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5月的一個周日,美國五歲大的男孩約翰·阿貝勒和他的兩個哥哥跟著母親一起來到康涅狄格州的一個美軍海軍潛艇基地,與在此服役的父親吉姆共進晚餐,享受著一家人團聚的快樂。吉姆是一位38歲的海軍少校,是一艘叫“銀漢魚”號的柴油潛艇的指揮長。
第二天早上,約翰便與父親道別,因為吉姆將要隨潛艇前往珍珠港,在那里作短暫的停留后再進入阿拉斯加的申群島。但讓約翰沒想到的是,這竟然是一次永別。之后,他的父親還有潛艇上其他五位副指揮官以及64名海員都消失得無影無蹤,美國海軍部門對“銀漢魚”號的最終結論是“任務過久,假定失蹤”!
美國對軍人為國捐軀的死亡定性非常嚴格,失蹤者的親人無法享受到烈士家屬的待遇,只能拿到很少的撫恤金。因此,失去父親的約翰一家活得非常艱難。但最困擾約翰及其家人的是,父親的潛艇到底去了哪里?要是沉了,又因何而沉,沉在哪里?
為了搞清事情的真相,從15歲起,約翰便與兩個哥哥開始查詢一切跟“銀漢魚”號有關的信息,他們先后聯系過多位二戰海戰歷史專家,以及美國國防部和美國海軍,希望能揭開父親失蹤的謎團,但直到母親去世前,也無人能給他一點有價值的相關線索。
但約翰始終堅持不放棄,隨著網絡的興起,他又通過電腦開始向參加過二戰海戰的日本、德國、英國等國,發出了自己的尋父信息。
幸運的是,后來這些信息在日本的一家軍事網站上被一個叫竹野巖崎的日本軍事學家看到了。而他的手中恰巧有一篇1963年出版的文章,這篇文章是由日方一個叫“卡諾丸”號的日本貨船的船長所寫,文章詳細講述了“卡諾丸”號是如何偷襲和擊沉美國的一艘潛艇的,而這個潛艇的名字正是“銀漢魚”號!
至此,六十多年來無人能解的秘密終于被解開了!但,約翰覺得這還不夠。
在竹野巖崎的熱心幫助下,約翰最后又搜集到了“卡諾丸”號貨船的航行日志,接著,他租借了一艘配備有聲波定位儀的大型商用漁船,開始根據日志在白令海底搜尋“銀漢魚”號。
經過好幾個月的搜尋,最終約翰在距離吉斯卡島1000英里處的北太平洋區域找到了“銀漢魚”號潛艇!與此同時,他的兩個哥哥也找到了其他所有69名去世海員的家人,轉告了他們這個遲到了太久的真相。
約翰從“銀漢魚”號被擊沉的水域里裝了70瓶海水,送給海員的家人作為紀念。不久后,兩百多名遇難者的親人們聚集在一艘“銀漢魚”號的姊妹艇上,包括兩位九十多歲高齡的遇難者的遺孀。美國海軍部門的一位高級將領宣讀了所有70名遇難者的姓名,并鳴炮致哀、緬懷。大家無不動容落淚,他們終于知道了他們本該早知道的實情。
“每個人都有權利知道他們父輩和親人們的來龍去脈,生于何處,死于何故。”已經七十多歲、為揭開父親和“銀漢魚”號失蹤之謎幾乎一生無成的約翰說,“我無悔于自己所做的一切,我相信在天堂的父親和母親也一定會因我的所作所為而感到欣慰!”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的艱難找尋,是親情、愛以及強烈的心理需求和群體責任感將其引向最終的完美結局。從這點說,約翰一生有成,且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