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石頭在白族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十分廣泛,如石崇拜、石刻造像、石建筑、古玩家具等,本文以白族園林景觀的石元素為研究對象,對元明清時代白族園林景觀的變遷進行深入研究。
關鍵詞:元明清時代;園林景觀;變遷;研究與分析
位于我國云南省的蒼山,物華天寶,不僅給云南人民帶來了蒼山怡景和奇花異木,還為他們出產了各式各樣的卵石,如花崗石、大理石、麻片石、青石等。早在新石器時代,居住在蒼山腳下的白族祖先就開始使用蒼山石塊制造日常生活和生產的工具,甚至將石器拜為神明,白族古老傳說中的黑巖景帝、青巖應圣保邦大王、白巖天子等都是原始時期白族人民膜拜、祭祀的神明,由此可見,石頭在原始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元明清時期白族園林景觀的發展
長久以來,白族人民不僅用石、愛石、知石,并且還擁有了高超的磨石、砌石、鍛石的本領。隨著白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白族逐漸開始建設園林景觀,在大多數白族園林景觀中,應用最為廣泛的就是石元素,進入元代,這種獨特的鄉土景觀被推廣至全國,深受當時君主和貴族的喜愛。明朝白族人民的園林景觀建筑風格已逐漸成型,其表現出來的建筑色彩獨特,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是我國民族園林景觀建筑的代表。清朝康雍乾三朝建立的圓明園,白族園林景觀建筑隨處可見,由此可看出白族園林景觀是我國園林景觀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元明清時期白族園林景觀的變遷
1元代園林景觀發展特點——石景觀
在古老白族園林景觀建筑中,經常會看到精神崇拜的圖形和圖像。白族是一個開放性很強的民族,白族居住地云南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所以白族人民接觸和吸收外來文化十分多元,白族逐漸形成了多元的宗教信仰、多元的文化特點,這也造成了白族園林景觀建筑的多元化。白族每個村寨的園林景觀膜拜的神明、圖騰都不同,主神和主廟的類型也多種多樣,包羅萬象,有帝王將相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佛教崇拜、道教崇拜等。因為石頭和白族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石景觀逐漸成為自然崇拜的重要支系,所以以石頭本主的石景觀建設逐漸發展起來。
元朝時期,白族人們建造的園林景觀大多都是原始石頭建筑,因為石頭本身就置于自然環境中,所以白族人民通過自然的堆砌、加工、處理石頭來進行石景觀創造。與此同時,絕大多數石景觀都承載了白族人民的宗教崇拜,每個園林景觀建筑群內都會設有一個主廟,用來供奉當地的神明,每逢節日白族人民都會聚集到這個地方,乞求神明的保佑。如大理市灣橋村有一塊名為著烏斗的石景觀建筑,經過考古專家考證,其建筑時間為元朝,是一座典型的祭祀石景觀,石頭主體長約10m,高6m,景觀通體呈青黑色,由于當時建筑工藝還不發達,所以石體表面很粗糙,有很多曾棱起伏在其表面。石景觀形狀像一條魚,所以被當地居民成為著烏斗(石魚的意思)。
通過上文對園林石景觀分析可知,元代白族的園林景觀建筑工藝并不發達,制作工藝和建筑工藝都相對粗糙,但是其表現出的“神明崇拜”含義卻很突出,至今為止,考古學家發現的每個元代白族園林景觀都有其“神明崇拜”圖騰,所以神明崇拜是當時白族園林景觀建筑的一大特色[1]。
2明代白族園林景觀發展特點——宅院建筑
元代之后,白族園林景觀建筑工藝發展迅速,在原有石景觀建筑技術的基礎上,白族人民的壘砌技術好雕磨技術都得到了很好的發展,所以明代白族園林景觀的建筑不僅局限于石景觀建筑,而是轉移到了宅院景觀建筑。
明代白族宅院建筑以石建筑為主,具有濃厚的鄉土特色,集中體現出卵石和大理石的應用.以卵石筑墻是元代白族建筑的一大特點之一,其磊石技術發展歷史悠久,是我國園林建筑技術的瑰寶。白族宅院石墻采用磨滾鵝卵石,粒徑一般為15~20cm,搭配組合呈長條狀,壘砌時上下錯縫,大頭向內,小頭向外。這樣的建筑特色可以防止地震時建筑倒塌,穩定性能很好。1998年,我國考古學家在大理市太和村發現了一處明代白族園林建筑,其建筑主體是有一個長40m、高10m的巨石,相傳白族婦女結婚、求子、懷孕時都會在石頭上做祭祀活動,所以被當地人稱作人母石,建筑整體呈青黑色,孤體態渾圓、雕磨精細,制作工藝精良,氣勢雄渾磅礴,成為太和村著名的巨石景觀。
通過對明代白族園林景觀分析可知,明代景觀建筑以宅院建筑為主,建筑本身和白族鄉土景觀相結合,巨石崇拜融合了白族人民的生活希望使巨石景觀表現出雙重屬性,體現出白族園林景觀建筑單純質樸的特點,建筑上的石刻造像在展示宗教文化的同時也展示了白族人精湛的雕刻技藝[2]。
3清代白族園林景觀發展特點——綜合園林景觀建筑
清代康雍乾三朝是白族園林景觀推廣的黃金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建筑工藝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白族園林景觀建設的發展方向。傳統的園林景觀建筑以堆砌為主,更強調其實用性和美觀性,對建筑藝術的要求并不高。清代,大理石被廣泛應用在白族園林景觀建筑中,景觀建筑的院墻、壁罩、門樓都用大理石進行裝飾,同時白族建筑師還在大理石上雕刻精美圖畫,將大理石切割成不同形狀鑲嵌在景觀建筑中,在呈現出不同藝術氣息的同時,增加了藝術觀賞價值。在發展石景觀、宅院建筑景觀的同時,白族人民將園林景觀也引用到了園林建筑中,在清代白族園林建筑中,隨處可見園林景觀,這些園林景觀和建筑景觀結合在一起,形成了特殊的景觀風格。與其他省份相比,白族園林景觀建筑照壁、門樓大理石裝飾藝術脫穎而出。嚴家大院是清代典型的白族園林景觀,斗拱設計成重重翹角飛檐,同時采用華麗奪目的泥塑和大理石進行裝飾,照壁的兩側邊框分別用薄磚砌成,并分出了框檔,上面也由有泥塑和大理石裝飾,宅院正廳門板上鑲嵌了圓形山水風景圖案的大理石,廳堂四周設有大理石、青石砌成的花壇,周圍栽植了各種各樣的花木盆景。通過對清代白族園林景觀分析可知,清代園林景觀常用大理石和園林景觀做裝飾,其綜合園林景觀建筑風格顯著[3]。
三、白族園林景觀對我國園林景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園林景觀建筑發展歷史悠久,由于我國少數民族眾多,所以各地其園林景觀形態都各不相同。云南所處的地理環境優越,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聚集地,吸收了各民族的建筑文化,在白族園林景觀中,可以發現獨特的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建筑文化結合的產物,所以白族園林景觀建筑是我國園林景觀建筑的瑰寶,對我國園林景觀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4]。
結論:云南蒼山是出產各類石頭,石頭是白族人民建筑應用的主要建筑材料,石景觀建筑是也就成為了白族園林景觀建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通過對元明清白族園林景觀的變遷的分析研究可知,白族建筑技術的發展,是推動白族園林景觀建筑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卵石砌墻技術、大理石裝飾技術、園林技術的發展,都推動了白族園林景觀建筑的多元化發展,建筑本身也融合了白族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同時白族園林景觀建筑也是表現白族鄉土特色的重要景觀[5]。
參考文獻:
[1]馬艷杰,馬建武.大理白族園林景觀中石元素的應用[J].西南林學院學報,2007(12):12-14.
[2]李楊.云南少數民族園林特色及其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1(4):120-124.
[3]張婕.論中國傳統園林景觀的設計元素在現代空間中的繼承和發揚[D].東北師范大學,2010(4):45-48.
[4]王欣.傳統園林種植設計理念研究[D].北京林業大學,2005(6):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