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植物保護工作是糧食安全生產中的重要一環,是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保護農業生態環境必不可少的一項重點工作。通過加強體系建設、加快機制創新、加大資金投入等措施,可以進一步發揮植物保護在糧食安全生產、減災防災等工作中的重大作用。
【關鍵詞】植物保護;糧食;生產安全
引言
我國的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對糧食的需求總量很大,但是我國經濟的發展存在南北和東西的差異,不同的地區對糧食的具體需求量不同,相同的是對于糧食的質量標準有很高的要求。能否保證糧食的安全直接影響到國家經濟能否持續、穩定發展,社會能否安定、團結,也會間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糧食的安全主要包括糧食產量安全和糧食的質量安全,植物的病蟲害會直接影響到糧食的安全,所有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植物的保護。
1.植物病蟲害對糧食安全的影響
1.1植物病蟲害危害糧食的生產安全和數量安全
我國主要生產水稻、小麥、玉米、花生、棉花,如果這些農作物受到病蟲害的影響,將會有大面積的農作物遭受害,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產量。由于受害的作物不能正常的生長、成熟和死亡,那么產量勢必會降低,而農作物產量的降低會產生蝴蝶效應,首先會直接影響到農民的收入,然后影響到三農問題,最后影響到我國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有害生物不僅使糧食減產,而且還會降低糧食的品質,主要表現為糧食的內在品質變差或致毒、外觀變壞或保質期變短,危害糧食的品質安全。例如:食用小麥赤霉病的病麥磨出的面粉后,輕則頭疼、嘔吐,重則有生命危險。農作物是農民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一旦植物發生病害,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受到相關的影響,農民的經濟收入也會受到牽連,此外,政府在對農業進行財政支出和投入的環節也會受到制約,相關的農產品深加工行業也會被卷進來,比如說釀酒業、制糖業等
1.2植物病蟲害危害糧食的儲備安全
糧食在儲備過程中,有害生物為害造成儲備糧食損失增加和經濟價值下降。有研究顯示,從田間到餐桌,發展中國家糧食損失至少在7000萬噸,主要的原因就是儲糧蟲害、鼠害和霉爛。中國分儲于農戶的糧食受病蟲害的損失也達到約為9%的程度。減少這些損失就等于增加相同數量的糧食產量,也就意味著增強了儲糧安全。同時,受到儲糧有害生物為害的糧食還會加快陳化速度,致使經濟價值相應地快速貶值;而且入庫的糧食已經付出全部生產成本,所以糧食的產后經濟損失比產中更為可怕。
1.3植物病蟲害危害糧食的市場安全
由于有害生物嚴重危害導致糧食的大量減產和品質下降,從而使糧食商品率和經濟性降低,加上檢驗檢疫的約束,往往使糧食市場的有效供給減少、糧食貿易受阻,尤其是國際糧食貿易,進而危害糧食的市場安全,影響糧食貿易對糧食供給波動的平抑作用。例如,美國是世界最主要的小麥出口國,其出口量占全世界的1/3,但美國小麥往往因含有檢疫性病害——印度腥黑穗病,而導致糧食出口不暢,影響了世界糧食的市場安全。
2.植物保護與糧食安全
為了防控有害生物對糧食安全的危害,人類采取了種種植物保護措施。植物保護成了農業耕種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促進糧食穩產增產的重要技術手段。具體說來,植物保護對糧食安全的影響主要體現以下幾個方面:先植物保護可以有效地確保糧食的安全性,所以有關部門必須加強對植物的保護工作以確保糧食的安全,穩定糧食產量,幫助農民增加收入。處理病蟲害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使用標準計量的農藥,農藥可以有效解決蟲害、鼠疫、病菌對植物的侵害,及時預防植物大面積受損。農藥的效果十分的明顯,它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植物解除病害,保證糧食的產量。
當然,不適當的植物保護方法也會給糧食安全帶來負面影響。農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糧食的產量,維護了糧食的質量,與此同時,農藥里含有大量人體不能攝取的有害物質,而農藥在使用的過程中,難以避免的會產生農藥殘留,人們在食用的時候就難以避免的攝取農藥中的有害物質,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身體健康;部分技術人員掌握農藥使用技術不牢靠,在使用過程中對環境造成污染,甚至導致生態環境的破壞。盡管轉基因技術發展比較快,但是目前還不是特別的成熟,所以在植物保護中的應用中會存在一定的風險。
3.進一步強化植物保護工作的綜合能力建設
多年來,由于對植物保護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一些地方人員參差不齊,設施和機制落后,經費短缺,時常造成生物災害控制不力,經濟損失嚴重。為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確保農業生產安全,應重點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3.1加快機制和技術創新
機制是整個植保體系運行的潤滑劑,技術則是植保事業發展最有力的武器。機制和技術創新跟不上,植保事業就會逐漸失去活力和動力。要加快機制和技術創新,就要從內部、外部同時入手。一是要提高素質,更新觀念。在系統內部加大人員培訓力度,不斷用新的實踐、新的技術、新的經驗來拓展工作面。二是要改變一碗水端平的分配觀念,在項目資金使用上,要優先側重于工作重點和有創新的市縣,促進創新能力的提高。三是在植保系統中創建一個創新平臺,對有創新的進行獎勵,鼓勵植保技術人員積極創新。四是及時汲取國內外同行的先進經驗,積極將這些新的運行機制和新的植保技術應用于實踐當中。
3.2政府要加大對植物保護的投入力度
政府應該量化自己的職能,加大對植物保護工作的投入力度,爭取讓植物保護的理論成果轉換為實際力量,從而保證糧食安全。對植物實施可持續保護策略,能夠在植物發生病害的時候,予以及時有效地處理,最終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有機統一。政府必須加大對公益性植物保護技術研究的資金投入,加大宣傳力度,側重于對有害生物成為災害規律的技術研究,建立相關的數據庫記錄數據,加強生物農藥的開發,研發知識產權和新的農產品。政府投入的加大能拓展植物保護研發工作的廣度并且拓深研發的深度,促使植物保護成果由理論向實踐進行轉換,保障糧食生產的安全。
3.3加強體系和設施建設
發展和完善植保體系,是壯大植保事業的前提和基礎,更是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要加強體系和設施建設,一是要科學界定植保體系的公益性職能,進一步明確單位性質,穩定植保體系在農業生產安全中的作用和地位。二是要建立靈活長效的運行機制,它是讓整個植保體系充滿活力的關鍵。必須拓寬思路,以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為依據,建立和完善可持續的、有動力機制的、生機勃勃的現代植保體系。三是要加大設施建設力度,尤其是加強基層植保系統的應急設施建設。四是要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信息化建設是植保技術推廣的必然趨勢,通過建立農業生產問題的快速反饋系統,加快植保成果轉化。
4.結語
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對于糧食的需求更加迫切,必須穩定糧食的產量和質量,才能保證日常生活和經濟生活的有序進行。糧食安全性至關重要,而作為這個環節上更重要的植物保護工作,必須得到落實,并不斷加強植物保護技術的研發,確保糧食安全。
參考文獻
[1]張永強.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實踐:以植物保護專業農業生物測定實驗為例. 安徽農業科學,2011(15).
[2]譚道朝,盧維海,韋軍,蔣廷福.淺析現代科技革命對我國植物保護模式發展的推動作用. 廣西植保,20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