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4月25日一大早,16歲的烏克蘭男孩弗蘭克在睡夢中被父親叫醒,父親說要帶他坐火車去首都基輔。弗蘭克迷迷糊糊地答應了,直到火車啟動后,他才突然想起了一件事,不禁大叫起來:“哎呀,我忘了一個很重要的約會!”
原來,就在幾天前,弗蘭克約了一個名叫英卡的女孩26日去游樂園玩。
看兒子一臉的懊喪,父親承諾明天一早就帶他回來,這樣他就趕得及赴約了。
第二天清晨,弗蘭克早早地就醒了,可當他興沖沖地要父親帶他回去時,父親一把將他緊緊地抱在懷里,喃喃地叫著“上帝”。
原來,就在當天凌晨1時,弗蘭克的家鄉發生了震驚世界的大災難——切爾諾貝利核電站4號核反應堆發生爆炸,核泄漏事故產生的放射污染相當于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產生的放射污染的100倍!
弗蘭克和英卡相約的那個游樂場就在普里皮亞季鎮,離核電站僅3公里,是當時受災最嚴重的小鎮。弗蘭克非常擔心英卡,可事故發生后,當地人全部被疏散到了其他地方,他始終沒有查到英卡的下落。
在這次事故中,至少有6~8萬人死亡,有13.4萬人遭受各種程度的輻射疾病折磨。弗蘭克感到希望越來越渺茫,他感覺英卡兇多吉少。
歲月流逝,就在切爾諾貝利事件十周年之際,弗蘭克在《烏克蘭之聲》上發表了一篇追思英卡的文章,這篇文章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媒體也采訪了弗蘭克。弗蘭克對著攝像鏡頭,訴說著對英卡的思念,場面催人淚下。
幾天后,弗蘭克收到了一封信,打開信一看,弗蘭克渾身戰抖起來,這封信居然是英卡寫的!英卡約他在克萊文鎮一家纖維板廠的私家鐵路那里相見,時間就在兩天后。
激動過后,弗蘭克忍不住猜測,如果這封信真是英卡寫的,這么多年她為什么不來找我?莫非是因為她在災難中身患疾病來不了?不管如何,弗蘭克都決定去赴這場遲到十年的約會。
兩天后的上午,弗蘭克來到了克萊文鎮。一路打聽,他終于找到了相約地點。讓他意想不到的是,眼前的一切實在太美了,鐵路兩旁的樹木一片蔥綠,彼此纏繞的枝蔓以及無數的花草架起了一座綠色的拱橋,站在拱橋下面,宛如置身仙境。
弗蘭克沿著這條美麗的鐵路隧道往前走著,突然,他再次呆住了。一個穿著白色長裙的美女,遠遠地站在前方,陽光透過樹枝的空隙,在她身上灑下一片金色的光暈。她正是讓弗蘭克魂牽夢縈的英卡。
弗蘭克的眼淚噴涌而出,英卡也淚流滿面,兩人奔向彼此,緊緊地抱在了一起。
英卡告訴弗蘭克,當天她在外婆家沒回來,所以僥幸躲過一劫。這十年來,她也一直在尋找弗蘭克。她的家搬到這里以后,為了寄托對弗蘭克的思念之情,她便不停地栽種樹木花草。因為她聽說,如果能種成一個花木成蔭的隧道,就能實現一個心愿。所以這十年來,她不斷地努力栽培,希望有一天可以美夢成真。
幾天后,弗蘭克和英卡在綠蔭隧道下舉行了婚禮,多家電視臺和報刊記者前來報道。人們都被他們的愛情故事所感動,于是將這里稱為“通向愛的隧道”,又稱“愛情隧道”。
切爾諾貝利事件后,烏克蘭的旅游業基本癱瘓,但愛情的力量戰勝了恐懼,很快,這里成為世界上最浪漫的地方之一,連帶著拯救了烏克蘭的旅游業。每年春夏之季,無數戀人從世界各地慕名而來,攜手穿行于一片詩情畫意之中,讓愛情隧道見證自己的甜蜜愛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