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鄰居大爺家蓋房子,上大梁的時候大爺用勁過猛,一下子從房頂上栽了下來。眾人將大爺抬往縣醫院,醫生做了檢查,說病人顱內出血,必須盡快做開顱手術,需要交500元押金。眾人來得匆忙,身上沒帶這么多錢。在那個年代,500元是一個不小的數目。我的父親在縣城中學教學,大娘便飛奔到學校找父親籌借,父親的工資每月只有28元,還要供養生活在農村的一家老小,手頭十分拮據。父親便到老師們家中借錢,揣上一包零零碎碎的錢,推出自行車,馱著大娘一路狂奔趕往醫院。
手術以后,大爺的命保住了,卻成了半身不遂,需要常年吃藥。大爺上有多病的父母,下有七個兒女,本來日子就過得十分艱難,再加上償還建房的借款,生活更是如同雪上加霜。春節臨近,大爺來到我們家,從懷里掏出5元錢,戰抖著雙手交給父親,窘迫地說:“大兄弟,快過年了,各家各戶我都要打點打點,眼下只能還你這些了。”父親把大爺的手推回去:“大哥!每年你還我5元錢,500元錢你要還我100年!我有工資,孩子也少,生活比你好,以后就不要提還錢的事了。”
在以后的日子里,大爺多次拿著數目可憐的錢上門還錢,都被我們婉言拒絕了。本來我們兩家相處得平等和睦,可就是從那時開始,我們兩家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大爺、大娘見了我,總微微地哈腰。在學校里,我和大爺的小兒子是同班同學,他處處袒護我,輪到我值日時,他總是默默地幫我打掃衛生、擦黑板。大爺家有什么好吃的,總端過一碗來讓我吃,他的孩子們卻眼巴巴地看著流口水。秋收、麥收季節,生產隊里分了糧食,大爺一家人齊上陣,總是先幫我們運回家里,晾曬入倉,然后再干自己家里的活。倘若趕上陰雨天,他們家里的糧食往往因此發芽、霉爛。
去年冬天,84歲高齡的大爺被一場重病擊倒,彌留之際,我們一家人也守候在他床前。大爺氣若游絲,艱難地對他的孩子們說:“你叔是我的救命恩人,你們一輩子都不要忘記你叔一家人的恩情!”說完不一會兒,便溘然長逝。
大爺去世不久后的一天晚上,大爺的大兒子到我們家串門,掏出一個用報紙包著的包,對父親說:“大叔!多虧您救了我父親一命,錢總是要還的,我請銀行的朋友算了一下利息,這是那500元錢的本金和利息。”父親著急地說:“你這孩子,事情都過去這么多年了,還提這些陳芝麻爛谷子的事干嗎?現在生活好了,誰也不缺這點錢。再說,我在縣城教學,沒法照顧家,你們也幫了我們家不少忙。”我沉思了一會兒,接過了那個紙包,大哥竟然眼圈一紅,感激地說了一聲:“大妹妹,謝謝你!”
大哥走后,父親暴跳如雷,拍著桌子說:“你怎么能接這些錢?還收人家的利息?”
我心平氣和地對父親說:“爹,大爺大半輩子都覺得欠我們家的人情,到死還念念不忘,走得都不安寧。不能讓他下一輩人再扛著這筆人情債啊!”父親若有所思,低頭抽煙,默默無語。
真心助人,不求回報,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但是,求助人在向你求助時,便把自尊交付于你,拒絕別人的回報,便是拒絕將自尊歸還給人家。當別人遇到困難時,該出手時就出手,傾力相助;當被助人回報時,坦然地接受,讓他們的心靈歸于安寧,這才是助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