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于建筑實體而言,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與基礎的處理效果不僅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造價與工期,更重要的是與房屋結構安全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本文對于工程中常見不良地基的處理方法進行了分析和總結。
關鍵詞:不良地基 處理措施 淺議
對于建筑實體而言,萬丈高樓平地起,地基與基礎的處理效果不僅關系到整個工程的質量、造價與工期,更重要的是與房屋結構安全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因此,有效地處理施工中常見的不良地基現象,應當得到所有建筑從業人員的高度重視。
一、常見不良地基土和特殊地基情況的分類
中國地域廣闊,地質條件變化大,差異顯著。在施工中經常能碰到的不良地基土包括雜填土、軟土、沖填土、飽和松散砂土、濕陷性黃土、膨脹土、紅黏土、凍土及山區地基土等。此外,經常能碰到的特殊地基情況包括松土坑、井、地下通道和障礙物、古墓穴等。
二、不良地基處理原則和方法
不良地基處理方法種類繁多,各種處理方法都有它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但每個工程地質情況差別巨大,對地基的要求也不盡相同,因此就需要掌握基本的處理原則。
(一)不良地基處理原則與步驟
(l)根據結構類型,荷載大小及使用要求,結合地形地貌、地層結構、土質條件、地下水特征和對鄰近建筑的影響等因素進行綜合分析,初步選出幾種可供考慮的地基處理方案。
(2)對初步選出的各種地基處理方案,分別從加固原理、適用范圍、預期處理效果、耗用材料、施工機械、工期要求和對環境的影響等方面進行技術經濟分析和對比,選擇最佳的地基處理方法。
(3)對已選定的地基處理方法,宜按照建筑物地基基礎設計等級和場地復雜程度,在有代表性的場地上進行現場試驗或試驗性施工,并進行必要的測試,以檢驗設計參數和處理效果。
(二)不良地基處理措施
1.幾類典型不良地基土的處理辦法
(1)雜填土
針對雜填土地基的處理方法可分為:墊層處理、夯(沖)擴處理、CFG處理、水泥灌漿處理等方式。
【案例】西安市華商傳媒產業基地展覽館項目,占地面積約38*19m,3層,采用鋼筋混凝土基礎,磚混結構。
存在問題:地基為近期回填和堆積起來的以建筑垃圾為主的雜填土,回填時間約5年左右,建筑垃圾的厚度為2.8-9.2m,強度低且不均勻,fk值為60kpa,設計要求為100kpa。
處理方案:根據地基情況,我們在原設計基礎底標高繼續下挖0.9m,將原設計基礎向外擴寬0.6m,然后用3:7灰土分層夯實至設計標高,在灰土以下的地基采用水泥灌漿法加固處理。
水泥灌漿法的加固原理:采用機械成孔,利用灌漿泵或泥漿泵將按比例配制的水泥漿,通過一定壓力灌注到預加固地層,充填土體空間和空隙,通過脫水凝固作用,將松散的土體凝固成為一個整體,從而達到增加地基強度、減少地基不均勻沉降和透水性。
鉆孔布置:在基礎范圍內共布置鉆孔80個,總進尺428.3m,孔距1.5-4.5m,孔深3-9m。
水泥漿液濃度:根據規范要求,采用灌漿的水灰比分為3:1、2:1、1:1、0.8:1、0.6:1五個比級,開灌漿液水灰比為3:1,特殊情況可用2:1或1:1,依次逐級加濃。
灌漿壓力:0.5kg/cm2
封孔:用1:2水泥砂漿逐次回填搗實的方法封至孔口平為止。
結論:采用水泥灌漿技術處理雜填土地基能達到設計要求,費用相對較低,后期觀測未出現不均勻沉降。
(2)濕陷性黃土
墊層法。將基礎下的濕陷性土層全部或部分挖出,然后用黃土(2:8、3:7灰土)經過篩后,在最優質水量狀態下分層回填夯或壓實,墊層厚度約為1.0-2.0倍基礎寬度,控制土的干密度不小于1.6T/m3,它能消除一定深度內(一般為1-3m)土的濕陷變形,增強地基的防水效果,費用低,適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處理。
強夯法。用10t以上的重錘從10m以上的高度自由下降,強力夯擊土體,一般錘重10-12t,落距10-18m,可消除3-6m深土層的濕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載能力,適于飽和度Sr<60%的濕陷性黃土深層局部或整片處理。
擠密法。用機械(人工或爆擴)成孔的方法,在孔內填充素土或灰土分層夯實,要求密實度不低于是0.95,通過樁的擠密作用改善樁周土的物理力學性能,基本上可消除樁深度范圍內黃土的濕陷性,處理深度一般可達5-10m,造價低,適于地下水位以上局部或整片處理。
(3)膨脹土
可采用換土、砂石墊層、土性改良等方法。換土系將膨脹土部分或全部挖出,采用非膨脹土或灰土置換,換土厚度應通過變形計算確定。平坦場地上Ⅰ、Ⅱ級膨脹土的地基處理,宜采用砂、碎石墊層,墊層厚度不應小于300mm;墊層寬度應大于基地寬度。
(4)凍土
對標準凍深大于2m及標準凍深大于1.5m、基底以上為凍脹土和強凍脹土上的非采暖建筑物,可在基礎側面回填粗砂、中砂、爐渣等非凍脹性材料或其他保溫材料。當基礎梁下有凍脹性土時,應在梁下填以爐渣等松散材料,并留5~15㎝孔隙,以防止因凍脹將基礎梁拱裂。
2.地基特殊問題的處理
(1)松土坑
松土坑在基槽中范圍較大,且超過基槽邊沿時的處理方法:因條件限制,槽壁挖不到天然土層時,則應將該范圍內的基槽適當加寬,加寬部分的寬度可按下述條件確定:當用砂土或砂石回填時,基槽壁邊均應按L1:h1=1:1坡度放寬;用1:9或2:8灰土回填時,基槽每邊應按b:h=0.5:1坡度放寬;用3:7灰土回填時,如坑的長度≤2m,基槽可不放寬,但灰土與槽壁接觸處應夯實。
(2)土井、磚井、廢礦井
土井、磚井在室外,距基礎邊緣5m以內的處理方法:先用素土分層夯實,回填到室外地坪以下1.5m處,將井壁四周磚圈拆除或松軟部分挖去,然后用素土分層回填并夯實。
土井、磚井在室內基礎附近的處理方法:將水位降低到最低可能限度,用中、粗砂及塊石、卵石或碎磚等回填到地下水位以上50m。磚井應將四周磚圈拆至坑(槽)底以下1m或更深些,然后再用素土分層回填并夯實。
(3)地下通道和障礙物
基礎附近下部有地下通道和障礙物的處理方法:當基礎下有地下通道橫跨時,除地下通道的上部非夯實土層應分層夯實外,還應對基礎采取相應的跨越措施,如鋼筋混凝土地梁、托底加固等。當地下通道與基礎方向平行時,h/L≤1時,一般可不作處理;當h/L>1時,則應將基礎落深至滿足h/L≤1的要求。
(4)古墓穴
墓穴中充填物如已恢復原狀結構的可不處理。墓穴中充填物如松土,應將松土雜物挖出,分層回填素土或3:7灰土夯實到土的密度達到規定要求。
掌握不同情況下不良地基的處理方法,不僅能夠消除或減輕不良地基對上部結構的不利影響,確保工程質量,而且通過科學、合理地甄別不同的處理措施,還能起到節約項目成本、縮短施工工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現行建筑施工規范大全(修訂縮印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7
[2]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JGJ79-2002建筑地基處理技術規范[S].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09
[3]田春紅,不良地基基礎的處理方式與選擇探討,山西建筑,2011.08
[4]俞先進,基坑驗槽及局部不良地基處理,科技信息,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