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延城的一個路口站著兩個民工,一個上了年紀,一個是小伙子。他們蓬頭垢面,大包小包,還拖著兩個編織袋,身上散發著酸澀味道。
這里是車站嗎?怎么沒站牌?在截停并詢問了一個騎車人后,老民工和小伙子開始苦等,可是一連幾輛公交車都是呼嘯而過!終于有一輛車停下來,他們像逃荒一樣,抓起編織袋就要上。
司機把頭伸出來:“編織袋放行李箱里。”見兩人迷惑不解,他耐心解釋:“帶這么大的包裹上車,按規定是要打車票的。放行李箱里不用打車票。”
可行李箱在哪呢?怕司機著急,他們急得像熱鍋里的螞蟻。
司機只得下車,探身彎腰打開行李箱門。老民工一個勁地說謝謝,年輕民工怒氣未消:“我還以為這里不是車站呢!”
“這里確實不是車站。”
“不是車站,那你——”他們糊涂了。
“車站離這兒差不多一公里遠呢。”司機說,“我看你們拿著這么多東西……”
原來如此。年輕民工渾身不自在,老民工推他一把:“快上車,別讓大家等急了。”
上了車,他們頻頻向大家致謝,老民工感激地對大家說:“碰到你們太幸運了,讓我們少走這么長的路。下回我們一定到車站等車。”
車上的人聽了沖他們點頭還禮,仿佛這里真的是個車站—一個幸福而溫暖的車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