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中國已經進入自媒體時代。中國目前有大約6億網民,網民成為網絡輿論的主要推動者,網絡輿情成為影響政府決策和政府形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突發危機事件中,如何應對復雜多變的網絡輿情,將成為各級領導執政能力的一個體現。成為輿論的意見領袖、占領輿論的制高點,將成為各級領導應對網絡輿情的重要措施。
由于網絡本身固有的開放性、便捷性、時效性,人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得到極大程度的實現,主體意識日益崛起,主體地位日漸形成。網民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意見與見解,推進社會制度與法制的建設,推進社會精神文明與法治文明的發展。網絡輿情其表現方式主要為:新聞評論、BBS論壇、博客、播客、聚合新聞(RSS)、新聞跟帖及轉帖等等。
近年來,網絡輿情對政治生活秩序和社會穩定的影響與日俱增,一些重大的網絡輿情事件使人們開始認識到網絡對社會監督起到的巨大作用。同時,網絡輿情突發事件如果處理不當,極有可能誘發民眾的不良情緒,引發群眾的違規和過激行為,進而對社會穩定形成嚴重威脅。教育系統關系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本身熱點問題很多,歷來是敵對勢力滲透和破壞的重點,因此,分析領導干部網絡輿情的應對策略,建立預警機制,必將對網絡文化的健康發展以及社會穩定起到重要作用。
意見領袖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在20世紀40年代提出的。指的是那些對大眾媒介保持較多接觸,在特定領域能夠對他人發揮個人影響的人,意見領袖是指在人際傳播網絡中經常為他人提供信息、意見、評論,并對他人施加影響的“活躍分子”,是大眾傳播效果在形成過程的中介或過濾的環節。輿論領袖一般頗具人格魅力,具有較強綜合能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或被認同感。可見,意見領袖的影響力不可小視。面對網絡輿情,領導干部如何做新時期的“意見領袖”呢?
兩個原則
一是信息公開原則。網絡社會信息傳播是多途徑的便捷的,壓制信息傳播在技術上根本就難以做到,封鎖消息的結果往往事與愿違,只會使事情變得更為復雜。人們可能會按照自己有關事件的片面消息對事件進行解說,這就等于為不同的事件有不同版本的輿論提供了條件。關于事件的不同版本的解說在網絡之中經過一段時間的流傳之后,最后會很快地朝向極端的方向發展,這時要再控制輿情已經不再可能了。為了防止網絡以訛傳訛現象的擴展,防止小道消息四處流傳,及早化解公眾不滿情緒,在事件之初就應當公開信息,將事件的真相、歷史淵源、處理辦法及早公之與眾,為引導輿情發展方向。
二是預警原則。對于領導者而言,充分利用政府網站的平臺,及時了解民情,掌握公眾價值觀念的動態,及時發現政府日常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及時根據公眾要求調整服務方式,滿足公眾的要求,這對于提高政府公信力,塑造領導干部形象是極其必要的。要未雨綢繆,在危機沒有爆發之時,及時全面掌握各種輿論動向,并疏導負面輿論,強化正面輿論對政府形象的作用。
兩種策略
一是借助大眾媒體“把關人”角色。在大眾傳播時代,領導干部無法逃避,必須妥善處理與大眾媒介的關系。大眾媒介不僅僅是發布消息的主要機構,而且還是聯系領導干部與受眾的紐帶,大眾媒介的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解”領導干部與公眾的關系。重大事件發生時,公眾的目光勢必會集中在“權威主流媒體”上,因此,當政府的負面形象增大時,需要領導干部引導媒體“把關人”有意識地選擇重要信息,維護政府的形象;或者策劃其他重大事件,遷移公眾的視線;或者組織報道正面的新聞內容,擴大正面形象。領導干部積極地利用議程設置理論,有側重點的公布信息內容,并不代表可以瞞報危機的嚴重程度,需要將事情解決的進展情況及時地公布于眾,在這里,就可以將著眼點放在事后的處理、原因的調查以及責任的追究上。這樣,可以顯示領導干部執政的積極態度,公眾對于其信任感也會大大增強。
二是完善政府官方網站,開放討論平臺。領導干部可以完善其政府官方網站。政府官方網站不僅僅是政府部門面向公眾的“門面”,更是溝通公眾與政府部門及其領導干部的橋梁。傳播互動的溝通過程是輿論產生和存在的前提,如果在網絡論壇上沒有領導干部的參與,那么在網絡民意中,領導干部則扮演著“失語”的角色。
領導干部可以在政府官方網站上開放與公眾討論的平臺,允許網友匿名留言,進行互動,建立高效暢通的解決機制。在這樣的解決機制下,遇到突發危機事件,地方政府的信息發布部門,領導干部通過網站可以隨時對公眾的疑問作出回應,同時可以隨時掌握網絡民意與網絡輿情。秉著坦誠開放的態度開放討論平臺,可以有效地將公眾的視線吸引到政府可解決的范圍內,建立起高效溝通機制,形成輿論影響,成為意見領袖。
網絡輿情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網絡民意的表達,領導干部應該本著開明、開放、誠懇的態度,建立起一套預警機制,爭取輿論的高低,形成意見領袖,在危機面前,發出有理有力的聲音,從而化“危機”為“轉機”,達到善治的目的。(作者單位:天津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