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庫移民工作可謂“道道是難關,處處是難題”,如何快速有效的完成搬遷工作,確保移民安全、安心、安逸的成功搬遷是擺在永勝縣各部門領導干部前面的最大問題。堅持“以人為本”的搬遷安置理念,移民宣傳工作可謂是重中之重,更是難中之難,不僅要準確地傳達黨的政策,讓廣大移民群眾感受到黨和國家的關懷和溫暖;要及時了解移民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為上級領導科學決策提供服務;還要全面總結新形勢下移民工作的好經驗、好做法,推動移民工作更好地開展;更要深入挖掘帶領廣大移民群眾發家致富的典型,引導移民群眾逐步摒棄“等靠要”思想。此外,部分移民群眾搬遷后會產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和“特殊公民”意識,對有關移民工作的宣傳報道極為敏感,稍有偏差就會激化矛盾。所以在宣傳工作中必須把握宣傳力度,注意有效的宣傳渠道,創新宣傳舉措,健全宣傳機制,為全面落實水庫移民政策、維護移民整體穩定發揮重要的作用。
為深度了解魯地拉電站移民的宣傳工作,2014年4月21日,本刊記者采訪了永勝縣委宣傳部長李果。對于移民搬遷工作,李果表示,“做好移民工作,不僅要真正地深入群眾,用心去體味民情;更要堅持群眾路線,維護移民利益,用政策移民和情感移民實現金沙江中游水電開發區域的和諧與發展。這就需要宣傳的力量,我們必須堅持‘對移民工作有利的事多說多做、對移民工作不利的事不說不做’宣傳工作思路要結合本地工作實際研討交流,發現、挖掘當地工作的亮點,共同推動宣傳工作。”此外,他還就移民工作的感想和移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移民工作的經驗等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為營造良好的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氛圍,真正做好移民搬遷工作,永勝縣委、縣政府舉全縣之力,制定實施了三項宣傳措施。首先,永勝縣委宣傳部和縣文廣局抽調專業記者,并邀請《麗江日報》和麗江電視臺派出記者組成宣傳報道組,常駐庫區開展專題宣傳報道和資料收集工作;第二,宣傳工作不斷創新思路,注重挖掘和塑造典型,通過電視、網絡和報刊等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宣講移民政策、樹立先進典型以發揮榜樣作用;第三,縣移民局加強對移民政策和工作業務培訓,并制作了《移民工作宣傳手冊》《移民房屋建設技術要點》等24000多份宣傳材料發放到移民工作隊和移民群眾手中。與此同時,全縣65支移民工作隊創新思想政治工作,耐心細致地宣講移民政策,宣傳移民精神,為移民群眾闡釋政策、答疑解惑,積極為庫區群眾爭取優惠政策,得到了廣大移民群眾的理解和大力支持,調動了庫區移民群眾的搬遷積極性,形成了“思搬遷、議搬遷、想搬遷,晚搬遷不如早搬遷”的良好工作氛圍和宣傳氣氛,創造了永勝縣水電移民搬遷安置奇跡般的驚人速度,彰顯了“敢擔當、善作為”的永勝新形象。李果告訴記者,“用群眾接受的觀點來做群眾的工作,才會得到群眾的認可。心貼心、帶著責任去實施工作,帶著真誠、帶著感情去做工作,和群眾拉家常,幫群眾干農活,做當家人應做的工作??赐先?,關心孩子上學,幫助農田的種植都有助于感化群眾。工作隊從小事入手,一點一滴地引導群眾,真正做到以實際行動打動群眾,化被動為主動?!?/p>
世代居住在金沙江畔的濤源、片角、東風三個鄉鎮的人民群眾,自幼受古渡文化和茶馬古道文化熏陶,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了他們包容、開放、勤勞、善良的性格特征和識大體、顧大局的奉獻精神。當年永勝縣的土地承包改革就是在濤源鎮拉開的序幕,永勝縣移民搬遷這一史無前例的偉業再一次將敢為人先的濤源人民推向了移民第一線。但他們默默無聞、任勞任怨,用實際行動支持了國家水電事業的發展,頭頂烈日,面對漫天黃沙,與全縣移民工作人員一道同甘共苦、風雨同舟,在難以想象的時間和壓力面前,在難以想象的搬遷困難面前,在難以想象的應急度汛面前,以犧牲小我,成就大家的奉獻精神,用堅定的意志、堅韌不拔的勇氣戰勝了困難、經受住了考驗,表現出了非凡的志氣和可貴的決心。
經過長期的宣傳和引導,移民們認識到了電站建設的重要性,濤源鎮上六村小官莊70多歲的黨員王學先,在小街上經營旅館和商鋪,一年收入超過萬元,聽到要拆遷外搬,老伴甚至為此哭腫了眼睛,他卻斬釘截鐵地勸解老伴,義無反顧地說道,“興建電站是國家的大事,再創家業不就辛苦點、累點罷了。為國家西電東送做貢獻,我搬這個家是搬定了?!边@個村13家商鋪移民跟著他主動外遷。濤源鎮濤源村委會擁有廣闊的肥田沃土,超級稻產量曾創下世界紀錄,但為了建設魯地拉電站,由黨員干部帶頭,村民們含淚離開了故土家園,到新的安置點上建家立業。片角鄉下六村經過10多年精心培植出來的200多畝龍眼、柑橘、石榴等經濟林果地,曾是這里16戶移民農戶的主要經濟支柱,然而為配合清庫,村民含淚砍倒了這些“搖錢樹”。較之于物質,更難割舍的是移民對故土的情感。金江村被庫區淹沒的,不僅有農戶的田舍,還有極具文化價值的金江古渡和金江老街上一直保留著的特色古民居、古建筑及寺廟及堂館所,更有埋葬著他們祖祖輩輩的許多墳塋,但為了電站建設,他們忍痛把這里的古建文物和新墳舊墳一一遷出。
盡管廣大移民有著很濃的戀土情結,舍不得背井離鄉、割舍故土,但他們懂得電站建設是大局,懂得移民搬遷是大義,從被動變為主動,他們積極配合、支持、參與,有效地推進了整個移民工作。盡管移民安置點的環境條件還不盡人意,生產生活都還不夠方便,但他們總是堅持樂觀的生活態度,默默地克服著各種困難,對未來充滿了信心。
李果談到移民工作中遇到的困難時,似乎又回到了當時的緊張局面中。他向記者描述他們當時的情景。擔負著魯地拉電站兩萬多移民搬遷安置的繁重任務,永勝縣委、縣政府近千名黨員干部長期駐守在移民工作第一線,宣傳群眾,發動群眾,依靠群眾,凝聚起了全縣上下同心協力共謀移民大計的強大合力。39名縣處級領導不僅負責村組直接聯系移民農戶,同時擔任了13個搬遷安置點指揮部的指揮長,具體服務移民群眾。他們白天奔波在移民搬遷安置總建設工地上負責指揮與協調工作,把問題解決在現場,把矛盾處理在基層,把服務做到移民群眾心坎上,把工作落實到完成任務的成效上。每到晚上,他們又掛帥出征穿梭在移民家中跟群眾促膝談心,問計于民,問政于民,問需于民,用真情去感化群眾,用政策與群眾溝通,用信念去激勵群眾,為群眾釋疑解惑,幫群眾排憂解難。近千名縣直掛鉤部門的黨員干部與兩萬多移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把移民的事當做自己的事。他們深入群眾當中察民情、訪民愿、聽民意、幫民困、解民憂、辦民求,跟移民交朋友,為群眾辦實事。他們認真開展政策宣傳、簽訂搬遷協議、動員搬遷、組織動遷、指導移民新居建設、做好庫區安全穩定等工作。他們在平凡的崗位上彰顯作風,奉獻真情,演繹了一曲又一曲感人的贊歌,創造了一份又一份的輝煌業績。
永勝縣碧泉林業局的黨員王永芬、和勇紅每天穿梭往返于35戶掛鉤農戶家中,跟移民農戶拉家常、講政策,幫移民戶干農活、帶小孩,起早貪黑,放棄所有節假日和雙休日,每到一家,他們都帶去面板、搟面杖和肉餡,教移民農戶包餃子、做餛飩,這已在當地曾傳為佳話。永勝縣科技局的黨員干部深入移民一線,對移民的冬早蔬菜和紅花產業進行了技術指導,讓移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
在這片土地上,一件件感人的故事不斷傳揚,一種為民奉獻的精神不斷傳承。永勝縣衛生局的醫護人員頂著烈日幫移民收玉米、摘辣椒、采紅花;永勝縣發改局掛鉤農門村小組,把體弱多病的80歲老人郭玉珍當作自己的親人,經常到家探望,送醫送藥,噓寒問暖。老人搬家時,不僅為其請好車輛幫忙搬家,同時聯系醫務人員親自將老人送到安置點的新居中,老人感動地說,“工作隊與群眾心連心,真正成了移民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
41歲的趙勇剛剛被任命為金江村黨總支副書記,就肩負起了金江坪指揮部水電工程部的管理工作,他和手下的15名水電工,承擔著整個金江坪工程建設的水電供應和水電線路維護任務。他有時一天接到200多個移民求助電話,但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安排專人或親自上門服務,每天回到住處,無論多晚,他都要記好他的移民工作日記。
全縣干部用真誠和真心,與廣大移民結下了血濃于水的親情;千名掛鉤黨員干部用艱辛、堅韌和真情踐行群眾路線,百名基層一線的村組黨員干部顧全大局,奮勇爭先,在移民工作中默默奉獻。
李果講到黨員干部們逐一地克服了搬遷所遇到的困難時,欣慰顯現在他的臉上。面對“時間緊、任務重、情況復雜、工程浩大”的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永勝縣所有參加移民工作的干部職工,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拼命三郎”精神,“白+黑”“5+2”地干,放棄了所有節假日,真正做到了在困難面前不低頭,在問題面前不繞道。有許許多多的干部舍小家為大家,奮不顧身地奮戰在第一線,表現出了非凡的勇氣;有許許多多的干部表現出超人的智慧、想方設法兌現了向組織和人民做出的莊嚴承諾。有放棄節假日、周末,甚至放棄春節與家人團圓、一心一意堅守第一線的干部職工;有為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流了淚、受了傷、有病不能及時看的干部職工;有夫妻父子齊上陣的移民干部家庭;有“既愛紅妝更愛武裝”的縣紀委監察局“娘子軍”工作組;有付出100次的努力始終不放棄對 “重點戶”做思想工作的縣森林公安局工作組;有堅守移民工作第一線的老領導;有默默奉獻的大學生村官;有既為移民利益最大化又堅持政策維護政府形象的好干部;有“我最大心愿就是讓移民群眾真正實現安居樂業”的村組長;有“黨叫我搬我就搬”的移民老黨員;還有為移民工作痛失親人的機關干部;有為了能讓群眾早一天搬到新的家園,犧牲在移民工作崗位上的村小組長、移民助理員楊子良,更有從之前的不理解、不支持移民工作變到積極配合、主動參與、協作奉獻的廣大移民群眾。
維護移民利益,讓群眾共享改革和發展的成果。永勝縣在嚴格執行國家相關移民政策的基礎上,把保障移民群眾利益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結合移民群眾的合理要求和魯地拉電站庫區的特殊情況,及時加強對省、市的請示匯報,反復與電站業主、綜合設代、綜合監理協調溝通,積極爭取各方面的理解、關心和支持。提高魯地拉電站庫區零星果樹的補償單價和房屋補償標準,增加了移民搬遷獎勵資金、房屋特殊裝潢補償費用,延長了年產值補助費用的發放時間,解決了集鎮建設用地補償和移民補償方式選擇、長效補償移民人口指標調控等事關移民切身利益的問題,爭取和實施了移民安置區沿江左右岸公路油面建設等公共基礎設施項目,同時協調農村地震安居工程、農村能源、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等向庫區傾斜,從機制層面和政策層面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移民群眾的相關利益。
金沙江畔,熱血奔涌,黨旗招展!永勝縣委、縣政府及時組建移民工作志愿服務隊,深入移民安置住地和建設工地,為移民搬磚送水,推車修路,從小事做起,幫群眾解燃眉之急。同時成立了衛生防疫隊、房建質監隊、安全巡視組、治安巡邏隊等相關組織,全方位做好移民群眾生產生活的協調服務工作。各移民安置點指揮部針對移民建房中存在的問題,全力做好水電路保障和矛盾糾紛協調處工作,千方百計為移民排憂解難,做到服務到位、協調到位、保障到位。
李果告訴記者,在搬遷過程中,各種矛盾和問題交織,而任何一項工作都要按既定的時間節點嚴格完成,“拖不得,慢不得,等不得!”面對嚴峻的形勢和繁重的任務,永勝縣委、縣政府加強組織領導,構建起了高效快捷的現場協調解決實際問題的體制機制。
建立分級負責的協調處置機制 永勝縣成立并調整充實了永勝縣金沙江水能開發和移民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負責組織、協調和研究、決策全縣移民工作的重大問題。在魯地拉電站移民工作進入關鍵時期后,又及時成立了永勝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指揮部,下設指揮部辦公室在濤源移民一線,靠前指揮、現場辦公,現場指揮和統籌協調解決移民搬遷安置工作中的相關問題。清晰地明確了領導小組、大指揮部、小指揮部的關系和責權,理順關系,明確責任,充分放權,建立起了分工明確、協調有力、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同時,縣委、縣政府多次召開移民工作推進會議、現場辦公會議和縣委常委會、縣政府常務會議、移民工作專題會專門研究部署移民工作;建立起了掛鉤部門移民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安置點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移民指揮部聯席會議三個層面議事決策機制,形成了“掛鉤部門工作組——移民安置點指揮部——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指揮部——縣移民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相關鄉鎮——移民指揮部”的自下而上的問題處理機制和自上而下的工作部署機制。在這一工作機制的高效運轉下,各種層出不窮的矛盾問題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有效解決,使全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快速順利推進。
落實部門掛鉤負責制后,65個縣直掛鉤部門派出精干人員掛村包戶,以“一日不完成工作任務一日不還”的決心和信心,采取各種超常規措施,進村入戶開展政策法律宣傳、地表實物調查補償、特殊裝潢調查補助、搬遷協議簽訂、建房指導服務、安置區防洪度汛、矛盾熱點調處、安全生產督查、生產安置人口確定等工作,在既定的時間節點內完成了既定的工作任務,做到了縣四班子領導既掛帥又出征、部門領導干部身體力行、工作隊員扎實苦干。
加大督查獎懲力度 省、市、縣都成立了督查工作組,采取定期或不定期、明察暗訪等方式對各項工作進行督查,并開通了督查專報、設置移民工作進度通報專欄、利用手機報平臺對各部門工作情況和進度績效實行每天通報。進一步增強各安置點指揮部及各掛鉤工作組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嚴肅工作紀律,出臺了約談辦法,對工作推進不力,工作紀律散漫、不執行相關政策、不履行職責造成不良影響等情況,分不同層次進行約談和懲誡,加大問責和追究力度。同時建立激勵獎勵機制,對按時間節點完成搬遷協議簽訂、按時間節點要求搬離原居住地、按時間進度要求完成房屋建設的移民戶給予獎勵,對工作出色成效明顯的部門和人員進行表彰。
移民工作的責任主體是地方政府,可參與的各方并沒有置身事外。電站業主方云南華電魯地拉水電有限公司從2007年電站籌建開始,就與永勝人民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同呼吸,共命運,始終為著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努力著、奮斗著。公司一邊致力于電站建設,一邊全力以赴參與永勝縣移民搬遷工作,從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全力保障移民工作的順利推進。為高效快捷地現場解決實際問題,公司主要負責人自始至終與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指揮部的領導一起直面矛盾和問題,共同擔當,共同出謀劃策推進移民工作,為按時完成移民搬遷工作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堅持群眾路線 魯地拉電站移民工作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永勝移民速度”。從2012年9月各安置點全面復工動工至2013年4月電站下閘蓄水僅僅用了6個月的時間,全面完成了5240戶移民的搬遷任務。全面完成了既定的目標任務,魯地拉電站庫區移民開發工作取得圓滿成功。這凝結著永勝縣干部群眾的辛勤汗水,詮釋了黨的群眾路線在永勝縣境內的生動實踐,展現了云南精神的時代特征和地域文化風范。
“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是移民工作的核心任務。在順利完成移民搬遷工作后,近千名掛鉤部門的移民黨員干部仍然留在移民一線,繼續服務后續工作。永勝縣農業局以金沙江特色“褚橙”為抓手,著手打造出了10萬畝金沙江特色生態水果基地,以此輻射帶動永勝縣柑橘產業化發展,吸收移民區富余勞動力參與柑橘種植、生產和加工管理,依托當地資源,積極發展高原特色產業。濤源鎮、片角鄉黨委政府在開展移民工作的同時,引導廣大移民不斷優化產業結構調整,抓好核桃、油橄欖、槁桐等生態產業,發展組織群眾種植林下藥材9000畝、核桃5000畝、油橄欖2000畝、葡萄、石榴、紅棗等水果3000畝,讓廣大移民能發展、能致富。科技局等相關部門積極開展種養殖技能培訓,引導移民群眾著眼瞄準庫區60公頃水面,積極發展水產養殖、觀光旅游、特色餐飲等生態產業,努力把濤源移民集鎮及庫區安置區建設成為和諧、穩定、富裕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戮力同心,永勝縣的移民大搬遷,是政群一心,魚水情深的華麗篇章;是新時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生動體現。相信在“群眾路線”的指引下,永勝縣移民搬遷安置工作必定能夠“穩得住”“能發展”,再一次奏響發展致富的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