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道路施工的過程中,路基工程在所有的道路建設過程中最為重要的部分。如果路基質量沒有得到充分的保障,將直接影響道路工程的整體質量。在公路路基施工時,常會遇到特殊地段,如軟土、基土、鹽漬土、膨脹土和凍土路基等,在特殊路段應上述的路基進行加固處理。本文先介紹特殊路基處理原則,再在此基礎上探究公路特殊路基施工技術和措施。
【關鍵詞】道路;特殊路基;施工技術
前言:特殊路基是指建立在不良地質、特殊地形的地質情況,一些特殊氣候因素及不利條件下形成的路基。特殊路基是可能因為自然平衡狀態被打破,或邊坡陡峭的斜坡,或地質承載力太低而出現的各種問題。因此,除了一般路基按標準要求設計施工外,也要根據特殊問題進行特殊處理研究。
1.特殊路基處理原則
1.1軟弱地基處理原則
軟弱地基處理從穩定、沉降兩個方面進行分析,路堤穩定計算采用有效固結應力法。地基沉降量采用分層總和法計算固結沉降,并采用相關經驗系數對其進行修正。地基的固結度采用太沙基一維固結理論計算,根據沉降及穩定的需要對橋頭高填土路段、涵洞、通道等分別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處理。
1.2膨脹土處理原則
對于弱膨脹土填料,在試驗的基礎上提高摻石灰劑量處理;對于低填路段為膨脹土的,采用超挖后回填石灰土或水泥混合土等方法處理。
2.道路特殊路基施工技術
2.1軟土路基施工技術措施
(1)置換土施工:填筑前應排除地表水,清除腐殖土、淤泥,填料宜采用透水性土。處于常水位以下部分的填土,不得使用非透水性土壤。填土應由路中心向兩側按要求分層填筑并壓實,層厚宜為15cm。分段填筑時,接茬處應按分層作成臺階形狀,臺階寬不宜小于2m。
(2)土工材料處理軟土:土工材料鋪設前應對基面進行平整壓實,宜在原地基上鋪設一層30~50cm厚的砂墊層。土工材料應由耐高溫、耐腐蝕、抗老化、不易斷裂的聚合物材料制成,其抗拉強度、頂破強度、負荷延伸率等均應符合設計及有關產品質量標準的要求。鋪設土工材料后,運、鋪料等施工機具不得在其上直接行走。每壓實層的壓實度、平整度經檢驗合格后,方可于其上鋪設土工材料;土工材料應完好,發生破損應及時修補或更換。鋪設土工材料時,應將其沿垂直于路軸線展開,并視填土層厚度選用符合要求的錨固釘固定、拉直,不得出現扭曲、折皺等現象。土工材料縱向搭接寬度不小于30cm,采用錨接時其搭接寬度不得小于15cm;采用膠結時膠接寬度不得小于5cm,其膠結強度不得低于土工材料的抗拉強度。相鄰土工材料橫向搭接寬度不應小于30cm。路基邊坡留置的回卷土工材料,其長度不應小于2m;土工材料鋪設完后,應立即鋪筑上層填料,其間隔時間不應超過48h;雙層土工材料上、下層接縫應錯開,錯縫距離不應小于50cm。
(3)塑料排水板:塑料排水板應具有耐腐性、柔韌性,其強度與排水性能應符合設計要求;塑料排水板貯存與使用中不得長期暴曬,并應采取保護濾膜措施。塑料排水板敷設應直順,深度須符合設計規定,超過孔口長度應伸入砂墊層不小于50cm。
(4)碎石樁處理:宜選用含泥砂量小于10%、粒徑19~63mm的碎石或礫石作樁料。施工前需進行成樁試驗,以確定控制水壓、電流和振沖器的振留時間等參數。填料時應分層加入碎石料,觀察振實擠密效果,防止斷樁、縮頸;樁距、樁長、灌石量等應符合設計規定。
(5)粉噴樁加固處理:石灰應采用磨細的一級鈣質石灰,最大粒徑小于2.36mm、氧化鈣含量大于80%,混結料宜選燒失量小于10%的粉煤灰、普通或礦渣硅酸鹽水泥。工藝性成樁試驗樁數不宜少于5根,以獲取鉆進速度,提升速度、攪拌、噴氣壓力及單位時間噴入量等參數。
2.2鹽漬土路基施工技術措施
(1)路基試驗段施工:在施工前應針對鹽漬土的地基處理、路基填筑、隔斷層鋪設等施工工藝性問題鋪筑試驗路段。試驗路段應選擇在有代表性的鹽漬土地段進行,路段長度宜為200m。試驗路段應確定擬用的隔斷層施工工藝和鹽漬土路基的處理施工方法;通過試驗路段確定最佳的機械組合、松鋪厚度、灑水方法、碾壓遍數等。
(2)基底處理:當基底土不符合規范規定時應挖除,一般情況下鏟除厚度應不小于300mm,再按設計要求換填透水性較好的土,換填深度不應小于1.0m。地下水位以下的軟弱土體應按設計要求采用透水性好的粗粒土換填,高度宜高出地下水位300mm以上。路面為瀝青混凝土、水泥混凝土或瀝青表面時,應按設計要求在下路堤內設置封閉性隔斷層。地表為過鹽漬土的細粒土、有鹽結皮和松散土層時應將其鏟除,鏟除的深度通過試驗確定。地表過鹽漬土層過厚時,如僅鏟除一部分,則應設置封閉隔斷層,隔斷層宜設置在路床頂以下800mm處;若存在鹽脹現象,隔斷層應設在產生鹽脹的深度以下。在積水路段應將積水排除、將地表翻曬,其厚度應不小于500mm。對排水困難的低凹地、軟土、泥沼、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地段,應按照設計要求進行處理后方可填筑路基。
(3)土料的挖運:在取土場按要求將土料處理好后,采用自卸車運至作業面,由專人指揮卸車,根據自卸車裝土量及土的松鋪厚度確定卸車間距。土堆應形成梅花形,這樣可使推土機推平后松鋪厚度大致相同。卸土量由試驗段確定,每層松鋪厚度不宜大于200mm,砂類土松鋪厚度不宜大于300mm。路床頂面最后一層的壓實厚度不應小于80mm。
(4)攤鋪整平:攤鋪時先用推土機或裝載機初平,再用平地機平整,初平與整平要同時穿插進行,以節約時間。在整平后檢測其松鋪厚度是否與試驗段確定的松鋪厚度吻合,確認一致后準備開始碾壓作業。
(5)碾壓成形:路基壓實宜在土料處于最佳含水率時進行壓實。用礫類土和砂類土填筑時,不得超過最佳含水率的±2%;用細粒土填筑時,碾壓含水率不宜大于最佳含水率1%。如果含水率過高,要進行翻曬;如果含水率過低,要進行灑水,灑水要均勻,不得有片狀過濕或過干現象。
2.3膨脹土路基施工技術措施
膨脹土路基施工時應避開雨期、汛期,且保持良好的路基排水條件。施工時應采取分段施工,各道工序應緊密銜接、連續施工、逐段完成。邊坡應預留30~50cm厚土層,路塹挖完后應立即按設計要求進行削坡與封閉邊坡。路床應比設計標高超挖30cm,并應及時采用粒料或非膨脹土等換填、壓實;需進行回填的路基填方應在施工前應按規定做試驗段。路床頂面30cm范圍內應換填非膨脹土或經改性處理的膨脹土,當填方路基填土高度小于1m時,應對原地表30cm內的膨脹土挖除并進行換填,強膨脹土不得做路基填料。中等膨脹土須經改性處理方可使用,但膨脹總率不得超過0.7%;施工過程中應根據膨脹土的自由膨脹率,選用合適的碾壓機具進行施工。碾壓時應保持最佳含水量,壓實土層松鋪厚度不得大于30cm;土塊粒徑不得大于5cm,且粒徑大于2.5cm的土塊量應小于40%。在路堤與路塹交界地段,應采用臺階方式進行搭接,每階寬度不得小于2m并碾壓密實,路基完成施工后應及時進行基層施工。
3.總結語
道路的建設要保證人們的出行便利及出行安全,施工過程中需做好道路的施工、保障道路建設安全有序的開展。要特別重視道路特殊路基的處理,相關工程師要根據不同施工對象所處的條件,及時調整施工技術、保證道路路基的質量,為做好道路施工的其它工作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毛庭,道路路基施工技術探討[J],路橋科技,2012.
[2]建明,公路施工中特殊路基的處理方法分析[J],黑龍江交通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