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7年,秦朝名將章邯率40萬大軍攻趙,將趙王和張耳圍困在巨鹿城。張耳的好朋友陳余帶著幾萬殘兵,和前來救援的其他諸侯駐扎城外,不敢出擊秦軍。張耳多次派人催陳余出擊,陳余卻認為這是以卵擊石,猶豫不決。張耳十分憤怒,就派了兩名部將給陳余帶話:“咱倆是刎頸之交,小陳你要真講信義,為何按兵不動,不和我一起死在陣前?”
陳余說:“一起死有什么用,我留著性命,為你老張報仇不好嗎?”兩位使者不聽陳余解釋,仍逼他出兵。陳余只好撥出5000人,讓他們領著去試探秦軍虛實,結果全軍覆沒。不久,項羽率楚軍擊潰秦軍,才解了巨鹿之圍。
張耳見了陳余,當即責問他為何見死不救。陳余委屈地說,我不是不救,是沒項羽那能耐,救不了,再說我不是也損失了5000人嗎?張耳則說,憑咱倆的關系,你就應該全力以赴,死而無悔。
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巨鹿被圍時,張耳的兒子也領著一支萬余人的軍隊來救,然而他和其他人一樣,也只是駐軍城外,沒敢出動一兵一卒。
張耳可不管這些,他痛斥完陳余之后,又詢問那兩個使者的下落。陳余據實相告,張耳不信,以為他們被陳余殺了。陳余惱羞成怒,沒想到老張這么恨我,那我不干了總行了吧?說完,他解下自己的大將軍印,推給張耳,就掉頭上廁所去了。這時,張耳的一個心腹勸他,應趁機解除陳余的兵權,于是張耳將大將軍印掛在了自己腰上。陳余回來后勃然大怒,帶著幾百親兵揚長而去。
到了第二年,當項羽封張耳為王,僅封陳余為侯的時候,兩人之間殘存的一點情誼終于因為陳余的嫉妒而灰飛煙滅。
此時陳余缺兵少將,硬是借了兵去打張耳。張耳打不過,丟了所有地盤,被迫投靠了劉邦。不久,劉邦想拉攏陳余,陳余開出一個條件:把張耳的人頭給我送過來。劉邦無奈,只好殺了一個相貌酷似張耳的人,將頭顱交給陳余,騙取了陳余的歸附,但陳余不久就發現張耳還活著,又立即背叛了劉邦。陳余最終死于韓信的“背水一戰”,當時漢軍的副帥正是張耳。
為何兩人會從生死之交一步步反目成仇?司馬遷的推論是:“豈非以勢利交哉?”
其實這樣說也不對,不能因結局是反目成仇,就反推從前的友情不真誠。對朋友期望過高,則易生苛求心;拘泥小節,則易生懷疑心;身份懸殊,則易生嫉妒心。所以朋友做到最后,成了陌路人甚至仇人的絕不在少數,張耳、陳余不過是其中一例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