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在世上的活法五花八門,而張艷軍則以一句“不求做大官,力求干成事”作為自己的人生宣言,一步一腳印前行不止……張艷軍多次強調,藍天食用菌公司發展到今天,離不開當地百姓的支持,自己回饋家鄉,也是盡一份赤子之心。同時,作為當地的村長,有義務帶領村民致富奔小康。現在所做的一些工作,都是為當地村民職工最大利益和幸福為目的,必須提高發展成果轉化的共享水平,讓百姓看得見摸得著。--張艷軍
近日,就“三農”問題,記者采訪了河南省夏邑縣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張艷軍。
據張艷軍董事長介紹:公司所在地車站鎮位于夏邑縣西北22公里處,西依京九鐵路,北臨310國道,南枕連霍高速公路,歐亞大陸橋--隴海鐵路穿境而過。全鎮轄30個行政村,89 個自然村;總面積69平方公里,其中鎮區面積5.5平方公里;人口6.1萬;總面積69平方公里。
多年來,經過車站鎮歷屆黨委、政府的不懈努力,農業結構調整、農業產業化工作成績斐然,已形成食用菌、蔬菜、養殖三大支柱產業,其中,食用菌產業已發展食用菌標準棚近萬座,500萬平方米,產年量10萬噸,成為全國最大的雙孢菇生產基地。全鎮現有食用菌加工企業60多家,其中省市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2家------中州食用菌開發有限公司、鵬程食品發展有限公司。民營企業一直為市、縣發展重鎮,全國四大石棉保溫建材生產基地之一。新興的食用菌加工、面粉加工、木材加工產業方興未艾,已形成產業優勢。小城鎮建設發展迅猛。通過招商引資,引來多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對舊城區、城中村進行改造,投資開發建設。新興花園、富民小區、美景花園、府佑花園、東方家園等住宅小區相繼建設完成。新型社區建設進展順利,和諧社區已建住房20萬平方米。鎮區四縱四橫八條主干道已經形成,居民區、商業區、工業區布局合理且具相當規模,小城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城鎮功能較為安全,現代化小城鎮已經構成,并極大地促進了第三產業發展。目前,在鎮區從事第三產業的人員已達7000余人。科技、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穩步發展。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促進了車站鎮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2012年,該鎮國內生產總值實現23.1億元,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13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6800元;居民儲蓄存款近10億元;在全市187個鄉鎮綜合經濟實力排序中位列第10名。1998年被河南省確定為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河南省建設廳命名為“中州小鎮”;2006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全國小蘑菇生產新農村建設示范鎮”;2007年,被中國食用菌協會命名為“中國食用菌之鄉”;2009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市級文明鄉鎮”、“城鎮化發展20快鄉鎮”,車站鎮黨委被商丘市委授予“五個好”鄉鎮黨委;2010年,被商丘市人民政府授予“城鎮化發展20強鄉鎮”。
談起食用菌科學種植技術,張艷軍如數家珍,講得頭頭是道,給人一種癡迷的感覺。從2002年開始從事食用菌生產,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張艷軍帶領他的企業從一個微不足道的菌種廠發展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知名的現代化雙孢菇生產基地。
艱辛創業,換取今日飄菇香
任何成績的取得都來之不易,都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對于張艷軍而言同樣如此。2010年他抓住實施現代農業項目的機遇,積極發展食用菌規模化生產,他投資1100多萬元。建設食用菌大棚90座,在隨后的兩年里,他連續實施了現代化農業項目,他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繼續擴大食用菌生產基地規模。為做大基地規模,帶領附近農民走上致富路,他付出常人所未付出的艱辛和努力。建設資金不足他把家里房子抵押,變賣了1處房產,甚至把父親養老錢也全部用到發展食用菌生產上。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目前,他的食用菌生產基地規模已發展至占地300畝,種植面積18萬平方米,年產量500多萬斤,年生產菌種100多萬瓶,帶動周邊幾十個自然村2000多個種植戶,菇農每座菇棚年收八純利潤在4萬元以上,年產值8200萬元以上。2012年被河南省農業廳授予“河南省無公害產品生產基地”榮譽稱號,由于他全部推行標準化生產,從而提高了食用菌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他的食用菌產品以其優良品質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在食用菌上市季節,吸引了南京、揚州、上海、杭州。亳州等地客商前來收購,成為遠近聞名的食菌生產基地。
勇于創新,打造食用菌行業新亮點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提高食用菌生產科技水平,他多措并舉,大力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動了全縣食用菌生產技術水平的提高。一是開展校企合作。張艷軍采取請進來的辦法。積極與大專院校聯姻,引進先進的生產管理技術。2012年,他成立的夏邑縣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與商丘學院開展了校企合作,夏邑縣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成為商丘學院的教學實習基地,商丘學院的人才和技術優勢給食用菌產業發展注入新的生機和活力。二是開展孢菇菌架層結構研究。傳統的8架8層栽培模式,由于層數多,給菇農上土、上料、上水、采菇等生產管理帶來了諸多不利影響。為克服這一缺點,張艷軍開展了7架7層栽培模式技術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他獲得了成功,雙孢菇產量每平方米達40年,草菇產量每平方米12-15斤,減少了菇民的勞動強度,增加了種植效益。目前,雙孢菇7架7層栽培技術已在夏邑縣大面積推廣。三是大力推廣標準化生產技術。為提高食用菌生產的質量安全水平,他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全面實行“五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物料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栽培管理、統一標準、統一產品銷售,基地質量安全水平明顯提升。2012年夏邑縣開展了“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區”創建工作,夏邑縣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作為該縣最重要迎檢單位,他又以大局為重,不計較個人得失,連續奮戰幾晝夜,由于準備充分,得到了專家組的高度贊揚,為該縣“國家級出口食用菌質量安全示范”創建工作做出了突出貢獻。四是積極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近年來,他先后示范推廣了雙孢菇二次發酵技術,菇棚整體消毒、雙孢菇糞草機械化翻堆技術等新品種、新技術10余次,開展技術培訓30多場次,免費培訓菇農3000人。
致富一方,為農民增收致富撐起一片藍天
“自己富了不算富,帶動鄉親們富了才算真正的富”,張艷軍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多年來,他利用自己的食用菌基地,默默無聞地為廣大農民服務,帶領附近村民奔上了小康路。凡愿意進入生產基地種植食用菇的農戶,他無償提供種植大棚、菌種、稻草、牛糞等生產原料,農戶只負責建堆、翻堆、上水、上土、采菇等生產管理費用。收獲時,與菇農按實際產量5:5分成,并與菇農簽訂回收合同,保護價收購菇農的產品,千方百計保護種植戶的利益。對生產基地外的其他農戶,他優先提供菌種、稻草、牛糞、機械翻堆、技術指導和信息銷售等系列化服務,受到種植戶的一致好評。2012年,他基地的種植農戶達28戶,戶均年收入8萬元。車站鎮秦院村村民馮留新一家人種植了6座菇棚,年收入過50萬元,目前,他已帶動周邊楊集、王集、李集等10多個鄉鎮200余個村,發展食用菌大棚1000余痤,實現產值8000多萬元。安排農村勞動力3000余人,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樂于奉獻,致富不忘眾鄉親
靠勤勞致富的張艷軍并沒有忘記回報社會,他常說:“沒有黨的富民政策,就沒有現在的發展。我的成績取得是和廣大干部群眾支持分不開的”。多年來,他熱心公益事業。村內道路年久失修,無法通行,他跑上跑下協調資金,自己損款10多萬元,新修了村內道路,方便了群眾出行。他創辦的食用菌菌種廠每年安排附近60歲以上勞動力210人,年收入近2萬元,還安排多名殘疾人就業,實現了農民就地就近就業,就地富裕農民,體現了張艷軍樸實、積極奉獻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新農民形象。
張艷軍在這些年里,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為群眾譜寫了致富的樂章,也為夏邑縣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12年他當選為縣十四屆人大代表。
在河南省夏邑縣,張艷軍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風云人物,這不是因為他有車站鎮沈莊村支部書記、夏邑縣藍天食用菌有限公司總經理及夏邑縣人大代表、中國食用菌協會會員等眾多頭銜,而是因為他靠一身絕技壯大發展蘑菇產業,引領菇農步入“點菇成金”的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