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日,由人民政協報社、國資委新聞中心、中國民(私)營經濟研究會共同主辦的“混合所有制的力量——國企民企融合發展的現實路徑和案例”財經智庫沙龍在京舉行。全國政協常委、北大光華管理學院名譽院長厲以寧,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李毅中,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共甘肅省原常委副省長石軍,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全國工商聯原副主席黨組副書記褚平先生等部分全國政協委員以及企業、專家等各界代表參加了沙龍研討。
混合所有制改革能否解決國企現有問題,能否成為國企深化改革的有效途徑,與會嘉賓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厲以寧表示,通過對混合所有制進行深入調查,他發現人們對混合所有制改革還存在諸多誤解。而北京市政協委員、民建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光遠則表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需警惕國有資產流失的擔憂。
國有資本的進與退
厲以寧談及現下對混合所有制的誤解中,有這樣一種看法,即國有經濟、國有資本已經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步,再退就要觸犯底線,且若混合所有制如果建立以后,在國家不一定控股的情況下,是否能夠發揮國有企業應有的作用。對此,厲以寧認為,首先要明確的看到,國有資本的力量不再現在資本的多少,控制的多少,而是在能夠控制的究竟有多大。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副主席莊聰生表示,政策和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形成了各種玻璃門、彈簧門和旋轉門,成為民間資本參與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邁不過去的坎,因此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必須加快推動壟斷領域的改革,破除各種隱性障礙,明確民企進入壟斷行業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制定進入的實施細則和辦法,要進一步明確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關鍵領域,基礎性支柱產業和重要行業。
他認為,國有資本除極少數關鍵領域需保持獨資和絕對控股外,并從一般競爭性領域有序退出或只保留參股權,通過堅持增值控股和發展,可放債券等方式吸收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發揮國有資本杠桿作用,帶動民間資本發揮更大作用。
石軍表示,股權比例在不同國有企業中應該分類劃分,對涉及國家安全的少數的國有企業,可以基本采用國有獨資形式,必須保證;對國家重大戰略,尤其是經濟命脈領域的國有企業,可以保持國有資本絕對控股;對提供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產品的國有企業可由國有資本相對控股;對處于一般的競爭性領域的國有企業,有的可以采取國有資本的參股形式,有的可以退出,靈活一些。
李毅中認為,到2020年國有企業除了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行業和領域的少數或者極少數企業外,都應當實行股份制。同時,他認為,非公經濟進入負面清單以外的行業和領域,壟斷行業的改革要有具體安排,特許經營要有大的進展。
談及壟斷領域的開放,馬光遠認為,民間資本目前進入壟斷領域的時機不成熟,“我們未來整個國企最后留下的肯定還是這些壟斷領域。如果現在進入的話,我覺得你可能要做好犧牲的思想準備,我們現在最根本的還是要在競爭性領域談平等問題。”他進一步表示,不要為了混合造成人為的國有資產流失,也不要為了混合搞形式主義。
改革在于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結構
截至2012年底,全國90%的國有企業及國有控股企業完成了公司制、股份制改造,中央企業70%的凈資產已屬上市公司,中央企業及其子公司引入非公資本的企業戶數已達總戶數的52%。到2013年10月,全國混合所有制上市公司已占全部境內上市公司的80%以上,資產已達90%以上。混合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已經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然而,雖然很多國有企業都已經變成了混合所有制,但在公司治理上卻并未達到目標,民營資本并沒有參與到公司治理中,在企業治理中沒有話語權。厲以寧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持股主體的多少,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要靠法人治理結構的完善,而混合所有制建立的過程中實際上就是把法人治理結構真正完善。
厲以寧進一步表示,把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了,把企業制度完善了,這樣企業才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
褚平認為,混合所有制不應該是國進民退的爭論,要從構建現代企業制度的角度出發,在具體經濟活動的微觀層面上盡量去標簽化、淡化出身、淡化成份,按照一種現代企業去規范、引導和評判,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
對此,李毅中表示了相同的觀點。他認為需規范企業,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行為方面存在缺陷,如內部人控制、信息披露不透明、監管監督體制缺失,特別是一些國有股份制企業機制沒有根本轉化,法人治理結構不健全,沒有建立完善的現代企業之路,一股獨大,侵害了股民,尤其是小股民的權益。
國民共進是方向
關于混合所有制“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過。對此,厲以寧認為,首先要明確的看到,國有資本的力量不在現在資本的多少,控制的多少,而是在能夠控制的究竟有多大,“國進民退、國退民進都不是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目標是共贏,但共贏需要改革,制度需要創新”。
李毅中在會上表示,明確混合所有制,目的是多種資本優勢互補,融合發展,要防止輿論導向在進退上爭論不休,防止無端炒作,影響大局,“我多年來提倡不要再說國退民進,國進民退,應該是國民共進,協調發展,無謂的爭論有些是不了解情況,有些人就跑去制造混亂,應該是互相尊重、加深了解、包容共進”。
十八大代表宋志平擔任中國建筑材料集團、中國醫藥集團兩家上市國企的董事長,他所管理的這兩家企業都被樹立為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標桿。他介紹,這兩家企業成功的原因在于不僅引入了民營資本,更將民資的機制帶入了企業治理中。他認為混合所有制應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或者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一個長期的、基本的方式,既不存在國有被私有化,也不存在私有的被國有化。
馬光遠在討論中表示,中國的市場經濟最核心的內涵是法制、平等、信用,這些市場經濟最基本的要素,他認為,搞混合所有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大家不要再談國有和民營。他進一步闡釋:“談一個企業的時候就是一個企業,僅此而已,如果我們現在到最后搞完混合以后國有的還是國有,民有的還是民有,我們的混合所有制就搞失敗了。我們的終極目的是建立真正的平等主體,讓大家平等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