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城市是人類在數千年的演變過程中改變賴以生存的環境,它是我們高度物質文明的集中地,同時也是一個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機體,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制約和依賴構成的統一體。隨著單純追求經濟發展導致的資源和環境問題的加劇,人們開始認識到城市發展規劃和節約資源之間關系的重要性。因此,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切實走可持續發展的主流道路,是有關部門在未來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建設的過程中,應該始終秉承的重要考量標準和出發點。
關鍵詞:城市規劃;節約型城市;資源節約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通過資源的高效和循環利用、合理配置和有效保護、使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相適應,城市規劃的編制和實施要體現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理念,要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隨著我國的城市建設取得了非常大的發展成就,城市化的面積和范圍不斷的擴大,有效的改善了城市環境,提高了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此同時,城市建設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破壞就是其中重要的內容之一。自然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單純的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一些建筑部門和城市管理部門忽視了對城市生態的管理,導致了一些建筑過程中的嚴重資源浪費和生態破壞,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樣不僅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還不利于整個城市的合理規劃。因此,在以后的城市規劃的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重視各種城市資源的節約,無論是土地還是空間,無論是能源、水資源還是生態環境,都應該是城市規劃的重點考核內容。
城市規劃過程中土地資源的節約
1.1資源的定義
資源一般是指自然界存在的天然物質財富,或是指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物質。是在一定時間、地點的條件下能夠生產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未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的總稱。
城市作為資源聚集與資源消耗的集中地帶,既消耗著資源又產生著新的資源,如何發展與利用好城市的各項資源,協調好各項資源間的關系,使其能夠成為資源節約型社會,這些是我國在城市規劃過程中要考慮的重點問題。城市規劃理念的實行,要體現出這樣的理念——資源節約型社會,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社會在各行各業中的深入與發展。城市建設不能走緊緊依靠增加資源投入來推動發展的舊路,而要依靠科技的發展,以生態環境建設作為重點發展對象,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為目的,大力拓展經濟道理與資源環境協調有序的發展。同時,提高城市建設節約水資源、能源、土地等資源,提高治污、防災的技術水平,將其納入到工程建設強制性綱要中,依法保障和促進城市環境保護與生態文明的建設。
1.2 協調發展城鄉資源
我國的城鎮化建設處于一個較為快速的時期,在這個過程中有關部門需要注意的是要有效的協調城鄉發展,不能夠一味的追求城市化建設,做出一些破壞耕地的舉措,還要能夠合理的布局現有的土地空間,使其最大限度的發揮作用。
1.3科學合理的開發公用空間
城市活動中的公共空間的數量和功能不僅決定了城市之間的資源整合情況,還對城市規劃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城市土地規劃的過程中,我國城市建設的有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各種公共空間的綜合功能的開發,使其更加全面的滿足城市生活的各種需要,這樣不僅可以建設更加完善的城市需求網絡,還能夠對現有的資源充分的利用,使閑置資源少些浪費。特別是有些企事業單位的土地,應該盡可能的向公眾開放,最大限度的發揮其應有的使用價值。
城市規劃過程中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有效措施
2.1建筑和市政基礎設施建造資源的節約
建筑物與市政基礎設施是城市最大的財富,其建造時間漫長,花費的資金和各種建造資源相對較高。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的速度、規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拆除量相較于其他國家也排名靠前。建筑壽命相對較短,盡管設計壽命一般都為七十年,但平均只有二十多年。我們的城市一邊在快速創造財富另一邊又在毀滅財富,造成經濟的巨大損失和資源的巨大浪費,是不可持續發展的行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多,但規劃不當是主要原因之一。
2.2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進城市節約用水和水污染防治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數量的不斷增多,在未來一定時期內城市用水量及工業用水需求量已將大幅度提升。因此,我們要認真落實關于城市節約水、水污染整治的各項政策。利用價格杠桿,使水資源的節約能夠達到優化配置,合理規劃城市各類用水、合理調整污水處理費征收標準等等。同時,有關部門還要加大城市節水技術和節水設施的普及,加大宣傳與推廣力度,以污水減排和資源化為最終目的,使城市污水處理設施建設能夠加快步伐;加強城市中生活水回收利用技術、處理設備的開發,實現好水處理設施空間布局的集中與分散,注重污水處理的安全、環保生態性。
2.3其它資源的節約與利用
資源節約型城市的建設,是我國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要走的必由之路。在城市的規劃與建設過程中,要想實現資源節約這一宏偉的目標,首先,要將節約型城市的理念和核心內容納入城市規劃的宏觀與微觀理念中去,同時,從體制、政策與法律法規等多重方向入手,這樣才能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這一宏偉目標。
三、合理規劃城市空間結構組織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口、資源和能量的大范圍集聚發展,使城市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壓力。熱島效應、污染現象、交通壓力等都是制約城市發展的因素。綜上所述,合理控制城市地規模、優化城市地空間構成,使城市規劃與當地氣溫、地形等條件相適應,就要積極創造有利的條件,如:加快城市舊城有機更新,重點解決城市建成區,尤其是中心區開發強度過大、人口密度過高、公共設施短缺、交通擁擠、等重點問題,嚴厲查處或遷移城區內污染嚴重高耗能的項目,打擊違法、違章建筑。同時,大力發展建筑節能技術的普及與推廣,改善城市民用燃料結構,減少和控制城市大氣污染。還要建設完善的城市公共綠地系統,確定包括“鋪裝透水率”在內的強制性控制指標,并提倡屋面綠化。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城市是人類生存、進行生產活動的集聚地,同時也是矛盾凸顯的爆發地。在城市建設和規劃的過程中,科學合理的規劃工作,必須圍繞人居環境質量的改善,切實考量多方面因素,基礎設施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關系,努力把握城鄉活動的各類因子的運作平衡,實現城市環境的綜合治理,因此,有關部門不僅應該加速城市建設,還應該充分的考慮資源的節約問題,實現更加科學的城市規劃和建設,推動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使二者互相促進,從而達到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陳瑞清發展低碳經濟—建設新型能源戰略基地[J].北方經濟,2009(6) : 7.
[2]賈德昌低碳經濟時代向我們走來[J].中國工程咨詢,2009(4):14.
[3]任奔,凌芳.國際低碳經濟發展經驗與啟示[J].上海節能,2009 ( 4) : 124.
[4]辛章平,張銀太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J]城市發展研究,2008,4(l5)100-101.
[5]崔長彬低碳經濟模式下中國碳排放權交易機制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