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袁心粲早年受西方文明影響,研究康德、羅素等人的哲學思想,后來潛心經史,研究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哲學思想。他希望女兒袁卓爾也從程朱理學,于是女兒去復性書院跟隨理學大師馬一浮學習。馬一浮也是袁心粲的老師,馬一浮見袁卓爾喜好文學,并有文學基礎,就建議袁心粲不要勉強女兒。袁心粲通情達理,便教導女兒研讀《莊子》《楚辭》《昭明文選》等文學著作。馬一浮對袁心粲的因材施教十分認可。
梁漱溟的兒子梁培寬在談到父親的教育時說:“父親對我完全是寬放的,我在父親面前,完全不感到一種精神上的壓力。”的確,梁漱溟從不以端凝嚴肅的神氣面對孩子,他認為好的,便明示或暗示鼓勵;他不同意的,只是表明意見,但從不干涉,更不強求。梁漱溟的這種教育方式貌似對孩子要求不嚴,實際上,他是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自己的事情應該自己負責。
傅雷的嚴格施教似乎顯得殘酷。在他看來,倘有天資,則成為第一流的藝術家;倘無天分,寧做別的工作。他要培養兒子傅聰做一流藝術家,為達目的,傅雷不擇手段,甚至拿虐待形容也不為過。后來,傅雷自己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跟著你痛苦的童年一齊過去的,是我不懂得做爸爸的藝術的壯年。”好在傅聰也體諒父親的良苦用心,他說,父親是他最好的老師。
《三字經》里說:“養不教,父之過。”身為人爹,就要承擔當爹的責任,就要讓孩子的身心健康,就要讓孩子的人格健全,也許,這才是拼爹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