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出生于奧地利一個鎖匠家庭,但從讀小學開始,他就喜歡音樂。開明的父親在他八歲生日那天送給他一份禮物——一架價值不菲的佩卓夫鋼琴,同時,聘請了維也納一位著名的鋼琴演奏家做兒子的音樂老師。
誰知,小男孩學了一年的鋼琴后覺得鋼琴之路太過艱難。于是,他開始打退堂鼓。
這天,父親正在做一把鎖,男孩又來找父親:“你還是辭退那位音樂老師吧,我真的學不下去了。”父親停下了手中的活兒,隨手從桌上拿過一串鑰匙,要小男孩去后面的倉庫幫他拿一塊銅片過來。
小男孩接過鑰匙一看,這串鑰匙有二三十把,而且形狀大小都差不多。小男孩拿著鑰匙來到倉庫,倉庫的門是鎖著的。應該是哪一把鑰匙呢?他試了好幾把鑰匙,都沒有打開。小男孩有些氣餒,他埋怨父親在故意刁難自己。“還是我來吧!”身后傳來父親的聲音。他從兒子手里接過那串鑰匙,一把一把地去試門上的鎖。“父親,您這樣一把一把地試,要試到什么時候?”小男孩覺得很可笑。
父親沒有回答他,還是在有條不紊地試著。這時,只剩下最后一把鑰匙沒有試過了。父親將鑰匙插進鎖眼里,隨著一聲清脆的啪嗒,鎖被打開了。這時,父親轉過身來,沖自己的兒子說了一句令他終生難忘的話:“要想打開成功這把鎖,沒有堅持,沒有恒心,沒有一把鑰匙一把鑰匙去試的決心和勇氣,你就永遠打不開門上的那把鎖。因為能打開門鎖的,往往是最后的那把鑰匙。”
這位小男孩,就是后來成為奧地利鋼琴巨匠的保羅·巴杜拉·斯科達,一位被世界音樂界尊為鋼琴教父的音樂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