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德國漢堡,一位貴婦人正握著一個小男孩的手教他雕刻。這個小男孩就是日后被稱為電磁波王子的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而這位老師正是赫茲的母親。出身高貴的母親為什么要教兒子雕刻?難道要讓他將來做個雕刻匠?
上學后,赫茲的成績很差。中學畢業后,他先是在一所技術學院念工程系,但很快覺得工程太枯燥了,便轉去念軍校。離開軍校后,他選擇了數學系,念了半年,又覺得數學太抽象了,于是轉念建筑系。念了三個月,又覺得沒意思,再度轉學,到柏林大學念物理系。
當時除了母親,沒有人看好他。不過,赫茲進入物理系后,興趣便如雕像般定了型。1879年,他以《電流的惰性研究》獲得論文比賽第一名。這是他的第一次成功。
畢業后,由于他的研究太超前,加之不擅交際,他和周圍人格格不入。但他認定自己研究的領域對于人類來說,是一條寬闊的大道。
他不知自己的信念從何而來,一天,他無意中看見了那把一直被自己珍藏的小刻刀,突然明白了:小時候,母親教他雕刻的目的除了打下他日后能以熟練的雙手制造精密光電儀器的基礎外,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能夠長期工作的專心與忍耐。他仿佛又回到了和母親一起雕刻的時光,他表情堅毅,果斷地將刀子刻在了一個所有人都感到陌生的領域——電磁波。
有人說,如果物理學是一出歌劇,那歌劇最精彩的一個高音無疑就是電磁波的研究。那么,我們可以說,在赫茲的人生歌劇中,最精彩的一個高音,無疑就是母親對他的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