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初中級階段,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 000萬頓標準煤;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千米;從材料上看,每增加1%城鎮化率,新增鋼材、水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6億頓。發展綠色建筑是解決我國資源能源問題的重要戰略。本文在初步探討綠色建筑內涵、發展的重要意義及現狀基礎上,深入分析和研究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推動措施。
【關鍵詞】綠色;建筑;發展;概況
“我國正處在城鎮化的初中級階段,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000萬頓標準煤;每提高1%的城鎮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千米;從材料上看,每增加1%城鎮化率,新增鋼材、水泥、磚木等建材總重量6億頓”[1]。發展綠色建筑是解決我國資源能源問題的重要戰略。綠色建筑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綜合措施有效節能、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不僅可滿足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需求,而且能源和資源的消耗最為經濟合理,對綠色環境的沖擊最小。
一、綠色建筑綜合解讀
(一)綠色建筑的內涵
2l世紀人類共同的主題是可持續發展,對于城市建筑來說亦必須由傳統高消耗型發展模式轉向高效綠色型發展模式,綠色建筑正是實施這一轉變的必由之路,是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它能夠為人類提供一個健康、舒適的工作、居住、活動的空間,同時也能最高效率地利用能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是我國實施二十一世紀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綠色建筑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廣義上的節能,除“四節”外,主要是強調減少各種資源的浪費;二是保護環境,強調的是減少環境污染,減少二氧化碳排放;三是滿足人們使用上的要求,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四是強調與自然和諧共生。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體現綠色平衡理念,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化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人文與建筑、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
(二)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意義
“綠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能源和減少污染,為人類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的空間,最終實現與自然和諧的建筑物”[2]。綠色建筑能夠滿足《綠色建筑評價標準》(GB/T 50378-2006),綠色建筑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強調建筑與人文、環境及科技的和諧統一,是21世紀世界建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
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快速發展的歷史時期,深入推進建筑節能,加快發展綠色建筑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目前,我國城鄉建設增長方式仍然粗放,發展質量和效益不高,建筑建造和使用過程能源資源消耗高、利用效率低的問題比較突出。大力發展綠色建筑,以綠色、生態、低碳理念指導城鄉建設,能夠最大效率地利用資源和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有效轉變城鄉建設發展模式,緩解城鎮化進程中資源環境約束;能夠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理念,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動空間,顯著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提高人民滿意度,并在廣大群眾中樹立節約資源與保護環境的觀念;能夠全面集成建筑節能、節地、節水、節材及環境保護等多種技術,極大帶動建筑技術革新,直接推動建筑生產方式的重大變革,促進建筑產業優化升級,拉動節能環保建材、新能源應用、節能服務、咨詢等相關產業發展。
二、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和不足
“關于我國綠色建筑市場化發展……大多數研究者認為發展較慢……一是投資者和消費者對綠色建筑的價值、意義認識不足,加之現實中,綠色建筑成本太高,因而缺乏主動性;二是可以應用的綠色建筑技術和方法還比較單一”[3]。而且我國的綠色建筑起步較晚,雖然目前發展勢頭良好,各地也出現了一批示范項目,但技術集成水平與相關評價標準仍處于初級階段,需要不斷地完善提高。
我國已頒布實施的綠色建筑相關法律法規,存在二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只有節能與節地的相關規定,缺乏對節水、節材與環境保護方面的專門法規;二是強調規劃設計、評價、施工方面,忽視了物料生產、運營維護及拆除、回收階段的相關政策。同時,建筑節能和綠色建筑的發展缺乏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有效的激勵政策的引導和扶持,沒有可操作的獎懲方法來規范和制約各方利益主體必須積極參與。使得建筑節能長期落后, 成為我國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一個薄弱環節。
三、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的推動措施
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它的實現必須有一套良好的經濟、社會、道德方面的激勵體制和可靠的技術支撐。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激勵性政策
首先,針對建筑節能的相關問題,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進行適當的補充修改,同時制定與之相配套的法律來法規,形成由統一的基本法律和相關配套法規組成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其次出臺財政補貼、綠色貸款、減稅政策等方面的成套激勵政策,支持綠色產品、綠色建筑、新能源的開發與建設。
(二)完善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體系
綠色建筑評價體系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技術支撐,我國目前在這方面還未形成體系化。建設部新近制定出版了《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是一套科學全面、簡明易操作的評價體系和標準, 將十分有利于促進我國綠色建筑事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三)加強科研和宣傳教育培訓
人們對綠色建筑的認識和理解還比較薄弱,處于淺層次狀態。我們在科研方面需要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重點開展應用研究。廣泛開展綠色建筑的宣傳教育培訓,使綠色建筑觀念深入人心,形成濃厚的輿論氛圍。
(四)創新綠色建筑理念
針對我國具體情況,系統地提出我國綠色建筑的主要內容和重點,這不僅符合國際先進理念,還有突出創新。例如,強調項目論證的必要性,強調總量、規模和容積率控制;強調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分析,注重建材的可再生、可回用性:提出多種能源結構和使用方式下的評價方法,注重能源品位,提出能源的優化利用和梯級利用,注重降低能量轉換系統的能耗,提倡熱回收
(五)建立健全綠色建筑標準規范及評價標識體系,引導綠色建筑健康發展
一方面健全綠色建筑標準體系。盡快完善綠色建筑標準體系,制(修)訂綠色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驗收、運行管理及相關產品標準、規程。加快制定適合不同氣候區、不同建筑類型的綠色建筑評價標準。另一方面完善綠色建筑評價制度。各地住房城鄉建設、財政部門要加大綠色建筑評價標識制度的推進力度,建立自愿性標識與強制性標識相結合的推進機制。
結語:
在當前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和我國基本國情的背景下,大力推進我夠綠色建筑的發展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綠色建筑實踐將促進全球環境品質的改善,提高人類的自身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仇保興.中國綠色建筑行動綱要[J].綠色建筑,2011,(03).
【2】陳偲勤.從經濟學視角分析綠色建筑的全壽命周期成本與效益以及發展對策[J].建筑節能,2009,(10).
【3】張巍,呂鵬,王英.影響綠色建筑推廣的因素:來自建筑業的實證研究[J].建筑經濟,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