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與朱自清一生相交甚深,朱曾贈俞“平生愛我君為最”之句,其情誼綿長可見一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朱自清隨清華南下,俞平伯則苦守北平。北平淪陷后,當時著名的文壇大家周作人出人意料地出任偽教育總署督辦。朱自清熟知俞平伯與周作人的師生之誼,他十分擔心俞平伯受到周作人的不良影響。因此在抵達昆明后,朱自清馬上寫信給俞平伯,信中寫了三首詩,其中有句云:“引領朔風知勁草,何當執手話沉灰!”深切寄望友人能保持情操,不辱斯文。
當時,周作人在北平負責主編《藝文雜志》,該雜志以發表各類讀書隨筆、古典文學研究筆記為主,而這種文字俞平伯頗為擅長。應周作人之約,俞平伯在這本雜志的前七期里先后發表了六篇文章。
遠在昆明的朱自清得知俞平伯在如此背景的雜志上發表文章后很是不滿,千里寄書力勸俞平伯不要再這樣做。接到來信后,俞平伯起初并沒有覺得這事有多么重要,因此只是含糊地說自己并不想多作,偶爾敷衍而已云云。收到俞平伯不以為意的信后,朱自清極為焦慮,他再次給俞平伯致信,闡明了自己的態度:“前函述兄為雜志作稿事,弟意仍以擱筆為佳。率直之言,千乞諒鑒。”
這次俞平伯終于感受到了來自老友的諍言之切,因為他深知朱自清平素為人謙和,如此語帶苛責的信函實為罕見。自此以后直到該雜志停刊,俞平伯再未在此刊以及其他有日偽背景的報刊上發表任何文字,徹底與之割裂了。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逝世。消息傳來,俞平伯十分感傷,他與北大、清華教師學生一起前往醫院送別,并送去了一副挽聯:“三益愧君多,講舍殷勤,獨溯流塵悲往事;卅年憐我久,家山寥落,誰捐微力慰人群。”“三益”者,典出《論語》:“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可見俞平伯是把朱自清當作自己的諍友來看的。
其實,朱自清對俞平伯的直言批評還不僅這一次。1924年9月,當時軍閥混戰,江浙大戰爆發,俞平伯寫了一篇較為悠閑的文章《義戰》。朱自清看了不由憤憤然,在其發表的文章邊上作了這樣一段批語:“前兩日讀《申報》時評及《自由談》,總覺得他們對于戰事好似外國人一般,偏有許多閑情逸致,說些不關痛癢的或者幸災樂禍的話,我深以為恨!昨閱平伯《義戰》一文,不幸也有這種態度!”
多年之后,俞平伯十分感慨地談到了這件事:“會得佩弦昔年評語,卻是一種盛緣,反若不忍遽棄。詞雖峻絕,而語長心重,對自己,對朋友,對人間都是這般嚴肅。拜良友之箴規于蟫蠹灰燼之余,斯非大奇歟!”可見,有朱自清這樣的知己,俞平伯當深以為榮吧。