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但在正常幸福生活中的人們,憑什么要“挪一挪”?不是還有一個詞叫“折騰”嗎?人們當然不喜歡無謂地折騰。
移民一詞,在“互動百科”中有著豐富的義項。記者在查閱這一詞匯時,被其中的一個義項深深吸引住了,那就是:移民是人類歷史得以繁榮的重要基礎。
永勝移民最大的工程,魯地拉庫區移民,是國家能源戰略和金沙江水電開發戰略的產物。單從這個層面來理解,首先,魯地拉庫區移民是一種需要,是國家發展可再生水電能源的戰略需要,是金沙江中游可開發“一庫八級”水電能源的戰略需要;其次,魯地拉庫區移民是一項任務,是應需要而落實在永勝縣委、縣政府及所涉及鄉鎮、村落、群眾頭上的任務。是任務,就意味著必須限期完成。當然,移民的本質還是“人類歷史得以繁榮的重要基礎”。
那么,永勝縣委、縣政府是如何出色地完成了“魯地拉庫區移民”這一項繁重程度僅次于三峽水電移民的重大任務的呢?又是如何帶領移民走出繁榮發展、昌盛新象的路子呢?
帶著這一疑問,記者采訪了中共永勝縣委書記張佐及中共永勝縣委副書記、永勝縣人民政府縣長馮忠。
張佐書記說,“2013年4月30日前,全面完成魯地拉水電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是一項硬任務,容不得我們有半點遲疑,容不得我們再去爭論,也沒有緩氣歇腳的時間,必須嚴格按照時間節點要求,認真抓好落實,不能有半點含糊,不能有半點閃失。”
馮忠縣長說,“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既是電站順利建設的需要,也是加快移民區發展的重大機遇。我們一定要努力抓住機遇,注重把移民搬遷安置與轉變移民庫區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以農業生產區域化、標準化、生態化為重點,促進移民增收致富,走出一條生產發展、生態良好、生活富裕的新路子,推動庫區經濟社會的新發展。”
字字懇切,言猶在耳。
透過他們鏗鏘豪邁的語言,透過他們堅定的眼神,記者仿佛看到了金色的金沙江畔,一卷戮力實踐的工作新篇,一幅移民新象的美好未來。一個清晰的魯地拉水電移民鏈條,也漸漸在記者的腦海中形成……
搬:憑什么搬
5240戶20191人。
這僅僅是魯地拉庫區移民一地的人口數字。
永勝縣上下把這一最大的移民任務標的作為重要的政治任務和中心工作,尤其是2012年9月以來,按照云南省、麗江市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時間節點,永勝縣各級領導和廣大移民工作者扎根一線,忘我工作,涌現出了無數鼓舞人、感染人的先進事跡,創造了史無前例的永勝奇跡和水電移民工作的永勝經驗,打造了新時期的永勝精神。
完成魯地拉水電移民任務的關鍵是什么?張佐說,“移民搬遷關系到農戶群眾的生存、生活和長遠發展,故土難離,窮家難舍,突然離開世代居住的地方,群眾意愿是實施好移民搬遷安置的關鍵。”
群眾意愿的實質是什么?群眾憑什么搬離自己世代居住、生產生活的故土?
這不是一個僅靠一紙行政命令就可以解決的問題,也不是一個僅靠一般的工作方法就能解決的問題。永勝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這一實質、把握這一實質、緊抓這一實質,在疏通群眾意愿上打好了五張牌:
第一張:優待政策牌。
對于國家移民政策,永勝縣認真落實不打折扣。按照“優越、優先、優厚”的原則,堅持在國家補償政策上讓移民多得,在全民普惠政策上讓移民都得,在搬遷安置政策上讓移民實得。把各項惠民政策用足、用夠、用活,從政策層面最大限度地服務移民安置和發展的需求,通過把移民本身的政策和其他方面的政策有機結合,為移民創造了更好的生產生活條件,做到了移民政策和其他惠民政策互為補充。很多移民群眾的合法訴求,也通過努力得到認可,成為移民政策的一部分,做到了政策與實際相統一,扭轉了被動局面,促進了移民搬遷安置工作迅速推進。
“永勝縣委、縣政府為魯地拉水電站庫區移民爭取的優惠政策和資金前所未有,在整個云南水電開發史上首屈一指。”張佐告訴記者。
第二張:深入理解牌。
長期以來,水利水電建設難點在移民、關鍵在移民、成敗在移民,移民工作利益關系復雜,新老問題交織重疊,被稱為天下第一難事。但在魯地拉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中,永勝縣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移民當親人,貼近移民群眾,主動與移民群眾交朋友、手拉手、心連心,堅持“換位思考理解移民,滿腔熱情服務移民,千方百計幫助移民”,始終站在移民的立場想問題作決策,始終把移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合法權益放在首位,在規劃、協調、建設、政策扶持等環節上,充分傾聽移民呼聲,尊重移民意愿,滿足移民合理訴求,讓廣大移民群眾受到關懷、看到希望、得到實惠,使移民不僅是國家重點工程建設的貢獻者,而且成為受益者,從而贏得了移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第三張:廣泛宣傳牌。
在宣傳上做到“四到戶”,即工作上門到戶,組織工作人員深入村組和農戶家中,以村組為單位逐戶調查摸底,掌握第一手資料;宣傳資料發放到戶,在通過報紙、電視、媒體宣傳的同時,將宣傳手冊、宣傳單及時發放到移民對象手中,讓移民政策家喻戶曉;政策宣傳講解到農戶,講清時間性、緊迫性和特殊性,在進村入戶進行調查摸底的同時,仔細講解移民搬遷安置政策、措施和辦法,使移民消除顧慮,放下思想包袱,主動配合移民搬遷工作;群眾顧慮解答到戶,對移民提出的問題,按照政策一一講解清楚,幫助群眾算賬對比,樹立群眾后期發展、生活的信心和決心。
第四張:群眾工作牌。
永勝全縣65個部門,從領導干部到職工都長期深入一線,貼近群眾,與群眾心連心,耐心細致宣傳政策,竭盡所能解決問題,將困難消化在基層,將矛盾化解在基層,將問題處理在一線。特別在清庫階段,大部分處級掛鉤領導,都到現場親自組織指導;65個部門的主要負責人直接到一線,勸導群眾,指揮挖機,親自上陣開展房屋拆除工作。這支干部隊伍,在這場轟轟烈烈的移民搬遷中,經受住了嚴峻考驗,提高了做群眾工作的能力,靈魂得到了洗禮,意志得到了錘煉,作風得到了轉變。
馮忠深情地說道,“本次移民搬遷就是最典型的貫徹落實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典范。我們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并得到麗江市委、市政府的肯定,那就是‘魯地拉庫區的移民搬遷工作是永勝縣干部最密切地擁抱群眾的一次工作’,書寫了群眾工作的‘永勝經驗’。我們的干部主動深入群眾,不用等老百姓上訪,讓老百姓覺得有依靠,有問題反映的渠道。矛盾其實很多,但都在基層解決,及時解決不掉了,也讓老百姓知道縣里面有什么想法、鎮里面有什么想法,要怎么做該怎么做大家積極溝通,這樣一來,老百姓的知情權也有了。所以干部下去落實群眾路線,就讓黨委政府的政策與老百姓有一個無縫對接,這樣就達到了理解,這就是對群眾路線最好的貫徹落實。”
張佐對永勝縣的群眾工作十分肯定,“永勝縣在移民工作中開展群眾工作的方法、取得的群眾工作經驗,在永勝歷史上可謂前無古人。”
第五張:工作網絡牌。
移民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永勝縣委、縣政府由主要領導親自掛帥,組建了責任清晰、運轉高效的工作機構,開展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政策法規宣傳,推行了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指揮部、片區負責人、工作組三級聯席會議制度,實施了處級領導干部掛鉤聯系部門包干制度和縣直部門掛鉤包干制度。按掛鉤包村包戶制度,設立10個安置點指揮部,在濤源鎮、片角鄉推行鎮、村、組三級工作網絡,形成了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指揮部總協調、各安置點指揮部分塊包干、各片區分頭負責、各部門工作組對口服務群眾的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聯動、各司其職,事事有專人負責、每項工作都有人抓、有人管的工作格局。
疏通群眾意愿猶如抽絲剝繭,集腋成裘,終見成效。面對魯地拉庫區移民這項對永勝來說前所未有的艱巨任務和重大挑戰,永勝全縣上下凝心聚力,忍辱負重,從大局出發,舉全縣之力,采取“白+黑”“5+2”工作方式,搶時間、趕進度,終于把一個渺茫的希望在規定時間內變成一個可圈可點、具體實在、振奮人心的現實。取得這樣的成果且沒有出現過一次群體性事件,沒有出現過一次大規模到縣、出縣上訪,本身就是一種奇跡,也是一種經驗。這種勇于擔當、敢于作為、圍繞群眾意愿打好每一張牌的精神,唱響了永勝各族人民自強不息、團結奮斗的主旋律,書寫了永勝發展史冊上的壯麗篇章。這種精神,是一種“眾人同心、其利斷金”的力量,是一種“風雨同舟、所向披靡”的信心,是“團結創新,敢為人先”的勇氣,也是對高遠、開放、包容的高原情懷和堅定、擔當、務實的大山精神的詮釋。這種精神不但為永勝全縣各級干部和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了良好的對外形象,同時也將成為推動永勝縣跨越發展,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寶貴精神財富。
移:往哪兒移
4個集鎮安置點、12個農村安置點。
這就是魯地拉庫區移民的移民方向。
這就是魯地拉庫區移民的未來家園。“要建設一批移民新村,按照‘規劃科學、布局合理、設施完備、功能齊全、服務配套、管理有序、環境優美、民風淳樸’的要求,建成一批標準高、功能全、環境美、發展快的移民新村,為永勝縣新農村建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張佐對移民的未來家園寄予厚望。
完成魯地拉庫區移民任務的要害是什么?張佐說,“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為加快魯地拉庫區移民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對魯地拉庫區部分移民安置點實施統規代建,超前啟動學校、醫院等公建工程建設,加快濤源鎮政府辦公樓及移民樣板房建設,讓廣大移民群眾眼見為實。”
眼見為實的意義何在?就是要通過安置點建設,打消移民心中的顧慮,堅定他們的搬遷信心。馮忠對此有著深切感悟,他說,“永勝縣委、縣政府致力于千方百計加快移民搬遷安置階段性工作,一步一步地提振移民的信心及移民工作的信心。‘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移民搬遷安置不僅僅是人的空間流動,還是勞動力、土地、資金等生活要素的重新配置。”
如何堅定移民的信心及移民工作的信心?永勝縣委、縣政府敢于攻堅克難,突破常規思維,創新辦法舉措,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務實精神,艱苦奮戰,在堅定移民信心上構筑起五大平臺:
第一大平臺是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永勝縣全力加快移民安置區的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搶抓工期,統籌抓好移民集鎮對外連接公路、集鎮給排水、安置區村內道路硬化、村委會辦公場所、公共廁所、垃圾場、集貿市場和電力、電信等項目工程,使各安置區告別泥滑路爛、灰塵漫天的歷史,以整潔街巷、嶄新設施創造一個良好的移民環境,提升移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愿景的信心。
第二大平臺是生產用地配置。
永勝縣千方百計加快長效人口核定、生產用地配置工作,打好繼清庫、搬遷之后的又一場硬仗。按照公開、公平、公正原則,確保長效人口核定這一事關移民群眾長期利益,也最容易引發社會熱點難點的工作穩妥推進,確保群眾既得利益不受損失。特別是生產用地的配置刻不容緩,農無地不安,必須及時按相關政策和規定認真研究,加強協調,強化措施,盡快予以解決。
第三大平臺是移民發展規劃。
永勝縣切實研究和編制好移民發展規劃,為移民區長遠發展提供保障。移民搬遷安置是一項涉及經濟、社會、民生、生態等多個方面的系統工程,既是確保電站建設順利推進的需要,也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機遇。統籌考慮移民區發展定位和長遠發展,抓住重點,突出特色,及時研究制定好移民發展規劃、移民庫區產業發展規劃等工作,使移民搬遷與全縣發展規劃、鄉鎮片區發展規劃同步推進,實現移民搬遷與區域發展、推進城鎮化、農業產業化相互促進,實現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統一,促使移民搬遷安置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能致富目標的實現。依托搬遷安置重點集鎮、村組基礎條件好的區域資源優勢,合理規劃產業項目,形成多層次的產業鏈、產業集群、產業基地。
第四大平臺是維護移民穩定。
永勝縣堅持在維護穩定中推進工作,在推進工作中維護穩定。“穩定是硬任務”。進一步強化維穩措施,積極化解矛盾糾紛,確保移民庫區長治久安、和諧穩定。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繼續不折不扣地落實好移民相關政策,維護移民合法權益,嚴格按政策辦事,不讓移民利益受損。加強移民信訪工作,堅持分級負責,認真研究制定領導干部接訪、定期專題研究、聯席會議、責任追究、移民信訪零報告等移民信訪工作制度。借助“法制宣傳月”“掛牌接訪”活動,開展法制宣傳,引導移民群眾正確理解移民政策和信訪法規,依法合理反映訴求。抓好預防排查,把握化解移民信訪的主動權,建立科學有效的移民利益協調、訴求表達、 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健全縣、鄉(鎮)、村、移民信訪網絡,及時化解信訪問題;定期排查影響移民穩定的突出矛盾,防范和妥善處置突發事件,全面促進庫區社會和諧穩定。
第五大平臺是踐行服務移民群眾。
永勝全縣上下在“四群”教育中深入開展“三型三用”先鋒行動,為把有關要求貫徹落實到永勝各項工作,特別是移民這個重點工作中,永勝縣以服務電站移民群眾為主要對象,深入開展踐行“三型三用”、服務移民活動。通過踐行“三型三用”、服務移民活動,進一步轉變各級干部作風,引導和教育黨員干部急移民群眾之所急、想移民群眾之所想、解移民群眾之難,深入移民開展服務,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實際困難,在推進移民工作中創建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模范機關,打造一支用情融入群眾、用心投入工作、用力轉變作風的好干部隊伍。這項活動在移民工作中得以認真實施,并將進一步向實踐群眾路線、服務移民群眾方向深化。
在五大平臺的合力作用下,經過永勝全縣上下群策群力,在思路上的不斷創新,在工作過程中的不斷求真務實,在愿景藍圖與現實景象的不斷交織變現中,廣大干部職工逐漸達到思移民、服務移民的一種共識,不再對移民工作抱有任何懷疑態度,都是朝著一個目標堅持不懈地努力;廣大移民群眾漸漸從不愿意、不配合甚至是敵視和采取過激行為抵制轉變到理解、支持和積極主動投身到搬遷安置建設美好家園的隊伍中來。
有了信心,還有什么事是辦不成的?毫無疑問,將魯地拉庫區移民締造為麗江市、云南省移民搬遷安置工作的一個奇跡的,正是廣大移民群眾被逐漸樹立、提振起來的信心。這就是魯地拉庫區移民的信心之路:
面對時間緊、任務重、困難多的實際,永勝縣用1個月的時間,全面完成了5228戶移民宅基地劃分工作;用2個月時間,全面完成了魯地拉水電站移民人口確定、房屋特殊裝潢調查和搬遷協議簽訂等工作;用不到1個月的時間,完成防洪度汛臨時過渡安置4905戶;從2013年4月17日開始全面啟動庫底清理,到5月20日的一個多月時間內,完成了清庫工作;用了7個月的時間,大干基礎設施建設,淹沒段復建工程投入使用,濤源鎮政府遷建工程竣工,濤源鎮黨委政府進駐新大樓辦公,其他機關、企(事)業單位和村委會全部搬遷到臨時辦公地點,淹沒區學校防洪度汛安置工作全部到位,集鎮水、電、路得到保障,魯地拉庫區移民搬遷安置在既定時間內通過了云南省、麗江市驗收,并實現了按省委、省政府確定的時間節點正式下閘蓄水的目標。至2013年10底,魯地拉水電站永勝庫區除自行安置的911戶外,已完成主體建房的3798戶,占建房農戶數的92%。移民建房和生產安置人口核定、土地配置等工作也在緊張有序地開展。
美好憧憬 移民之愿
綠起來、亮起來、富起來。
這就是魯地拉庫區移民的繁榮憧憬。
這就是魯地拉庫區移民的美好夢想。馮忠信心百倍地說,“未來十年之內,永勝縣要通兩條高速公路,一條是麗攀高速,以后永勝到麗江大約40分鐘,另一條是大理到永勝的高速公路。以后永勝的通達條件將大大提高,這就意味著對庫區的發展支持條件更好,所以永勝的發展是大有可為的。”
實現魯地拉庫區移民發展的肯綮是什么?“就整個魯地拉庫區移民工作而言,雖然‘搬得出’的重任已經完成,但全縣干部仍要像第一階段一樣,認認真真腳踏實地做好‘穩得住’‘能致富’的工作。移民搬遷是大事,移民發展也是大事。沒有移民的穩定就沒有全縣的和諧,沒有移民區的快速發展就沒有永勝的跨越發展。我們惟有繼續努力,不能松勁。‘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只搬出來不發展當然不行。因此要繼續發揚前期‘搬得出’階段的精神,毫不松懈。移民工作還在進行時,而且責任更大。永勝縣黨委政府一直在想如何讓庫區的三萬多人富起來、發展好的問題,一直在做讓庫區的三萬多人富起來、發展好的實事,一刻也沒有停過。”馮忠一邊說著,一邊凝望庫區,眼中充滿了無尚的使命。
思路決定出路,夢想鑄就舞臺。永勝縣轉變思想、提前謀劃,將思維逐步從以移民搬遷為主體向產業發展、移民就業、生態建設、和諧穩定等工作過渡轉移,將眼光逐步放在致富舞臺的鑄就上,開始悉心謀慮、精心打造推動永勝發展的五大舞臺:
第一舞臺:大力發展庫區高原特色農業。
充分依托移民庫區豐富的土地資源和優越的光熱資源,完善金沙江沿線高原特色農業發展規劃,集中移民搬遷后的土地、林地和資金等生產要素,推動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種養結合生產經營,努力形成具有優勢的產業帶和特色農業區。以精品莊園、家庭農場和科技示范區建設為重點,積極探索和打造移民搬遷農業園示范區、就業示范區、創業示范區、勞務示范區。大力發展蔬菜、畜牧、生態林果產業和特色淡水漁業。打造好濤源移民庫區10萬畝蔬菜產業基地;建設好10萬畝“云冠”褚橙基地,并結合褚橙采摘和農莊旅游,精心打造金沙江太陽谷褚橙高原特色農業精品莊園;以庫區特色漁業養殖為重點,發展好庫區特色漁業養殖10萬畝(其中網箱養殖1500畝),全力打造麗江特色淡水漁業養殖基地。同時,因地制宜,引導好葡萄、柑桔、石榴、紅花、甘蔗等傳統種植產業的發展。
第二舞臺:大力發展庫區旅游產業。
緊緊依托庫區蓄水后形成的高峽出平湖的自然景觀,以庫區沿岸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基礎,充分利用魯地拉水電站永勝庫區位于大香格里拉旅游環線的重要干線上,是昆明、大理、麗江、攀枝花旅游環線上的重要區域和重要觀光點這一有利條件,將永勝縣境內金沙江215公里沿江一線內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電站的庫區旅游觀光、民族風情展示、特色水產養殖和生態種植相結合,大力發展以庫區觀光、生態、休閑為主的鄉村旅游和農家樂、農家賓館、特色餐飲、旅游購物、物流配送、商貿流通等服務產業,促進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將濤源集鎮打造成為全省水能開發移民特色新鎮典范。
第三舞臺:大力發展勞務經濟。
積極鼓勵發展勞務輸出,有效整合扶貧培訓、就業培訓、勞務培訓、農技培訓等資源,切實增強移民就業技能,拓展就業創業領域,支持移民以多種形式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外出務工,增加勞務收入,確保移民就業有渠道、生活有保障,以促進就業鞏固搬遷成果。按照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圍繞主導產業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延伸,編制包裝一批農業產業項目,通過積極爭取項目資金和招商引資引進一批資源加工型、生態環保型和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深加工企業向重點集鎮安置區聚集,吸納移民進入企業就業,拓寬增收渠道,增加工資性收入,著力打造移民搬遷勞務示范區。
第四舞臺:資金扶持和項目整合。
認真落實高原特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專項資金投入,制定與品牌、規模、效益和稅收相掛鉤的財政專項資金扶持政策措施和管理辦法,采用財政貼息、補助、獎勵、以獎代補、先建后補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扶持特色農業發展。充分整合項目、資金資源,在認真組織實施好龍開口電站水資源綜合利用一期工程等已建或在建工程項目的基礎上,有效整合農業產業化、農田水利建設、林業生態建設、交通通村公路建設等項目、資金,集中人力、財力和物力進行重點突破,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式搞好移民安置區產業發展建設,促進移民庫區產業的快速發展。
第五舞臺:統籌抓好庫區美麗鄉村建設。
切實抓好當前國家高度重視“三農”工作加大對美麗鄉村建設政策傾斜和資金投入的機遇,依托移民新鎮、新村建設,以及交通便利、硬件配套基礎設施較好和庫區湖泊的自然風光等基礎條件,結合移民新集鎮全新的規劃布局,努力爭取上級的支持和幫助,積極實施移民庫區美麗鄉村建設。以政府引導、農戶自愿為原則,堅持多元投入,將危房改造、新農村建設、整村推進等相關項目向移民新集鎮和重點村傾斜,進一步完善重點移民村的人居環境、村容村貌、環境衛生,確保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努力實現移民集鎮和移民新村綠起來、亮起來、富起來,切實把移民新村建成宜居、宜游的美麗鄉村,實現移民群眾的美麗鄉村致富夢。
馮忠說,只有為移民群眾建立起廣闊的舞臺,讓他們在舞臺上自己跳舞,自己尋找屬于自己的節拍,綠起來才是生態的,亮起來才是自然的,富起來才是必然的。
馮忠告訴記者,在庫區,原來的交通基礎設施已被淹沒,因此要在村與村、鄉與鄉之間,把沿線交通連接好,把公共基礎設施、環衛基礎設施建設好。庫區航運、碼頭等基礎設施建好,大概要投資4億元至5億元。建設新農村,就是要建設亮化工程、美化工程、綠化工程、凈化工程、硬化工程。亮化就是要有路燈,讓它亮起來;美化、綠化,村前屋后要綠起來,家里要美起來;硬化就是要建設好道路。
當然,所有工作的中心還是一定要讓移民群眾在致富的舞臺上富起來,經濟的路子多起來,手中的票子多起來。目標就是要努力建設富裕文明、山清水秀、和諧開放、生態宜居的新型搬遷安置區,將搬遷安置區建設成為一派繁榮的移民新鎮、新村典范,讓移民過上幸福美好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