國企業家來說是一個嶄新的發展空間,其前景之廣闊,令人期待。
記者:作為我國建筑地下防水領域的新興產業領軍企業,龍陽偉業始終肩負“為中國建筑質量提升做貢獻”的企業使命,請問這種強烈的使命感究竟對龍陽偉業意味著什么?
王偉:對于一個企業來講,企業使命代表了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所應擔當的角色和責任,表達的是一個企業在社會存在的價值及意義。因此,龍陽偉業“為中國建筑質量提升做出貢獻”的企業使命,向社會及團隊明確傳達的,是我們在發展過程中要承擔的義務。這份義務源于龍陽偉業洞悉的建筑地下防水與建筑地下結構質量及建筑安全的密切關系。因為建筑質量優劣、建筑安全與否,將直接對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及社會穩定產生巨大的影響。
同時,“地下滲漏危害建筑安全”,目前已成為業界及社會的共識,龍陽偉業確立的企業使命,也逐漸為業界及社會廣泛認同。正是因為長久以來,我們始終立足于建筑地下結構及基礎安全,以從源頭、從根本解決地下滲漏為切入點,經過十多年的堅守與不懈努力,通過近千例工程實踐,提出了科學、系統的解決方案。與此同時,龍陽偉業在實踐中提煉、總結出行業可遵循的理論架構,為指導未來產業更好發展建立了理論基礎。可以說“為中國建筑質量提升做出貢獻”這一企業使命,已經成為龍陽偉業發展的精神動力。
特別值得提出的是,這一清晰的企業使命,不僅成為了整個團隊的工作目標,同時更成為了龍陽偉業相關工作開展的底線與原則,我們企業內部各部門職能乃及崗位要求,均以能否為“中國建筑質量提升做出貢獻”去設置,去衡量、去評價。它持續影響并決定著,龍陽偉業戰略層決策制定、思維方式直至價值取向的確立。
記者:企業歸根結底是追求利潤的,龍陽偉業在肩負社會責任與追求商業目標之間又是如何實現平衡與發展的,有什么具體經驗?
王偉:企業價值由社會(貢獻)價值和商業(衍生)價值兩部分構成。對許多企業而言,以業績為導向,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是無可非議的,畢竟企業的初始化定義是盈利的工具。但是,對于從事與民生相關的“吃、住、行”行業的相關企業,則應該倡導以追求社會責任為首要原則。即明確要以“責任導向”為驅動。龍陽偉業從事的事業關乎建筑地下結構質量,關乎建筑基礎安全。因此,龍陽偉業不得不去努力承擔它應該擔負的社會責任。并使其轉化為我們企業內在強大的驅動力。
另一方面,當企業需要肩負的社會責任同商業利益發生沖突時,龍陽偉業認為,關乎國計民生,關乎百姓健康安全的相關行業,要“強迫”自己,舍棄“小我”的短期商業利益,勇敢承擔社會責任。否則就可能出現頻發的食品安全危機、建筑及道路、橋梁垮塌事故。龍陽偉業在市場經營活動中,一直恪守“以信為本”的經營原則,堅持“做好第一”的戰略思想。在工程服務層面,龍陽偉業作為一個商業公司內定的原則是,寧得罪客戶,不損傷工程,即所謂做好工程質量為第一目標。
從目前龍陽偉業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們堅守住“責任導向”,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并憑借自身努力,一點一滴踐行使命的企業發展模式,可能會失掉一些商業回報,但卻贏得了社會的高度評價,贏得了行業的廣泛認同,贏得了市場難能可貴的尊重與信任,從而為今后推動龍陽偉業經營工作的迅猛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龍陽偉業更像是一塊“試驗田”,讓更多像龍陽偉業一樣的企業看到希望與全新路徑,相信承擔社會責任的積“陰德”在先,與獲取商業收益的賺“陽德”于后,可以有機結合,并相得益彰。
記者:企業文化是企業實現基業常青的重要泉源,是企業終極核心競爭力。作為“中國建筑地下防水領域的變革實踐者”,龍陽偉業以及您本人最重要的文化收獲是什么?
王偉:龍陽偉業推崇“水文化”,這是一種扎根本土,將東方的古老智慧,先哲理念拿來為我所用的文化體系,其核心思想為:我為人人,人人為我。我們“責任導向”的企業發展模式,就是這一核心思想的重要延伸。
水文化中很重要的是其七種屬性,“守拙、齊心、堅韌、博大、靈動、公正、清明”。在我們內部有一句話:“半部論語治天下,水之七品堪做人”。小成做事,大成做人。龍陽偉業的文化特質,為秉持“珍惜、責任、感恩、敬畏”價值觀念的人,提供了一塊實踐的土壤。因此,水的七種品格既是龍陽偉業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被整個團隊奉為做人需要遵循的綱領。
更難得的是,龍陽偉業在十多年的成長中,感受、體會并依靠著水的力量,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拓荒之路。尤其是在早期不被理解、舉步維艱的階段,龍陽偉業以近乎笨拙的水滴石穿的方式選擇堅持,堅守住“一滴水”的姿態,并向社會傳遞著一種正向的力量,盡管微小,尚不能聚集成“勢”,但存在就意味著希望,通過對這份希望的堅守,使龍陽偉業在最艱難的時期,仍依稀可見微弱的一線生機,并最終走出暗夜。這就是水文化帶給我及龍陽偉業整個團隊最大的收獲,也是龍陽偉業最寶貴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