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康熙大帝》《雍正皇帝》《乾隆皇帝》等作品揚名海內外的著名作家二月河不僅有大作品,更是個大孝子。
父親生前,他在父親吃喝飲食、休閑散步、下棋玩樂等諸方面都考慮得十分周到。父親愛聽戲,他就買來數百張戲曲唱片,供父親無事時聽。寫作再忙,也要每天抽時間到父親跟前,捶捶背,捏捏肩,撓撓癢,洗洗腳,盡心伺候老父親。一件小小的木如意(撓癢刷),也蘊含著二月河對父親的一片孝心。
那是二月河應邀到外地講學,休息時在賓館門口溜達,看到路邊有人叫賣如意,就給老父買了一柄。
二月河送的這一柄木如意果然很討父親的歡心。老年人到了天干物燥的秋冬,皮膚缺水,容易干燥瘙癢,但由于身體不靈活,比較難于抓撓,有了木如意,如手臂延長,可以隨意解決撓癢之苦了。
雖然有了如意,但二月河仍然愿意為父親撓癢癢。夏天,父親生了痱子,或是被蚊蠅叮咬了,癢得不舒服,二月河就給父親撓背。他的手像一個耙子,在父親寬大的背上往來馳騁,似乎在精心耕耘一片廣袤的黃土地。
多數時候,老爺子拿著如意,或撓癢癢,或作為行板,在掌心或膝頭打著拍子,微微閉著眼睛,不緊不慢地哼一段小曲兒。那是老爺子感覺最愜意的時候。
一次,老爺子怎么也找不到如意了,急得團團轉。二月河略一思索,掀起床單,躬身鉆進床底,扒拉半天,從里面掏出久違的如意。原來,老爺子把如意放在床上,不小心從床幫上掉了下去。拿到寶貝,父子相視,哈哈大笑。
二月河因為父親的快樂,也尤為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