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概述了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技術的技術難點,然后討論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問題,最后提出混凝土配合比計劃,為施工過程中的混凝土澆筑技術提供一些借鑒。混凝土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建筑物承受荷載的主要部位。本文以下進行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建筑施工;混凝土澆筑技術
前言
混凝土是指由膠凝材料將集料膠結成整體的工程復合材料的統稱。通常講的混凝土一詞是指用水泥作膠凝材料,砂、石作集料;與水(加或不加外加劑和摻合料) 按一定比例配合,經攪拌、成型、養護而得的水泥混凝土,也稱普通混凝土,它廣泛應用于土木工程。混凝土的混合比、材料質量、混凝土的輸送、澆筑等施工工藝對于混凝土的質量都有較大的影響。因此,在整個建筑施工中對混凝土進行嚴格的質量控制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施工中混凝土澆筑技術分析
1、混凝土澆筑技術施工的主要技術難點。混凝土澆筑技術施工的主要技術難點是要避免混凝土表面裂縫的產生。混凝土開裂的主要原因是干燥收縮及降溫收縮,當混凝土處在地基等約束條件下時,內部就會產生拉應力,拉應力超過混凝土的抗拉強度時,混凝土自然會產生開裂的現象。要保證混凝土完全處于自由狀態下,這樣即使再大的均勻收縮,也不會在內部產生拉應力。混凝土澆筑凝結后,溫度會迅速上升,達到頂峰后,再開始緩慢的降溫。混凝土自身的特點是抗壓強度高而抗拉強度低,混凝土的彈性模量相對較低,因此,升溫時體積膨脹一般不會對混凝土產生有害的影響。降溫時,受條件的約束降溫收縮與干燥收縮疊加在一起,常常會產生裂縫,并且裂縫會逐漸的加寬加長,破壞了混凝土的結構性和耐久性。為盡量發揮混凝土松弛對應力的抵消作用,還要避免混凝土硬化初期驟然產生過大的應力,應該減慢降溫的速度。
2、克服混凝土澆筑技術難點的幾條措施。1) 強化混凝土配合比設計。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單位體積的混凝土中各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配合比的設計要求既要保證設計強度,還要大幅度降低水化熱,保證混凝土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可泵性。混凝土中大摻量I級粉煤灰,摻量可高達1130km ,占膠凝材料總量的 21%,占水泥用量的29%。在礦渣水泥中摻近30%的粉煤灰,配制大坍落度的C40 混凝土是非常少見的。配合比設計的三個基本參數為水灰比、單位用水量和砂率,要確定這三個基本參數就要在滿足混凝土強度和耐久性的基礎上,確定混凝土水灰比,根據粗骨料的規格確定混凝土單位用水量,砂率則根據骨料中的數量應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則來確定。混凝土施工配料必須經審核后簽發,嚴禁擅自更改,必須要按簽發的混凝土施工配料單進行配料。2) 優化建筑施工中的混凝土澆筑方案。混凝土尚未初凝,進行一次振搗,這在技術上是允許的。混凝土初凝以后,不允許受到振動。二次振搗可以克服一次振搗的水分、氣泡上升在混凝土中所造成的微孔,也可以克服一次振搗后混凝土下沉與鋼筋脫離,進而可以提高混凝土的強度、密實性和抗滲性。二次振搗方案是當下層混凝土接近初凝時再進行一次振搗,不致出現初凝現象,也有利于保證混凝土質量。3) 通過調整保溫材料的厚度來控制混凝土表面溫度。一般規定:混凝土的內表溫差T1—T2≤25℃對于較厚的混凝土來說,溫差值可以適當的放寬,在炎熱的夏季,混凝土在降溫階段仍需要“保溫”護理。在施工時,可以選用兩種方案,一種是蓋一層塑料薄膜和一層防水巖棉被,另一種是蓄水2cm~12cm 養護。第一種養護方法效果很好,塑料薄膜保證了混凝土表面的潮濕及表層混凝土的強度增長,也保證了微膨脹劑充分發揮補償收縮的作用。巖棉被的效果也恰到好處,混凝土表面溫度過高時,局部揭開巖棉被會加快降溫,使混凝土澆筑后能被較好的控制。第二種方法可縮小混凝土內表溫差,有利于混凝土抗裂,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如養護時間過長、遇環境溫度驟降造成混凝土內表溫差過大較難采取有效措施。
二、施工中混凝土原材料的質量控制問題分析
原材料是組成混凝土的基礎,因此原材料品質的優劣也直接關系到混凝土質量的好壞,把好原材料的質量關十分重要。
1、砂是混凝土原材料中的關鍵因素,細度模數和含泥量對砂的影響較大,砂子太細或含泥過多,都會增加混凝土的干縮裂縫。當砂石中的含泥量較高時,就會影響到混凝土的強度、抗凍性及耐久性。
2、混凝土的質量受水泥的強度和體積安定性的直接影響。當水泥的強度上下波動時,混凝土的強度也會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選擇的水泥體積的安定性差時,混凝土就會產生膨脹性裂縫。
3、石子的選擇也要綜合幾個方面考慮。石子要控制好針片狀含量、壓碎值等。從目前的情況看,好多家混凝土廠家的石子級配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確保石子的級配連續,并在生產中切實可行仍需要進一步的深入研究。
4、混凝土攪拌和所用的水中,不能含有影響水泥水化和混凝土質量的有害物質。一旦發現混凝土的表面會出現鹽霜,就證明使用了含有沼澤水、海水等物質的拌制混凝土,應予以清除。在施工控制的過程中,應對原材料的質量進行經常性的檢測,并要求質量控制人員及時掌握其中的含量變化規律,進而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及解決措施。混凝土工程質量的好壞,不是一個單純的質量問題,而是由設計人員、監理人員和施工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在建筑施工中,只有細心落實每一個施工環節,認真貫徹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和 《混凝土質量控制標準》的要求,盡早地發現施工中可能出現的缺陷,才能及時采取有效的補救措施,保證混凝土澆筑的質量。
三、施工中混凝土澆筑的質量控制問題分析
1、在保證澆筑坍落度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用水量。夏季施工時應用緩凝型的泵送劑;
2、選粒形好、級配好、含泥量小、空隙率小的粗細骨料,并優選最佳砂率;
3、施工時,不能過振、欠振、漏振,要快插慢提振搗棒;
4、嚴格控制澆筑流程,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分層、分塊澆筑,以利于散熱,減小約束。對已澆筑的混凝土接近初凝時反復抹壓或滾壓,如表面開始硬結人力抹不動時,可進行二次振動,這樣可排除混凝土因泌水,在石子、水平鋼筋下部形成的空隙和水分,提高粘結力和抗拉強度,并減少內部裂縫與氣孔,提高抗裂性;
5、遇到大風或暴雨時,應及時保濕、覆蓋。當混凝土失水產生裂縫、表面出現硬皮時,可用噴壺噴霧水進行表面處理。
四、施工中混凝土的養護問題分析
1、混凝土養護混凝土早期養護,應派專人負責,使混凝土處于濕潤狀態,養護時間應能滿足混凝土硬化和強度增長的需要,使混凝土強度滿足設計要求。
2、注重澆筑完畢后養護混凝土養護主要是保持適當的溫度和濕度條件。保溫能減少混凝土表面的熱擴散,降低混凝土表層的溫差,防止表面裂縫。混凝土澆筑后,及時用濕潤的草簾、麻片等覆蓋,并注意灑水養護,適當延長養護時間,保證混凝土表面緩慢冷卻。在寒冷季節,混凝土表面應設置保溫措施,以防止寒潮襲擊。混凝土表面的養護要求:①塑性混凝土應在澆筑完畢后12內開始灑水養護,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澆筑完畢后立即噴霧養護,并及早開始灑水養護;②混凝土應該連續養護,養護期內必須確保混凝土表面處于濕潤狀態;③混凝土養護時間不宜少于14d。
五、結語
總之,隨著預拌混凝土的迅速發展,以及人們對工程質量的日益重視。越來越多的工程,將會加強控制混凝土的質量要求,確保施工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