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世紀的文化趨同性趨勢和傳統文化消失狀況成為了世界性文化危機,當代高層建筑呈現出的各種異化特征均是高層建筑人文尺度缺失的外在表現,是根本性的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創意危機。在我們有著五千多年文明歷史和輝煌燦爛古建筑文化傳統的國家里,如何繼承和汲取傳統建筑文化的精神,創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建筑,是歷史賦予建筑師的時代重任,是值得我們探討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建筑文化;繼承創新;高層建筑;內涵;高層建筑
建筑與文化的研究是一個永恒的課題,它已不止于建筑學的專業領域。無論是“建筑”和“文化”都屬于人類的永恒主題,因此,它還應當更多地受到人文學科領域以至社會的關注,隨著時代的向前推進,當會不斷產生新的理論創見,以指導人類的建筑實踐。本文是將歷次討論會中許多學者關于此題的灼見以及筆者本人的一些觀點疏理成篇,多有不足或謬誤之處,希望得到讀者的指正。
一、建筑與文化
建筑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產品,它本身就代表了一種文化類型。作為人類勞動的主要創造物之一的建筑,是構成文化的一個重要部分。建筑的文化價值,即建筑的社會文明價值,是建筑的品質與精神,是建筑為社會創造的總的生活模式和生活情境的人文寫照。
1、建筑與文化的關系
建筑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是文化的載體,建筑的文化意味即建筑的內涵包括三方面的屬性:(1 )物質文化方面的屬性棗具有提供人們享用的空間環境,同時也具有為實現這種目的而必須提供的經濟技術手段;(2 )精神文化方面的屬性棗在空間環境創造中所滲透的來自哲學、倫理、宗教等方面的生活理想,以及來自民族意識、民俗風情方面的審美心態;(3 )藝術文化方面的屬性棗努力貫徹藝術審美方面的意念,及其拓展人文藝術的表現內容。
2、建筑與文化的不穩定性因素
構成建筑文化的諸多因素中,一方面相對具有相對穩定的因素,如建筑所在地區的自然條件,人們的生活習慣與審美意識等,這些相對穩定的因素決定了傳統文化的繼承與延續;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對活躍的因素,如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形態,建筑功能與建筑技術等,這些相對動態的因素決定了傳統建筑文化的變不造作。凡人工環境,集中體現在中國園林藝術,但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此外,中國建筑藝術最高的美學理想是對“詩意美”,“意境美”的追求,給人以只可意會不可言的審美情趣,并同時給人以人倫的教化,人文的熏染。從自然的意境美達至人的精神境界的升華,直抒胸臆,得到最大的精神享受,達到“大美不言”、“物我兩忘”的崇高境界。
二、建筑文化的特質
1、開放性。
21 世紀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文化品格,既不是追隨既定風格、流派的產物,也與嘩眾取寵、單純尋求各種刺激的廣告效應毫不相容。建筑24表現的文化底蘊與藝術魅力絕不是可以從一個簡單的線性發展過程得到的,因為,這是一個開放的、多向聯動的疊加結果。未來建筑的創作需要有這種走出風格與流派困惑的開放心態與自在精神。
2、兼容性。
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文化品格乃是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及其藝術文化三大系統文化內涵整合的結果。未來建筑的主流,不是理所當然的現代主義原型范式,也不是理所當然的反現代主義變態范式。建筑文化特質的展現可以有取舍、有強化、有輻射,但總要兼容物質文化、精神文化以及藝術文化三個方面的需求,并使之在文化內涵的外顯系統,即藝術氣氛、文化氣質以及時代氣息的整體把握中得到生動的體現。
3、創新性與標志性。
建筑應該具有鮮明的個性,無論在理論和形態上。建構創新性的思想必須結合當代的文化訴求,從而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獨特性。方法是多樣的,對應多元的文化生態,而決不是唯一的,創新性和標志性即表現其美學價值和藝術特性。
4、適應性。
我們所需要的真正意義上的建筑文化品格,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必然反映,因此,它的本質就是建筑自身所具有的“適應性”。這是方方面面的適應性:自然的,人文的;歷史的,現狀的;技術的,經濟的;民族的,地域的等等。適應性是建筑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是評價建筑創作質量的最高標準。優秀的建筑個性正是這種適應性的精確寫照。建筑文化是建筑觀的表現,也是創作觀的反映。建筑觀和創作觀反映個人的特性,而創作是以個人的直覺的感覺為基礎形成的,它應當而能夠解決所提出的任務。
三、中國建筑文化發展前景
1、中國建筑文化的發展與轉型
中國社會正處于歷史性的轉型期?,F代化將促使社會文明進入質的飛躍—加速擺脫傳統的農業文明的模式,向著以現代經濟和現代科技為先導的工業文明的模式邁進。伴隨著的文化轉型也已經開始,可以設想,未來的文化性質將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滿活力,勇于通過競爭來開拓局面,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文化;勇于進取,對人生充滿熱愛,對國家、民族和人類的前途充滿信心的文化;視野廣闊,胸懷博大,關注局部,也關注整體,關注中國,也關注世界,關注現在,也關注未來,繼承與包容并存的文化;對社會變革和科技進步有高度敏感,注重自身改造,達到與時共進,與世俱新的文化。以之匯成中國新文化的主流。文化精神是民族精神和社會精神的體現,強大的文化精神是推動社會走向興盛的動力.中國新型建筑文化當是在這樣一種文化大轉型的背景中進行探索和創造。中國建筑文化發展之路實質上就是中國建筑發展之路。批判地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之精華,吸取西方進步的文化,前景是創造富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建筑文化。文化恒處于動態之中,它的擅變不斷產生對自身陳腐“器質”的唾棄。對于舊文化中糟粕的決裂才能促使文化的新生變異。但以優汰劣,卻又相引相融,否定之否定律在文化的傳承發展中常亦表現其潛在作用。人們已難否定文化的多元存在,承認多元,多元中便有自己。
2、創造以“東方”為主體的中國建筑文化體系
中國的儒、道、墨、法,其流雖異,其“根”則同—人本思想。這種人本思想與2000多年后費爾巴哈氏(I-udwigAn一reasFeuerbach,1804一1872)所倡導的純生物性人本主義沒有相通共同之處。儒家倡導的倫理、人倫—人人關系在西方的近現代學術領域中有了實際上的滲透、轉換、擴散,甚至把物物關系也延伸和歸結到人人關系。把人與自然的關系也賦予道德意義。因而出現了名目繁多的物態“倫理學”?!督ㄖ囆g論》的作者鄧眾把“人、情、人性”視為建筑思想之本,就是建術論》的作者鄧眾把“人、情、人性”視為建筑思想之本,就是建目之為“為道”。日本京都大學名譽教授岸根作郎回顧了日本“為學”式的片面追求西方物質文明的建設歷史和沉痛教訓后,他誠懇地提醒中國不要步日本的后塵,而須密切注視和善于運用后發之利,以建設自己的融合社會?!皷|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他相信擁有世界上屈指可數的高度文化的中國能夠建成有特色的國家,開創世界大國—中國的洋洋未來。
結語:
建筑文化即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建筑物質財富和建筑精神財富的總和。建筑文化是人類文明活動的一種歷史沉淀,它的組成要素有社會的、物化對象的.故此,它又是人類建筑活動的方式和建筑產品的總和,是社會文化總結構中的一個局部層次,具有自己的對象和內涵。建筑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特征,受民族歷史傳統、民族心理、民俗、社會發展及生態環境等方面的制約。相對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又具有多元特點。建筑的文化品位才是建筑的最高表征。
參考文獻
[1]姜利勇. 高層建筑文化特質及設計創意研究[D].重慶大學,2009.
[2]李曉丹. 17-18世紀中西建筑文化交流[D].天津大學,2008
[3]羅藎. 傳統建筑文化的繼承與創新[J]. 中外建筑,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