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簡介:
國電項目中的清灘江中橋,橋長96.08米,結構類型為預應力混凝土箱梁(純簡支橋面連續),預制梁為16米,共5跨,每跨4片梁. 結構類型: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箱梁(梁高1.8m、邊梁頂寬1.9m、中梁頂寬1.7m、箱梁底寬1.3m、梁長16m、箱梁邊梁自重66.93t、中梁自重65.32t)
預制后張法預應力混凝土連續箱梁橋連續梁橋、集簡支的優點于一身,既有簡支梁橋的施工簡便,利用工廠化集中預制、安裝迅速的特點,又具有連續梁橋結構經濟的特點,這一結構,在廣西高速公路建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現針對梁體外觀如色差、水紋、魚鱗紋等外觀頑癥的克服,總結施工中的幾點方法:
1提高梁體外觀的方法
水紋、魚鱗紋、冷縫、氣孔、蜂窩麻面等是混凝土表面經常出現的外觀缺陷,這些外觀缺陷的克服必須從原材料、混凝土配合比及混凝土施工工藝上去找原因,加以排除處理,事前采取措施進行整制,而混凝土施工工藝又必須從混和料的拌和、運輸、澆筑、振搗這四個環節上加以控制。
1.1水紋
形成原因:
主要是由于混凝土拌和過程中,水灰比未控制好,水量過大,引起坍落度過大,澆筑時經振搗后混凝土離析,水泥稀漿浮到混凝土的表面,水泥含量較多,終凝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現形成的水泥石顏色較深,形成的形狀似水波紋狀,此外混凝土分層澆筑時,由于振搗上層混凝土時振動棒沒有深入到下層足夠的深度,往往也會引起出現水波紋現象。
施工解決方法
(1)、施工前必須做好施工配合比,確定好水灰比及砂、石含水量,混凝土拌和過程中必須嚴格控制坍落度,對坍落度不符合要求的混凝土必須倒掉重新拌和,嚴禁不合格的混凝土入模。
(2)、混凝土振搗時必須將振動棒透入到下層一定的深度,且振搗時必須控制每一棒的振搗時間,時間為3-5s,振搗時間不能過長,過長將會引起混凝土的離析。
1.2魚鱗紋
原因:
主要由于新拌和混凝土離析,或放置時間過長造成泌水,形成水膜及水泥稀漿擠占骨料間空隙,并分散、包裹于骨料表面,水份遷移形成水膜痕跡及淺表層多孔低強度的硬化水泥石,低強度硬化水泥石在拆模時易與模板粘連、脫落,從而形成表面粗糙,色差等魚鱗紋。
當混凝土過振形成離析時,石料擠壓形成一部分骨料少,一部分骨料多,外觀顏色不一形成色差,骨料多的地方外觀便形成魚鱗紋。
另外,當芯模反壓固定及芯模底部未封閉,澆筑時芯模上浮,混凝土出現塑性變形并向下滑移,也將會在表面出現魚鱗紋。
解決方法
(1)控制混凝土離析及放置時間過長,控制骨料的最大粒徑及骨料級配,碎石應為5-25mm之間的連續級配,做理論配合比時應適當增加砂率,澆筑時應盡量不讓混凝土等待時間過長,運輸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翻運次數,這樣便可控制混凝土的泌水。
(2)對芯模要一次性的固定好,防止上浮。
(3)分段澆筑后,封閉芯模底模,限制混凝土從芯模底板處上翻。
(4)采用二次振搗,先用50型棒,間隔一定距離后,再用30型棒進行二次補振,振動棒振搗間距要均勻,時間要大致相等,不能間距時大時小,時間時長時短,這樣便可控制混凝土不離析、不漏振、不過振。
冷縫
原因:
(1)、由于梁澆筑時分層、分段時間間隔過長,澆筑上層時,下層已超過初凝時間,上層振動棒無法深入到下層混凝土中,在兩層交界面上出現的色差現象。
(2)、由于澆筑時下層表層形成水泥稀漿,水泥含量大,而上層澆筑時振動棒插入深度不夠,使得兩層之間形成界面出現的色差現象。
(3)、由于氣溫較高,下層澆筑后,上層還沒有來得及澆筑就初凝,從而在兩層間交界面形成的色差現象。
解決方法:
(1)、控制拌和能力及澆筑時間,應盡量減少混凝土的翻運次數,適當控制混凝土的澆筑長度,控制混凝土的澆筑時間,在下層初凝前澆筑上層。
(2)、澆筑時應控制振動棒的插入深度,盡可能的使棒插入深一些,深入到下層中,使上下層界面混凝土混和均勻,消除色差。
(3)、高溫時在混凝土中摻入緩凝劑,延長混凝土的初凝時間。
1.4氣孔
原因:
(1)、由于水灰比較大、拌和用水計量不準確及未調整施工配合比或調整不準確,都將會造成拌和用水量偏多,坍落度過大,形成水珠,從而在混凝土終凝后,再吸收水份,在表面便形成氣孔。
(2)、模板表面不光滑,脫模劑太多、太粘,將滯留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氣泡,從而拆模后在混凝土表面出現氣孔。
(3)、振動棒振搗的間距過大,振搗時間短,使混凝土中的水珠及氣泡沒能全部逸至表面,從而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氣孔。
解決方法:
(1)、摻入減水劑,減小用水量,充分做好理論配合比,混凝土拌和前調整好施工配合比,拌和時控制好用水量,限制坍落度、水灰比。
(2)、對模板必須除銹打磨,潔凈模板,且同時用清潔的脫模劑,不能使用廢機油等會引起色差的脫模劑,也不能使用易粘附于混凝土表面或引起混凝土變色的脫模劑,且同一座橋上使用同一種脫模劑。
(3)、控制好振動棒振搗間距及振搗時間,不能大也不能小。
1.5蜂窩麻面
原因:
(1)、當振動棒振搗間距過大、漏振或振搗不好時,砂漿體沒有填滿粗骨料之間的孔隙時就會產生蜂窩。
(2)、混凝土配合比選擇不當、含砂率不足、集料級配不良、坍落度偏小或鋼筋間距太小、模板拼縫不好形成漏漿等,均會造成水泥砂漿的不足或缺失難以填滿集料間隙而形成蜂窩麻面。
(3)、模板拆模過早,混凝土終凝時間短,還沒有形成一定的強度,混凝土表面的混凝土便附著于模板面上而一起拆下來形成麻面。
(4)、模板脫模劑涂的不足太少,或不均勻,有些地方有,有些地方沒有,也可使混凝土的表面粘在側模上,拆模時一起被剝落形成麻面。
解決方法:
(1)、加強振搗,二次振搗法,前人初振,后人復振,且分段,專人負責。這樣便可控制漏振或振搗不到位的現象。
(2)、控制好混凝土的配合比,適當增大砂率,加強集料級配的檢測,不合格的集料不進場,混凝土拌和時控制好坍落度,太小時向機中加水重新拌和,模板拼縫可加工成企口形,便于咬合,并在縫間采用高密海綿條或玻璃膠處理,確保接縫平整,嚴密不漏漿。
2混凝土原材料的控制
2.1水泥
因水泥澆筑成品后其色澤與水泥礦料組份有關,預制上部結構水泥應選用色澤青灰,均勻一致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同一座橋的箱梁應盡可能使用同一品種規格。
2.2 砂
應采用級配良好,質地堅硬,顆粒潔凈的中砂,且不含泥土、云母、貝殼、有機物或其它有害物質,當粒徑大于10mm的卵石含量超過5%時,使用前要進行過篩;當粒徑≤0.074mm粉塵及雜質含量超過1%時,使用前須進行沖洗。施工所用的砂細度模數變化范圍超出Mx配±0.1時,不宜使用。
2.3 碎石
采用石英巖以及巖石抗壓強度符合要求的花崗巖、石灰巖等加工的粗骨料,碎石的連續級配的最大粒徑≤20mm。壓碎指標值≤9%,同時中風化顆粒含量不大于2%。
2.4 水
使用飲用水。
2.5 外加劑
所用的外加劑必須是經過有關部門檢驗并附有合格證明的產品;同時須注意外摻劑與水泥的適應性,避免出現坍落度在短時間損失過大,影響操作。
參考文獻
[1]JTJ041-2000公路橋涵施工技術規范.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