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的石油產業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關鍵階段,石油產業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物探技術作為石油開采中的一項技術影響著石油企業的發展與進步。
【關鍵詞】石油;物探技術;運用;發展
引言
石油企業是支撐世界工業的血液,是世界上稀有的資源,是每個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保障。我國經濟發展速度迅速,但是缺乏石油這種稀有資源,對石油的需求量也不斷地增加。石油企業作為我國主要的能源企業,對我國的發展起到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1.石油物探技術的現狀
1.1復雜山地地震勘探技術。針對復雜山地地表山體高大、高差2000m以上、巖石出露、地下逆掩構造、鹽下構造、斷裂發育等特殊地質體,在勘探實踐中逐步發展形成了6 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復雜山地地震技術:一是寬線 + 大組合和三維+大組合;二是基于衛片的變觀設計,優選炮點、檢波點技術;三是綜合表層調查及建模技術;四是配套靜校正技術;五是基于起伏地表的疊前深度偏移技術;六是速度建模、構造建模與深度域解釋技術等。
1.2沙漠地震勘探技術。針對沙漠區地表沙漠厚度大(300m)、沙丘大、疏松無潛水面(準噶爾、柴達木),地下為碳酸鹽巖、火成巖、復雜斷裂等地震勘探難點,發展形成了以逐點設計井深;靈活炮點檢波點布設;沙丘曲線靜校正;優選觀測系統;疊前偏移;儲層綜合描述;縫洞儲層定性刻畫等7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沙漠地震技術。
1.3黃土塬地震技術。是針對世界獨一無二的黃土塬地表達300m 的巨厚黃土、疏松無潛水面、反射速度低,地下儲層低孔、低滲、非均質性強、厚度小的特點,發展形成了以彎線、溝塬連線、多線、非縱觀測;多域去噪;四域迭代法初至折射校正;共反射面元選排與均化;疊前偏移處理;古地貌形態刻畫;儲層物性及含油氣性預測;“五圖一表”井位優選等8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黃土塬地震技術海陸過渡帶地震勘探技術。針對海陸過渡帶地表爛泥灘、海水養殖業發達、地下斷裂破碎等地表地下情況,以解決灘涂運載和提高信噪比問題為主,發展形成了以綜合導航定位;檢波點高精度定位;氣槍陣列設計;淺海OBC 采集等4項關鍵技術為主的海陸過渡帶地震勘探技術。
1.4大型城區地震勘探技術。針對城區地表高大建筑多、人口稠密以及某些城區地下斷裂發育、目的層深等情況,發展形成了以井、震聯合激發;地理信息輔助布點;動態變觀;地下管網調查;非縱觀測;新、老資料聯合處理等6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大型城區地震勘探技術。
1.5富油氣區帶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針對富油氣區帶地表設施密集、人機噪聲嚴重,目的層淺、中、深跨度大,有的斷裂發育等情況,發展形成了以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的二次三維采集;精細的表層調查;依巖性及動力學特征逐點設計井深;高精度靜校正;連片處理;疊前儲層描述等6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富油氣區帶高精度地震勘探技術。
1.6油藏地球物理技術。針對我國陸相儲層薄,地震資料縱向分辨困難、儲層非均質性強、橫向預測難度大、油氣水關系復雜、油藏動態監測難等問題,發展形成了以全(寬)方位角地震采集;相對保持振幅、頻率、相位和波形的高精度處理;相對標定和構造演化解釋;薄儲層沉積演化;3.5D 綜合地震;四維地震;井中地震;物探、測井、鉆井一體化解釋等 8 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油藏地球物理技術。
1.7綜合物化探技術。針對油氣勘探中的特定地質問題,發展形成了以高密基點三維重磁采集;大功率時頻電磁三維采集;高精度航磁;三維油氣藏電性異常模式下的IPR解釋;重震聯合反演等5 項關鍵技術為核心的綜合物化探技術。這項技術在預測火山巖等特殊儲層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我國石油物探技術面臨的問題
在國內,物探面向的地質對象主要是復雜高陡構造、巖性—地層、深層碳酸鹽巖和火山巖,并服務老油區挖潛和二次開發。在較長一段時期里,將繼續面臨更高的技術挑戰。
2.1復雜高陡構造
在我國,復雜高陡構造的分布地帶包含大量的礦藏資源,塔里木庫車、塔西南、準噶爾南緣、四川大巴山等對中國石油來說它是“穩定西部”、發展海外業務的重點領域。地球物理勘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地形復雜,高差大,出露巖性復雜,低降速帶變化大;地下構造復雜,鹽下構造、逆推構造、走滑大斷裂等,這些將使地震波場極其復雜。雖經多年攻關,但地震剖面與地質模型仍不完全吻合。這些問題對于精度成像,落實圈閉的技術具有很大挑戰。
2.2巖性—地層油氣藏
巖性—地層油氣藏主要分布在松遼盆地中淺層、渤海灣、鄂爾多斯、塔里木、準噶爾腹部、吐哈、柴達木盆地東南部三湖、川東和川中,以及海外的中亞、亞太、非洲等地區,是今后一個時期中國石油儲量增長的主戰場。物探作業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地表以丘陵、山地、沙漠、巨厚黃土塬為主,低降速帶厚;沉積相帶復雜多變,儲層非均質性強,橫向變化大;有效儲層單層厚度薄,低孔低滲、油氣水關系復雜。
2.3深層碳酸鹽巖和火山巖
碳酸鹽巖和火山巖儲層是天然氣大發展的主要領域,是近幾年勘探領域向深層拓展的重要方向。碳酸鹽巖儲層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爾多斯、渤海灣、南方和海外中亞、亞太、中東等地區。地震勘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儲層埋藏深、時代老、非均質性強;某些地區的鹽下構造成像困難;儲層控制因素復雜,縫洞儲層發育,精確描述空間展布難;油氣水關系復雜,烴類檢測困難等。
火山巖儲層主要分布在松遼深層、準噶爾、渤海灣等地區。勘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儲層埋藏深,構造形態復雜,對地震反射形成很強的散射和屏蔽,具有高速、高密度、低孔、低滲的特點,造成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困難,儲層預測、烴類檢測難度大。
3.我國石油物探技術的發展
中國石油的勘探開發今后面臨著在復雜山地、黃土塬、超低孔低滲、薄層等作業的世界級難題,物探技術面臨著從油田勘探到開發整個生命周期各個環節的挑戰。
中國石油制定了物探技術發展藍圖,沿著二維描述、三維描述、三維可視化、四維檢測、全面解決方案的技術發展路線,在勘探階段,發展以重磁電、復雜地表采集、疊前深度偏移處理、疊前儲層預測和圈閉評價為主的地震勘探技術;在評價階段,以地震勘探技術為基礎,發展以高精度三維、疊前屬性描述、流體識別、定性、半定量圈閉評價和油藏靜態建模為主的物探評價技術;在開發階段,發展以數字、高密度、多波、井筒、四維、流體識別、儲層改造動態檢測、油藏動態建模為主的油藏地球物理技術;在二次開發和提高采收率階段,地震、測井、鉆井等工程技術一體化,開展滾動評價,提供勘探開發全面服務的一體化解決方案。不斷夯實基礎,加大物探軟件、硬件研發,堅持“陸地”和“海洋”兩條路徑共同發展。
4.結語:
在我國石油企業需要物探技術成熟技術推廣,前沿技術跟蹤研究、軟硬件系統的研發,才能提升中國石油物探核心的競爭力,來優化物探技術,轉變業務方式,更好地提高石油勘探開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斷夯實基礎,加大物探軟件、硬件研發,堅持“陸地”和“海洋”兩條路徑共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邦六,張穎.中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典型范例[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5.
[2]劉振武,撒利明,等.中國石油高密度地震技術的實踐與未來[J].石油勘探與開發,2009,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