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作為生態環境的主體,是風景造園的重要內容。本文介紹了園林植物造景應遵循的幾項原則,提出了植物群落景觀設計的方法,指出園林植物與其他園林景觀要素結合適當,可形成優美的園林景觀。
關鍵詞:園林;植物造景;景觀設計
1 園林景觀設計和植物造景
1.1園林景觀設計
園林景觀設計是在傳統園林理論的基礎上,運用園林藝術和工程技術等手段,對自然環境進行有意識改造的過程,其內容包括地形改造、植物種植、建筑營造、園路布置等。景觀設計要在完善物質功能的前提下,提升精神功能和文化品位,從社會、環境、經濟效益和美學等角度出發,為人們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1.2植物造景
植物造景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環節,是園林建設的精髓。植物在園林中有構成優美環境,渲染氣氛,襯托主景的作用,能創造出充滿生機的綠色自然環境。植物造景設計是針對城市園林建設中建筑物、假山、噴泉等非生態體類的硬質景觀較多的現象提出的生態園林建設方向,即要以植物材料為主體進行園林景觀建設。現代的植物景觀設計不但包括視覺藝術效果上的景觀,還包含生態上和文化上的景觀。合理的植物造景與硬質的建筑、假山等結合可以創造出優美的園林景觀。
2 植物造景應遵循的原則
2.1根據植物配置的美學原理優化組合,創造不同環境氛圍植物造景是自然景物在某一空間經過人工組合的配置,寓情于景,以引起人們生理上愉快、舒適的反應從而達到情感和精神上的超脫。植物單體和群體的組合,可以使人們欣賞到植物的姿態美、色彩美和風韻美。園林植物配置的美學原理是指植物景觀設計必須具備科學性與藝術性兩個方面的高度統一,既滿足植物與環境在生態適應性上的統一,又要通過藝術構圖原理,體現出植物個體和群體的形式美以及人們在欣賞時所產生的意境美。植物造景運用統一與變化、對比與協調等美學原則,采用有障有敞、有透有漏、有疏有密、有張有弛等造景手法,創造富有季相色彩變化并具有豐富園林空間的人工生態植物群落,給人以美的享受。
2.2根據生態學原理,因地制宜
任何造景植物都不能脫離生存環境而單獨存在,溫度、水分、光照、土壤以及空氣等環境因素制約著植物的正常生長發育。不同的環境因子對植物個體的發育及生態習性有明顯的影響。環境中各生態因子又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在景觀環境中常常是多個生態因子共同作用于植物,單個生態因子的作用只有在其他因子的配合下才能顯現出來。只有在深入了解植物的特性和種植地的環境后,才能合理地進行配置。適地適樹,以鄉土樹種為主是設計者首要遵循的原則,根據當地氣候條件合理選擇樹種,同時,科學合理地引進外來適生、無害、觀賞價值高的樹種,進行馴化以豐富物種多樣性,增加本地區園林植物種類。
2.3根據植物生態群落要求合理搭配
植物的群落現象與動物的“社會性”是相當類似的。植物離開了群落,生態適應性就會下降,也不利于病蟲害的防治。植物是造景設計的主要材料,因此必須從豐富多彩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表現的形象中汲取創作源泉,必須遵循自然植物群落發展的規律。自然植物群落的組成成分、外貌、季相、群落結構、垂直結構與分層現象,群落中各植物的種間關系等,都是植物造景中栽培植物群落的科學性理論基礎。掌握自然植物群落的形成和發育及其生態群落的特性和生長規律做到合理搭配,才能達到植物造景預期的藝術效果。
3 植物群落景觀設計
在現代景觀設計中,尤其是“生態節約型園林”中,植物景觀占有較大比重。以植物群落為主,人工設施為輔,是現代景觀設計的一個發展趨勢。植物是景觀設計中最靈活、最豐富的元素,營造優美生態的植物群落景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利用植物材料不同的色彩、姿態、質感進行搭配,配合景區功能形成空間的變化以總體規劃功能、景區布局要求為依據,合理布置植物群落。植物也像其他建筑、山水一樣,具有構成空間、分隔空間、引導空間變化的功能,植物在空間上的變化,可以借助借景、障景等手法來實現,形成開放、半開放、封閉、半封閉空間,達到步移景異的效果。閉而不封,透而不通,似聯非聯的空間在中國古典園林中應用最多。
3.2利用植物景觀表現時序性
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形成了“春天繁花盛開,夏季綠樹成蔭,秋季碩果累累,冬季枝干蒼勁”的特定景觀。植物的生長變化造就了景觀的時序變化,賦予了景觀生命力,極大地豐富了景觀的季相構圖,形成三時有花、四季有景的景觀效果。
3.3利用植物景觀展現地域性特色
不同的土壤、氣候環境適合不同的植物生長,同樣特色的植物也是地域的特色標志。利用園林生態環境的不同及各地氣候的差異,可呈現出地域性的植物景觀。
3.4利用植物材料形成生態的環境監控和調節系統
植物都具有一定的抗性,也都能對某種特定物質產生強烈的反應。利用植物的這種特性可以在適當地區形成自然的環境監控系統,調節凈化生態環境。設計者首先對設計場地的環境條件(包括溫度、濕度、光照、土壤和空氣)進行勘測和綜合分析,然后才能確定具體的種植設計。例如,在有嚴重二氧化硫污染的工業區,種植白皮松、銀杏等抗污樹種;在土壤鹽堿化嚴重的地區,選用黃櫨、榆樹等耐鹽堿植物。
4 植物與其他園林景觀要素的結合
植物、建筑、山體、水體、道路鋪裝是構成園林景觀的五大要素,各個要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
4.1植物與建筑的結合
植物與建筑的結合是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設計時要考慮建筑的風格、功能、體量、質感與色彩,使建筑與植物和諧統一。同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植物種植的位置,避免因為建筑的遮擋影響植物生長。建筑的線條往往比較硬直,而植物的線條卻較柔和、活潑。靜態與動態均衡構圖,使建筑與周圍的環境更為協調。
4.2植物與山體的結合
古語“山籍樹而為衣,樹籍山而為骨,樹不可繁,要見山之秀麗,山不可亂,須見樹之光輝”,既呈現了植物與山體的結合效果,又說明了植物與山體結合的原則。山得草木而華,植物與山體相輔相成,構成山體景觀。
4.3植物與水體的結合
明凈、清澈的水體是園林的靈魂,而園林水體又是借助植物來豐富水體景觀。水中、水旁的植物在豐富水體景觀層次的同時,其姿態、色彩及所形成的倒影均加強了水體的美感。植物在與水體結合時要考慮植物的生長習性,選擇適當位置進行種植,才能確保水體景觀的形成。
4.4植物與道路鋪裝的結合
園林道路是全園的骨架,具有發揮組織游覽路線、連接景觀區等重要功能。道路植物配置無論從植物品種的選擇上還是搭配形式上(包括色彩、層次高低、大小面積比例等)都應該更加豐富多樣,自由生動,能引人入勝,形成與其定位一致的氣勢和氛圍。因此植物與道路鋪裝結合時要充分考慮道路、鋪裝的功能來選擇適宜的種植方式及樹種。
5 結束語
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關系著綠化的景觀效果及綜合效益的發揮,而且與植物多樣性保護和景觀多樣性息息相關。利用當地的鄉土樹種改造人工環境,建立特色的生態園林,增加更多的自然情趣,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的需要。科學地進行園林植物造景,建設地方特色鮮明、生物多樣性豐富的園林綠化景觀,是促進城市園林綠地系統健康、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志全,崔文山,鄭曉菲.園林構成要素實例解析[M].遼寧: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2]王磊.植物造景的基本原理及應用[J].林業科技開發,2003,17,(5):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